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信仰不是精神鸦片,是以上帝为中心过正直和爱的生活;基督徒的金钱奉献不是归因于“魅力”的教派领导人,而是心灵和理智的奉献。
新加坡城市丰收教会主任牧师涉嫌失信、滥用教会公款,一个多月以来基督教界内外评论不断。但此事件不仅给新加坡当地各基督教教会带来极大冲击,人们对基督教的误解也相应而生。
6月底,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指出城市丰收教会创办人康希牧师等5名教会领袖涉嫌失信,滥用教会公款,金额至少2300万元,当日即被商业事务局逮捕。城市丰收会友及教会外牧者们对此事件评论不断。
该事件带来的误解之一便是,让人们以为宗教信仰者是盲目的追随者。这种误解在7月中旬《联合早报•言论》刊发的一篇题为《宗教也成了大生意》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来。文章作者姓吴,他说:“一个教会为什么那么富有?一个教派为什么要把目标锁定在名人和有钱人身上?……据所知,有些具有‘魅力’的教派引导人,不仅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教徒,包括很多专业人士和高收入者,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把每月收入的固定百分比捐献给‘神’。如此这般,怎能不‘发’呢!”
文章未提及任何宗教名称,但开场白即是以城市丰收教会为导向,让人误以为基督徒是盲目的追随者,基督徒的金钱奉献是被教会领袖骗取的。
另一位撰稿人杨德昌撰文回应:基督徒的金钱奉献是心灵和理智的奉献,而不是归功于“魅力”的教派领导人。信徒都明白以下经文:“个人要随本心所定的,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 ”
《宗教也成了大生意》一文还认为,现代人心灵空虚,因此宗教也就很有用武之地……市场化也使宗教成了一些人的生意工具。杨德昌认为,这种观点是间接地把基督教与宗教市场挂钩,这不符合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就像人们错误地把商业化的圣诞节与基督教挂钩一样,是社会的悲哀。
基督教的精髓可归纳一个重点:上帝爱世人,便通过耶稣基督把永生的礼物赐给人类,信徒接受此礼物,立了志向,要做或成就得上帝喜悦的事,如此,上帝便将智慧、知识和喜乐赐给信徒。
杨德昌认为,把基督教信仰理解为人的心灵空虚的产物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信仰并不是精神鸦片,基督徒都明白他们的使命,过着以上帝为中心的生活。
无论如何,城市丰收教会事件带给当地教会、信徒、社会一些冲击,以及引起人们对基督教的误解,但主内人士希望借此纠正人们对基督教信仰的误解,从而促进不同信仰者之间的谅解与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