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美国南部正统信仰家庭,在福音派教会中长大,可直到十年前大学毕业的时候我都还不知道大斋节(Lent,又称“预苦期”、“四旬节”),是什么,从那时起我才发现福音派信徒中恪守大斋节的人数激增。在我所牧养的教会中,我并没有推动这个节日,但是人们热情高涨。社交网络中情况亦然,浏览信息时不出两分钟就会看到一个帖子,里面描述他们在大斋节干什么,吃什么,放弃了什么。
当然,我的会众和朋友圈人数有限,但我认为也不需要做个全国调查就能看到恪守大斋节的福音派信徒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多。就像伟大的神学鲍勃迪伦说的那样:“不用气象员播报你也知道风往哪面吹。”但我们确实需要一个气象员告诉大家究竟这股骤风是真正的灵风涌动,还是只不过是新时代的新风尚?为什么在福音派信徒中会突然掀起这股趋势?信徒应如何对待大斋节呢?
想要弄明白任何事物的兴起都包含一些推测,不过以下几个因素似乎在解释这些问题方面更具有说服力。
一、网络发展
网络迅速把各种新观念推到我们眼前,通过社交平台我们能随时窥探到别人的生活,大斋节,以前可能对我们只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现在我们能通过网络直播看到别人在这期间做什么。
人们原本“泾渭分明,有棱有角”的信仰态度多少都被软化了一些。
二、生活不定
一个家庭平均一生搬12次家,新科技的数量与年倍增,社会学家说文化更新快至每七年发生一次。刚刚适应的东西又翻新了,周围的一切在不断变化,于是人们在潜意识当中希望和一些确定的不变的事物保持联系,拥有悠久传统的大斋节显然满足这个要求。
三、热爱体验
我们的社会非常推崇体验。从经济角度上,大多数人们可以负担得起他们需要的东西和服务,所以体验是人们的终极追求。空中悬浮式美食餐厅,供应美食的电影院,提供帝王级别饕餮盛宴的巴西牛排店,人们在这些地方花大把的钱都是为了追求独特的体验。从哲学角度上,当今大多数人都相信真实体验胜过理性分析。我们亲身感受到的比别人说的更重要。在我们这个热爱体验的文化背景下,大斋节如此盛行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理由都没有告诉我们要怎样对待大斋节,只因为流行就应该庆祝和关注吗?信徒们应该恪守这些传统吗?一个受欢迎的福音派博客的博主对这些问题说“不”。在一篇题为《大斋节中饿并革新着的年轻人们》的博文中,博主基思米勒表达了对大斋节在信徒中不断盛行的关注,他很担忧福音派信徒们竟然这么快将一个神学先驱们极力反对的行为全盘尽收。他引述了一些约翰加尔文(创立加尔文教派),乔纳森·爱德华兹(著名神学家),查理斯·司布真(英国著名牧者),锺马田(英国著名牧者)的话,强烈反对大斋节,视之为有害的人类传统。
但是提到人类的传统,大斋节和基督降临节,圣诞节,复活节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真的准备好摒弃所有传统吗?这是上帝希望发生的事情吗?我不这样认为。
当今基督徒对属世的思想和行为通常有三种选择:弃绝,接受和改善,弃绝不合适的和无益于信仰的,接受好的和有益于信仰的,改善坏的,重塑好的。(也有人把这三种选择描述为摒弃,接纳和调节,意思基本上一样。)
我认为遵守大斋节就属于改善范畴的(或者说调节),大斋节的宗旨是禁食,这似乎是耶稣希望跟从者们做的事情,毕竟在马太福音6章16节中耶稣说“你们禁食的时候”,而不是说“如果你们禁食”。大斋节禁食期间,我们远离属世的宴乐,认识到属世宴乐对我们的影响,提醒自己软弱需不断追求恩典,因我们的罪得赦免,将有一天会被除去净尽而喜乐。我相信没有一个基督徒会对这样的大斋节说“不”。
然而基思米勒和其他信徒提出的警告也是有必要的,革新者们抵制人类传统中一些恶习,有些恶习对圣经断章取义以此来束缚信徒的道德。这也是为什么基思米勒等人强烈反对大斋节,我认为他们想强调的关键点是:是上帝的恩典赦免我们,改变我们,而不是人类的宗教行为。这是所有人,乃至耶稣的跟随者都容易忘记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马丁路德说宗教是人类内心的默认模式。他知道我们不断地被诱惑去依靠我们为上帝做的事情,而不是仰赖上帝藉着基督为我们做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使徒保罗说:“这些规条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谦卑,苦待己身,其实在克制肉体的情欲上是毫无功效。”(歌罗西书2章23节)
若不定睛在上帝的恩典上,所有的禁食,包括大斋节的禁食,只是用私意崇拜,使我们因为自己做的事情自以为义。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恪守大斋节的信徒要明白禁食并没有使自己比那些不过大斋节的人更称义,同样,那些不过大斋节的信徒也应该明白并不是每个恪守大斋节的人都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上帝的眼中称义。
所以在这个大斋节,禁食不禁食,或者无论怎样做,都应为了荣耀上帝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