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侍奉的热心,为何在消退?

作者: 苏苏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1-19 15:35:08
分享与播放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侍奉的热心已在悄然消逝。

诗班的一位姊妹和我交通,提到为庆祝圣诞节,教会正在准备节目排演。她参与了两个节目,但在召集人员时,不是这个人来不了,就是那个人有事,总也凑不齐。即便偶尔人齐了,大家的态度也不积极,对排练安排并不配合。她和另一位姊妹干着急地张罗,其他人却显得漫不经心。她困惑地问我:“为什么有些弟兄姊妹明明不太想参与,却还是报名?若不愿意,大可不来;既然来了,为何又不愿投入时间?这不仅是耽误大家,也是在消耗自己。这样的侍奉,意义何在?为何连本该有的热心都看不见?”

如今,连这位姊妹侍奉的积极性也深受打击,甚至有些不愿继续参与。我也不禁深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一、外在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贫富差距也在拉大。过去,人们就业渠道相对单一,收入有限;而如今,各行各业挣钱的门路五花八门,机会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房贷、车贷、子女的学费、补习班及课外辅导费等家庭开支不断加重,使得许多人不敢停下脚步,只能拼命工作赚钱。

在这样的现实压力下,还有多少人能全心投入侍奉呢?大家一心想着多挣些钱,似乎已将侍奉视为额外的负担,总担心参与侍奉会占用自己工作的时间,影响收入。即便偶尔参与,心思也难完全投入,常常是人在心不在——手里或许还在回复工作消息,心里盘算着接下来的赚钱计划。如此一来,自然无法体会侍奉本身的意义与价值。久而久之,那份对侍奉的热情,便在现实生活的消磨中渐渐冷却,参与的积极性也日益低落。

二、长期的侍奉,也可能让人陷入疲乏与惯性

有些人随着参与侍奉的时间渐长,最初的新鲜感与热情会逐渐褪去,日复一日的重复性事务容易让人感到枯燥。比如长期负责同样的接待工作,或是反复参与流程相似的活动筹备,当最初的使命感被琐碎的细节冲淡,便可能失去对侍奉中细微美好的感知力。

他们不再像起初那样主动思考如何优化侍奉细节,也难以从熟悉的环节中发现新的意义,甚至觉得侍奉不过是一项按部就班的任务,而非心灵与责任的双重投入。在这种状态下,侍奉的动力便容易从内在的驱动转向被动的应付。

于是,他们感到“腻”了,侍奉的热情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敷衍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行动上的迟缓与应付,更反映在内心对侍奉意义的漠视。他们可能在参与过程中机械地完成规定动作,却很少再为侍奉对象付出额外的关怀与耐心,也不再期待从侍奉中获得心灵的成长与满足。当这种麻木感逐渐渗透到侍奉的每一个环节,原本充满温度的侍奉便可能沦为机械的流程,既无法真正温暖他人,也难以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滋养。

三、管理的疏漏,会挫伤同工的热情

不同的教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但部分教会在侍奉人员的安排、职责划分及激励机制上存在不足。例如,当缺乏明确的职责边界时,积极性较高的信徒,可能会因承担过多额外工作而感到疲惫,而懈怠者却因责任模糊而逃避任务,这种不均衡的分配容易打击前者的积极性。正如这位姊妹所遇到的情况,由于教会未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安排,节目负责与跟进工作也未落实到人,导致排练人员屡屡召集不齐,使得姊妹原本积极的心也渐渐冷淡。

如果长期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与鼓励,无论是精神上的认可还是实际的支持,都可能让人感到自己的努力未被重视,进而怀疑侍奉的意义。这种因管理不当引发的负面情绪,不仅会挫伤个人的积极性,还可能在团队中形成不良风气,导致越来越多人不愿主动承担责任,最终影响整个教会侍奉的质量与活力。

基于上述几点原因,建议教会根据各自教会的情况,以有针对性的方法来激发大家敬拜与侍奉的热心,使大家能更好地回应神的恩典。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