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在沈阳,我和两位传道人聊了许久。他们聊起自己压力很大,也提到很多传道人都像他们一样,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劝其中一位说:“你现在这种心态不行,动不动就发火、发脾气。有时间你不妨去静修一下,在‘默观’中安静自己、稳定自己、释放自己,‘自我疗伤’。放下手中的事情,去休整一段儿吧。”他同意我的观点。
有人可能会说,“默观”是天主教的灵修方式之一。是的,但也是我们新教的灵修方式之一,它不是“舶来品”。在我们中国汉语里就有 “默观” 这个词,它是一个偏正式合成词,从字面理解核心含义是 “默默地观察、审视”。强调以沉静、不张扬的方式关注事物,常带有专注、内省或深层思考的意味。在书面语、哲学、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灵修)及日常语境中均有使用。
“默观”(Contemplation),是沉思,冥想;打算,意图;凝视,默默注视的意思。这是我们信仰灵修中一个非常核心和深奥的概念,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种内心修养、陶冶的方式。基督教默观的本质并非单纯的心理放松或哲学思辨,而是以圣经为根基的神圣凝视(sacred looking)。其核心理念源于两段关键经文:“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诗46:10),这是强调通过静止进入与神的关系性临在;“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6:6),这是指向私密、无干扰的心灵空间。
这种默观被定义为“爱的注视”:不是用人的逻辑去分析神,而是让神透过恩典主动启示祂自身。正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与神秘主义的核心人物伪狄奥尼修斯(Pseudo-Dionysius the Areopagite)所言:“我们是被造之物,因着爱而被创造,为的是永远凝望造物主的光。”这种动态关系使默观成为基督教区别于其他宗教冥想的独特之处——它始终围绕位格化的三一真神展开。
简单来说,默观是一种超越言语和理性推理、在静默与爱中与神亲密结合的祈祷和体验。它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注视”或“爱的凝视”,而不是一种“头脑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将其与另一种常见的祈祷、灵修方式“默想”进行对比:从广义上讲,默想是一种带着思辨、分析、推理或想象的思维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口祷或歌唱赞美,更注重理性思维方面的运作,但又不完全排斥情感的流露与表达。有一次我和几位传道人在一起交流,谈到了默想,他们都有体验。就是有的时候往往是一个人静静地在默想,在读经中默想,在祈祷中默想,甚至是自己喃喃自语的默想。实际就是以静默的方式,在心中与主说话,可以进行祈求、感谢、倾诉等各种交流。这是与耶稣相遇的方式,默想是在圣经话语的引领下,与心中的耶稣相遇的途径。借着圣灵的引领,人们能在默想中感受到基督的临在,这种相遇能带来内心的平安、生命的痊愈与复活,使人变得更强健。
默观与默想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在静默中单纯地“注视”和“爱慕”神,这个时候需要静下心来,排除杂念。像一个学生仔细研究,分析一幅名画,思考它的构图、色彩、历史和意义;像一位爱人静静地凝视自己的挚爱,无需言语,整个心灵都沉浸在对方的临在中,运用我们的各种官能去寻求神。这个时候神在主导,基督在我们的生命中做主、圣灵在充满和引导,这是神赐予的一种恩赐,吸引我们的心灵进入祂的临在。
“默观” 的 “默” 体现 “无声、静默” 的状态,“观” 体现 “观察、观照” 的动作,组合后更侧重 “在静默中进行的观察或内省”,而非单纯的 “沉默” 或 “观看”。其使用场景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日常与文学语境,强调 “沉静的观察”。指在不打扰、不介入的前提下,安静地关注人或事物的状态、变化,常带有细腻、专注的情感色彩。比如我们在祈祷、写讲章、写文章或考虑一件事情,规划一个方案的时候,往往就会在“默观”中沉思,会自然而然的排除其他的干扰。
第二类,哲学与思想语境,强调 “深层的审视”。指对事物本质、规律或自身内心的 “静默反思”,不依赖外在的讨论或表达,而是通过内在的观照获得认知。中国传统哲学中,“默观天地” 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古人认为,唯有摒弃杂念、默观自然,才能领悟 “天人合一” 的道理。有哲学家提到:“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与其急于批判,不如先退而默观,看清表象背后的逻辑与根源。”
第三类,宗教与灵修语境,特指 “灵性的观照”。在基督教等宗教语境中,“默观” 是一种核心的修行方式,指通过静默、专注的状态,观照内心、联结信仰对象。如:“ 耶和华必为你们争战,你们只管静默,不要做声。”
关于“默观”,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点。
1.“默观”的本质是关系与爱。默观的核心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爱的关系,应该理解为“朋友之间的静默共处”,或是“心灵向神的注视”。大德兰将其定义为“亲密朋友间的一种分享,是独自与我们知道爱着我们的那一位的深情凝视。”
2.神的恩赐。真正的、圆满的“默观”是神的白白的恩赐,而不是通过某种技巧可以“达到”或“制造”出来的状态。人可以通过规律祈祷、克己、服务等方式准备自己的心灵,但最终是神透过我们的中保主耶稣基督和圣灵主动吸引灵魂进入这种亲密的结合。
3.收敛心理性活动。在“默观”中,灵魂要学会放下理性的分析、丰富的意象和滔滔不绝的言语。这不是否定理性,而是认识到神是超越一切概念和形象。灵魂进入一种“虔敬的默想”或“不知之知”,依靠的是坚信和爱,而不是理智的理解。
4.常见的途径和形式。收敛心神: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远离喧嚣和吵闹,放下手机,远离网络,调整呼吸,收敛感官的纷扰,将心和目光转向神。重复短诵:使用一个简短的祈祷文,如主祷文或反复默诵以马内利等。在心默念,帮助心灵安定,超越杂念。静坐于主前:简单地相信并感受主的临在、圣灵的降临,像孩子坐在父亲身边一样,保持心灵的开放和爱慕。在“默观”中,你可以想象此时此刻三一的真神上帝,就在我的心中,他关注着我们……
5.与神秘主义的关系。深度的默观祈祷通常被称为“神秘生活”或“神秘主义”。这并非指玄乎其玄的东西,也不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而是指一种通过直接经验(而非仅凭推理)与神结合的奥秘。在这方面,主耶稣基督为我们做好做了非常好的楷模。 在受难前夕,耶稣带着门徒前往客西马尼园,在此经历了三次激烈的内心挣扎与祷告。第一次祷告请求父神挪去“苦杯”(即即将到来的苦难命运),但仍表示愿顺服神的旨意;第二次祷告态度更加坚定,接受了神的计划;第三次祷告内容与前两次相似,但语气更为坚决。
所以,“默观”指的是一种在宁静、信德和爱中,心灵被神吸引,超越思想和言语,单纯地、长久地注视和安息于三一神临在的深度祈祷状态。
有学者说“默观”是喧嚣时代的属灵解毒剂。此话有道理。它是一种从“我对神说话”到“我在神前静默”;从繁杂和吵闹中找到安静、肃静、心静,最终到“神在我灵里行动”的灵性旅程。这是所有基督徒灵修生活的深度和高峰,是所有信徒被邀请去体验的与神的亲密关系。
诗人大卫在诗篇中说:“我的心默默无声,专等候神;我的救恩是从他而来。”(诗62:1)表明他信赖神:虽然口蜜腹剑的敌人联合向他进攻,以致他像一道倾斜的墙壁快被推倒,但他仍要等候神的帮助。(《串珠圣经注释》)
“默观”就是这种境界:默默无声、平静、安宁。在危急之中,大卫不是慌乱地想办法、找出路,而是默默无声,专等候神。因为神百姓的救恩惟独从神而来,惟独祂是我的盘石,我的拯救。关键的特征是放下自我主导的思维模式,从自我中“拔出来”、“超脱”出来,以敬畏之心进入与神深度联结的状态。这种“默观”越深,我们的内心就越静,那些杂七杂八干扰我们的东西就会越少,不会使我们内心焦虑,甚至发脾气发火,伤了自己又伤了别人。
“默观”实际是重建关系的优先通道。现代社会的信息轰炸使人陷入“精神耗竭”,家庭、职场、社会包括教会,会有许许多多的干扰,使我们精神浩劫、内心忧虑,没有一块安静的地方。而“默观”会帮助我们切断干扰,创造“神圣时空”直面上帝。正如《荒漠教父》所言:“人若不独处,就不能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也不能认识神。”就是说“默观”和独处有直接的联系,如果不独处就不能“默观”。独处不等于完全的脱离社会、脱离家庭、脱离职场、脱离教会,那样不客观,也无法传福音。而是拿出一段时间或者是在内心里独处,以达到“默观”。比如说老弟兄我今天出差在外,下午要和传道人见面,这一上午就我一个人在宾馆里,静静地默想、祷告之后,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抒发我的感情和观点,这就是一种很好的“默观”和独处。
最近,一位有声望的牧者又要去静修一段时间,藉此提高自己的灵性。中国有句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以为教会离了你就不行了,其实你拿出一段时间默观、静修,由此取得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我们要从在喧闹声中转为凝视至高者者的面容,如同阳光普照无需“申请”、无需索取,“默观”者只要安心学习、单纯领受神的爱与光照。
忙碌的生活,复杂的关系,职场的内卷,教会的纷争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有时候被这些干扰,甚至是感到苦恼、忧烦。那就“硬性”地要求自己不妨“默观”一段时间,而通过“默观”可以让人在静默中才能觉察潜意识的动机、偏见与罪性,反思自己。长期“默观”者往往表现出更深层的温柔、忍耐与平安。当心灵安静,日常事物成为揭示神国的窗口的时候,内心安稳在基督里才是真的自由的人。就像手机需充电才能继续工作,汽车行驶到规定的公里数就需要停下来保养一样。持续“默观”使灵魂保持开放状态,随时被圣灵充满。而我们的许多重大决定并非来自高光时刻,而是在静默中浮现的细微感动,“默观”会使圣灵充满我们,会使我们领会神的旨意、主基督的安排。
如何“默观”呢?有时候,对于教会的那些琐碎事情,更需要的反而是一种“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踏实与从容——不是看不到,听不到,没有经历教会内的一些负面现象,而是我们的心更懂得把精力放在什么地方才是对教会更深的爱!其实许多的基督徒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方法。比如:参与教会组织的退修会/避静营;自己关上门朗读→冥想→回应→安歇;每日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最好是固定的)时间独处,哪怕是十分钟、二十分钟也好;选择一处安静角落禁食祷告,最为简单的就是关上门、关闭手机静心的读书;对于那些除神以外的“杂音”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内心安静少忧烦,要有一种“舍神其谁也”的精神。我有这样的经历:凌晨,闭上眼睛聆听环境中最细微的声音——钟表滴答、远处车流、自己的心跳……把它们想象成大海的波浪声,逐渐扩大感知范围直至消失界限,心中默想:此时此刻主耶稣就在我的身边,祂慈祥地注释我、垂听我的心声。这种意境真的奇异……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显示,定向注意力激活前额叶皮层的同时抑制杏仁核活动,能达到情绪稳定效果。关键是要从心乐意“默观”,更突出 “不发声、不介入”,带有内省性。
之所以提倡“默观”、静修,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嘈杂的时代,焦躁的时代,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杂音也特别多,我们往往陷在其中,不能拔出来。明明知道也不能解脱,而且会感觉到身心都疲惫,所以要尽力做到“默观”。这不是逃避现实的躲藏,不是把自己造成一个孤独的人,也不是超尘拔俗,而是像鹰展翅升腾于风暴之上,在高处看清生命的全景。正如十八世纪属灵伟人盖恩夫人所说:“你是被爱的,无论你知不知道。”“默观”的本质,正是学习安息于这份永不改变的爱之中。
安静在基督里,默观在基督里。
持守信仰坚定,心安静灵欢喜。
我们需要默观,我们应该默观。
主在我们中间,神佑并不孤单。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