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25年,教会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大公会议,探讨一些重要的信仰问题,即尼西亚会议。
尼西亚会议之所以会召开,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教会里出现了另外一种异端,叫做亚流派。这个派别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他们认为基督不是神,而是首先的被创造者。这个派主要流行的地区不是在西方而是东方。
早期教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普通来讲,东方教会的神学思想更为活跃,多数为操着希腊语的神学学者的思想结晶。相反来说,在西方拉丁语的范畴底下,学者并不多。所以,亚流派最早是在东方教会中引起讨论。
对于我们,不仅要看亚流派的观点,还要看当时的教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之前,教会处理类似的话题都是坐下来讨论,之后某人的观点如果被公认为是正确的,那么大家就按照这个观点来领受和执行,而不好的观点就会被教会所禁绝,即不提倡、不推崇、不流传、不宣讲,坚持不好观点的人并不会被投入监牢或者受到血光之灾。
但是,从公元325年开始不一样了,一旦一个人背上异端之名,就可能会惹上杀身之祸。原因是,当时的教会和世俗政权结合起来。
《基督教史》讲述,初期教会在向外邦人宣教的时候,比如保罗,他们是要让人晓得,上帝作为一个超在者,他是无处不在的。所以,保罗就曾经提示过希腊人,你们所说的未识之神,我告诉你们他是谁,就是耶和华。这是当时教会很多宣教者的一个思路,就是告诉大家世界上有一位超在者是神。但现在这位神,是借着耶稣基督向人做启示。
我们晓得,耶稣基督是犹太人,对于那些外邦人,怎样能够让他们对耶稣基督有亲切的感觉呢?因此,一些宣教士就从希腊哲学里面引进一个观念,就是逻各斯,即上帝的道。我们在读约翰福音的时候,会有经文“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即逻各斯。初期的宣教士们就说,这个“道”就是基督,就是耶稣。
那么,这个“道”跟上帝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亚流派认为,这个“道”不是神,他是神所创造的首先创造者。这个派别也相信“道成肉身”,它说这个“道”,甚至神创造这个“道”比“道成肉身”还要早。
但是,正统信仰教会认为,这是不对的,这个问题使人对耶稣基督的神性产生了怀疑。因为,基督教最主要的一个看法,就是认为神是在耶稣基督里面向世人启示了他救恩的计划,使人可以借着耶稣基督与神重新和好。
那么,如果耶稣基督是一个创造者,也是一个被创造者的话,神与人之间的沟通媒介就没有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正统教会就起来反对亚流派,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召开了尼西亚大公会议。这个会议一共聚集了差不多三百多位主教来参加,最后定下了《尼西亚信经》。
这个信经的主要思想是要告诉我们,我们所信靠的这位神有三个位格,但它最强调的是圣父和圣子的关系,说圣子也具有神性,与圣父一样同享尊荣。但是,他和圣父是不能混在一起的。这是《尼西亚信经》很重要的一个界定,这与我们信仰的领受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君士坦丁参与了这次会议。而且在这次会议当中,产生了教会处理异端的一个一贯的手法,就是,教会判定某一种思想是异端之后呢,就把这种人交给世俗政府,由政府来对它进行一种管束,由政府对它进行镇压。这样处理教会当中所谓持不同意见者的方法,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
比如中世纪的异端裁判所,它杀人于无形之中。假如一种思想被判为异端,教会会限定其信仰者来改正,改正后就没问题了,反之会被交给世俗政府,其刑罚是火刑。教会处理异端的这个模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反过来说,前任的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罗伯特·威廉,曾经写过一本很厚的书叫《亚流派》。他在反省历史上,亚流派对于教会有哪些正面的东西。所以,教会历史上的异端,不全是垃圾。
教会历史上的一些异端都有很好的初衷,比如带有圣洁的目的,但是后面走了歪路,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教会对于这些人的处置,可能是非常严厉的。所以,坎特伯雷大主教写了《亚流派》这样的一本书,检讨当时的这个神学事件。
当时,亚他那修作为一位执事参加了尼西亚会议,他不是作为主教,所以没有发言权,只是旁听了整个的会议。但是他成为了奠定教会正统信仰的很重要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