多少父母把孩子当作武器彼此攻击?——观电影《梅西的世界》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25 14:38:47
分享与播放
海报

《梅西的世界》 (What Maisie Knew)(2012)是一部难得的电影,把一部老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却仍保留了原著的质感。《梅西的世界》令人心碎,却不是毫无希望。梅西的父母在相互撕扯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场拉锯的中心正是梅西。

如果你在乎孩子,明白他们需要从大人那里得到什么,那么《梅西的世界》会让人看得格外揪心。我听过最令人难过的一句话,来自一位有五个兄弟姐妹的朋友。她说:“他们两个不快乐的人,本来就不该有孩子。”这句话放在梅西的父母身上再合适不过:母亲苏珊娜由朱丽安·摩尔饰演,是个自负又渐渐过气的摇滚歌手;父亲比尔由史蒂夫·库根出演,是个国际艺术品经销商,表面上装得比实际成功。两个不快乐的人,本能地把痛苦施加给身边的人:母亲的方式是外放的,夹杂着尖锐的怒火;父亲则收敛得多,藏在一副带点滑稽的面具后面。

梅西成了一个可悲的容器

在1897年的原著中,作家亨利·詹姆斯写道,在争夺女儿抚养权的过程中,梅西的父母“把她丢给了命运”。詹姆斯写道,任何旁观者都能看出,梅西成了一个可悲的容器,一个小小的瓷杯,被装进了刺骨的酸液。”他们要她,并不是出于能给她带来什么好处,而是借助她来伤害对方。像十九世纪一样,直到今天,父母借争夺抚养权来算旧账的现象仍不罕见。

孩子的脆弱在于,他们接受的是他们被给予的世界。梅西的天真令人动容,但她同时也是个机灵的六岁小孩,在一个争吵不休的家庭里求生存。父亲吼着:“我已经度过了中年危机,你也该开始你的了。”母亲则爆出粗口回应。而梅西很清楚要无视他们,转身去帮保姆玛戈拿钱给“送披萨的人”,当对方按响他们那套奢华复式公寓的门铃时。她甚至知道该给多少小费。梅西看起来早熟、体贴,但当她面对父母失约,或者被迫听到不该让孩子听到的话时,那脸上的无奈让人心疼。

梅西的父母不只是把孩子当作武器彼此攻击,他们也同样利用别人。分开后,父亲立刻娶了玛戈;作为回应,母亲则嫁给了林肯——她身边一个长相英俊、性格温和的跟班。这两段婚姻谈不上爱情,像是找到了免费的保姆。但这两个年轻人确实尽力去照顾梅西。有一晚,梅西发烧了,本该休息,却因为监护协议规定那一晚属于母亲,只能被送去那个嘈杂的公寓。林肯担心如果没有把梅西送回去,苏珊娜会发火,但玛戈说服他:“她是个孩子,她生病了。”这句话,就像一股清新的空气。

人们常常会倾向于把童年想象成无忧无虑的时光,但任何一位老师都能告诉你,许多孩子走进教室时,肩上已经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哪怕只是来自破碎不堪的家庭。我们需要看到梅西在学校里和同伴们一起咯咯笑、投入地做美术作业、打篮球时的轻松画面。但与此同时,也令人心痛的是,她不得不试着理解大人世界里那些不断变化的关系。她又怎么可能明白苏珊娜满怀怨恨地称玛戈是“迷恋父亲的荡妇”是什么意思?还有一次,林肯某天下午到学校接梅西,老师明显看出孩子并不知道,这个她在家里偶尔见过的男人,竟然已经成了她母亲的丈夫。苏珊娜根本没告诉过她。林肯对一脸错愕的老师说:“我是她的继父。”又承认:“其实她并不清楚我是谁。”

后来,在家里,梅西坐在母亲腿上,小心翼翼地问她,是否真的和林肯结了婚。苏珊娜回答:“是的,但我还是最爱你。”当她又在女儿耳边低语:“我是为了你才嫁给他的”时,我们不由得皱紧眉头。等到林肯和梅西开始建立起亲密关系时,苏珊娜很快变得嫉妒。林肯帮梅西画了一座带护城河和吊桥的城堡,而当梅西专心念着自己写的关于城堡的报告时,苏珊娜显然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她发牢骚说:“我算什么?隐形人吗?”接着又在梅西面前冲林肯发火:“你讨好她是拿不到奖金的。”在这种场景下,这部电影简直像一本“育儿反面教材”。可与此同时,它也会迫使我们反思:我们究竟该如何与孩子相处,是否能选择一种对大人孩子都更好的方式。

梅西父母的那些伤害,并不陌生

影片里我们只看到梅西真正哭泣过一次。那是因为母亲的粗心大意,引发了一连串失控的状况,让她觉得自己仿佛被所有人抛弃了。她迷迷糊糊醒来,发现身处陌生人的公寓,哀求着说:“我想回家。”当玛戈赶来接她时,我们长舒了一口气。更让人安慰的是,与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小女孩不同,梅西最终没有被遗弃。玛戈和林肯给予她真切的关爱,而梅西的回应,也让我们放心:她的确懂得什么是重要的。梅西依然爱着父母,但她也明白,他们根本没有能力给予她应得的爱与关注。她所承受的一切直击人心。虽然她会默默接受大人们那些难以理解,甚至残忍的话,但她清楚,当有人给予爱的时候,必须把它紧紧抓住。

透过这部电影我也体会到,做父母是一件多么不间断、繁重的事。它需要持续关注,还需要作出牺牲。而像苏珊娜和比尔这样自我中心的人,要么不愿意,要么根本没能力做到。苏珊娜就像一个披着成人外壳的孩子,把女儿当成玩伴和知己,却把这种依赖误认为是爱。她完全意识不到,这对梅西来说是多么不公平。

梅西父母的那些伤害,并不陌生,只要听听父母在怒不可遏时对孩子说过的话,就会发现太常见了。更可悲的是,这种伤害往往是无意识的。这部电影像是一记警钟,不仅提醒父母,也提醒我们每个人: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独立的人,他们既该被爱,也该被尊重。

在我的经验里,太多大人没有意识到孩子其实会认真思考许多沉重的问题。心理学家早已发现,孩子在开口说话之前,就已经发展出道德感。有个实验里,研究者给婴幼儿看木偶剧,其中一个木偶明显欺负其他木偶。演出结束后,孩子们被邀请和木偶玩耍,他们几乎一致拒绝了那个坏木偶。心理学家又多次重复实验,并且换了坏木偶的“角色”,以确保孩子们不是在对木偶的外貌或颜色作反应,而是真的识别出残忍的行为。孩子甚至在十五个月大时,就已经会拒绝和“坏木偶”接触。

梅西很清楚父母对彼此、对她的态度不对。她学会了适应,也不去责怪他们。但她同时也学会了为自己挺身而出。在和玛戈、林肯在海边小屋度过几天快乐的时光后,母亲突然出现,邀请梅西陪她完成巡演的最后一程,还用“车上有礼物给你”来诱惑她。梅西拒绝离开时,苏珊娜哀怨地说:“你知道我是你妈妈,对吧?”梅西点点头,却依旧立场坚定,不愿跟母亲走。

影片最后的画面是一个奇迹般的瞬间,短暂,却力量十足。第二天早晨,玛戈和林肯履行了对梅西的承诺。小船的主人答应带他们三人出海,梅西抑制不住兴奋,从码头飞奔到小船上。她脸上的表情交织着梦幻与坚定、喜悦与解脱——那是一个孩子终于自由了,不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只是一个快乐小女孩的笑容。

无条件地去爱

《梅西的世界》的时长比许多电影短,却结构完美。它深知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在父母争吵中长大,也明白我们中的一些人很难找到持久的爱,或者一种能帮助我们超越自私的爱。在这里,孩子们要么被当作大人对待,要么像大人一样被遗弃,而大人们却常常像顽劣的孩子般行事。即便如此,梅西依然无条件地去爱,学会照顾一只小乌龟,也或许终有一天会学会照顾好自己。

多少父母把孩子当作武器彼此攻击?《梅西的世界》让我们看到,这种伤害既真实又常见,孩子在其中承受痛苦,却也展示出惊人的韧性与善良。从信仰的视角看,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所造的独立个体,拥有本该被呵护的尊严与价值。无论父母如何失落或自私,上帝始终在孩子身边,看顾他们、赐予他们力量,让他们学会爱与被爱。梅西虽然经历了成人世界的混乱,却在善意与关怀的光照下得以成长,这提醒我们,真正的爱不止于言语或权利的争夺,而是以牺牲和坚持去保护和滋养生命。

在这个光影叙事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家庭的破碎,也是一种信仰上的盼望。即使在最混乱的环境里,上帝仍为每个孩子预备安稳的港湾,让他们有能力辨识善恶、选择爱、并最终成为自己的保护者。这份盼望,正是所有被忽视、被伤害的孩子们所需要的,也是每一位大人应当铭记的教训。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