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有人用“马太效应”来质疑神的公义。其实那是对圣经的曲解。
“马太效应”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太久。在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原指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马太效应”本身是一个中性词,然而,随着应用的深入,因人心的污秽使得这个词也被污染了。就如“黄色”原意本是指一种美丽的色彩,但因着人心的污秽却成了暗指见不得光的事物,同样“马太效应”现在大多被用来暗指社会的贫富不均,增加了人们的仇富心里,甚至使人认为这一切都是神的不公义所造成的。要说这词的积极性,也就是鼓励人们要积极的追求财富,不要放过任何的机会。引用这词汇的人,往往眼光不是看着神,而是看着社会中财富。产生的果效与圣经的原意背道而驰。
圣经中马太福音13章11~12节记载,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里很明显是指向对神的国度的追求,所有的乃指圣灵的恩赐。延深一点也可以说包括神的普遍启示和人的良心,都是神所交付给人们的,为了叫人看到这些就知道有创造天地的主存在,因而寻求神。在这里,主耶稣也清楚地告诉世人,天国的奥秘只叫那些放下自己的骄傲并谦卑跟从主耶稣的人知道,而不是凭着私欲拒绝主耶稣的人所能知道的。神将这属灵的恩赐赐给追随他的人,为的就是让人能结出属灵的果子来。让真理传扬出去,让生命的活水流淌开来,要主的门徒活出真理的见证。被夺去的,指一些所谓的跟从者,口里称呼耶稣为主,暗地里行的却是撒旦门徒的行径。硬着心肠,如同石头不能接受救恩的种子。还有一些人虽然听到福音,却被今生的私欲所缠绕不能结出果子的,时间一到,神要收回圣灵在他们心中的感动,任凭他们追求今生的私欲而走向灭亡。正如十灾中的埃及法老。那时,人会变得专看世界,沉迷在无知之中,等侍他们的就是永远的死亡。
一个基督徒不应该只为今生打算,而应将眼目仰望神。罗马书8章5节说: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这在没有信仰的人看来是愚不可及的事,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因着耶稣都在他的门徒身上得到成就。耶稣基督来到世上,用他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救赎我们脱离罪的捆绑,使我们得到了真正的自由!这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放纵!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对罪的拒绝!是因着恩典极大的自制和自律。
路加福音4章18节记载: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这是耶稣基督在自己的家乡所读的经文,向世人宣告弥赛亚的来到,使我们从此有了自由的能力。
当一个人不肯从奇妙的世界中领悟神的大能,不肯听自己良心微小的声音,甚至不肯接受听到的福音。他只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明天、没有盼望的人。他以为可以把握自己的人生,追求世上的功名利禄,以求多一些保障。岂不知却落入了无底的深坑。看最近报道的那些落马的贪官,那一个不是积累了几辈子享用不完的财富,然而他们的“有了还要再有”不是从神来的,不是一种放射,而是一种吸收。这条路是撒旦为人所摆上的一条死路,当你追求物质的时候,你会发现那条路没有尽头,并且根本停不下来,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与沉沦。
而圣经中的有了还要再有,却是放射的状态,让众人因主的恩惠享受真正属天的平安。正如《荒漠甘泉》一书中“花园中的竹子”,那是一个蒙福的管道。让众人因着我们的顺从也分享属天的平安,效法主的样式。
愿众人从圣经中真正的领会“马太效应”,活出蒙神祝福的人生。
(本文作者系山东青岛一信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