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基督教建设中,以两会为代表的教会组织是不可或缺的吗?江苏神学院副院长张克全牧师认为是的,并从当代中国基督徒、神学家对“道成肉身”的使用与诠释入手,谈到了教会组织建设的意义,认为“什么地方的教会组织(主要是两会)建设得好,什么地方的基督教中国化就程度相对更高、质量相对更好。因此,教会要继续提高中国化水平,教会组织需要通过其工作和活动证明其作为‘教会的’组织的正当性。”
“道成肉身”的中国化解读
《约翰福音》1章14节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张克全牧师从“道成肉身”一词入手,谈到了丁光训主教和陈泽民教授等人对于这个基督教信仰要点的理解和阐释。
道成肉身是“上帝对人类最高、最完美的启示”,指向的是全宇宙;道成肉身的上帝,是“以马内利”的上帝;道成肉身的上帝不但显明上帝的救赎,也显明上帝持续不断的创造;道成肉身一方面肯定了人和人性的价值,同时也显明,上帝的计划乃是藉着耶稣的在世事工与死里复活,“建立神人间的新关系,加强神人间的合作与团契”;道成肉身对教会的福音见证提出了要求;道成肉身对我们处理福音与文化的关系也提出了要求;道成肉身要求信徒进入具体的荣耀上帝的信仰生活。
以上是以丁光训主教和陈泽民教授等当代中国基督徒对于“道成肉身”这一教义的理解,张克全牧师认为,这种理解可谓“新瓶装新酒”,它不单与帝国主义征服或教会优越感等痼疾切断了联系,而且带着浓烈的教牧关怀色彩,更多关注信徒和教会的信仰实践指导,关注敬拜中的与人认同、见证中的服务。
“道成肉身”与教会和教会组织
什么是教会?张牧师认为,如果把对教会的认识放在道成肉身的启示中来进行,教会就是作为具体的、历时性的存在受到重视的。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弗4:12)存在于世间,并且这种“小群”(路12:32)式的存在要与最广大的人民联系在一起。教会对于主耶稣的见证,就是“进入”各自所处的国家社会文化,就是与人群“认同”,就是前行的路上与人们“同在”,一起分享,“服务”于人群的需要,“造福”人群社会。因此,教会是圣灵的团契,是圣徒相通,也是上帝的“载体”,是上帝恩典赐予的工具,是道成肉身的团体。
但对于教会的理解也要注意几点,即教会为世界而存在,教会是上帝恩典的有形化,存在于世界之中,也为世界而存在;教会的权威受限于《圣经》、一致的同意、健全的理智。它不应该脱离《圣经》的启示,也不能自我分裂或自我否定式地行事;教会在历史中的存在是处境性的,教会的公性和合一性,恰恰是在对其地方性、多样性的发展中获得和建立的。
那什么是教会组织呢?张牧师引用了马特生的观点,认为教会组织的成立是由于一些重大事工如人才培养、慈善、文字服务等的需要,大教会或宗派教会由此而来。这些教会组织的权柄由所组成的各地教会赋予,而各地教会由是否加入的自由。教会组织的产生是教会建设成长阶段的内在需要。
教会组织与基督教中国化
中国的教会组织主要以两会为代表,它的终极关切是保守中国基督教会合一的见证,使教会在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中健康成长,成为得上帝和众民喜爱的“荣耀的教会”。而教会组织的存在,张牧师认为,其宗旨应该是:一切为了教会建设(“脚手架”之喻),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这个时代人民的需要。
另外,张还谈到了教会组织的目标、运作原则和服务内容。总的来看,张牧师认为,中国基督教要见证“道成肉身”的主,就应该尊重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尊重所要服务的人群,作他们的谦卑仆人,抑制和放弃任何享受“治外法权”式的自我中心冲动,走认同人民、认同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道路。在这一条道路上,教会组织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乃是中国教会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管家。
(本文根据张克全牧师在江苏基督教界第二届“基督教中国化”神学研讨会上演讲录音及讲稿整理,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