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影片
第一部正式取材于《圣经》的商业影片诞生在新教繁盛的美国。
1916年,格里菲斯导演的史诗影片《党同伐异》的四个故事的第二个,“基督故事”,就是从《圣经》中忠实地撷取了“变水为酒”、“惩罚淫妇”、“基督受难”三个片断,电影因无声、黑白和非宽银幕的限制,制约了影片的表现力度。
50年代初,开始出现场面浩大、观念传统的彩色宽银幕圣经影片。1951年的《大卫与拔示巴》取材自《旧约》“撒耳母记”,通过大卫王知错能改的事迹宣扬了知罪悔改而为神悦纳的主题。1953年的《圣袍千秋》则第一次富于感染力地展示了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电闪雷鸣、山崩地裂的骇人场面,让观众感受到电影对于想象场面威力无穷的表现能力。
1956年西席•地密尔执导的《十诫》和1966年约翰•休斯顿导演的《创世纪》将美国圣经电影带到高潮。当时已75岁的地密尔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坚信“拍摄圣经电影,不能仅仅宣传圣经的教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壮观的景象、生动的人物、戏剧性的情节和电影化的形式,去表现人类的罪孽和灵魂被拯救的必要性”。长达3个半小时的《十诫》全景在埃及拍摄,特别是实景拍摄的出埃及场面,动用了12000多人,15000多牲口,行进长达三英里。福克斯公司的《创世纪》则创造性的将上帝造人、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大洪水和诺亚方舟等不可想象的场面搬上了银幕。同时代的意大利,则出现了影片《马太福音》(1964)。
1973年著名导演威廉•弗里德金的《驱魔人》将恐怖类型元素引入宗教影片,片中老态龙钟生命将尽的牧师为了拯救被魔鬼附体的小女孩,动用了自己毕生的修为,并最终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虽然当时美国正深陷越战泥潭,但美国宗教电影依然在宣扬着奉献、忏悔、宽容精神等传统基督精神。
2004年的《耶稣受难记》是一部好莱坞商业大片,影片将耶稣基督所遭受的每一缕鞭痕都纤毫毕现地展示在银幕上,很多人看了之后失声痛哭,更加清楚的明白了基督为了人类所受痛苦;但商业片因为经济等其他的渗入,并不是所有的基督教题材影片都是纯粹的基督教电影,比如2005年《天国王朝》将基督教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描写成了十字军与耶路撒冷人民一起抵抗伊斯兰大军的攻城,这就与当时美国政府与中东各国的微妙关系有关。
(二)艺术影片
以基督教题材的艺术影片则多数是对宗教教条和神职人员的嘲讽。70年代初,意大利鬼才导演帕索里尼直接把嘲讽教会腐化和虚伪的文学作品《十日谈》和《坎特伯雷故事》拍成同名电影,一针见血地击中总教对世俗性爱的暧昧态度。1961年波兰导演卡瓦列罗维奇的影片《天使麽麽约安娜》中,自忖修为深厚的年轻神甫到小镇的修道院为集体中魔的修女们驱魔,却逐渐发现和活泼美丽的修女们比起来,自己才更像中了邪,最终爱上修女的神甫被自己的心魔击倒,变得疯狂并持斧砍死了自己的两个随从。1987年法国影片《撒旦的阳光下》依然在重复着类似的主题,只不过片中的神甫最终折磨死的是自己。而出生于天主教家庭的西班牙电影大师布努艾尔1972年导演的《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虽然不是一部宗教影片,但其中一个细节却堪称揭露宗教伪善的“奥斯卡最佳”:主教为一位垂死的老人做祈祷,老人坦白自己因受虐待曾经毒死了东家夫妻二人,主教意识到那正是自己的父母,二话没说拿起墙上的猎枪一枪结果了老人,然后面不改色地走出了房门。不少人看过这些影片,会觉得自己对“教会”的宽容、互爱、仁慈的信任遭到颠覆,然而当我们回到圣经,我们发现圣经已经表明,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是罪人(圣经罗马书),宗教不能给人新的生命,得救的道路只有是信靠主耶稣。
还有一类以基督教为题材的艺术电影主要表达的是对人类宗教哲学命运深层次的思考。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执导的《基督最后的诱惑》(1988)改编自希腊作家卡赞扎斯基同名小说,基督徒导演甘小二说,“他(作者)把自己一些生命的真实体验放进了耶稣的故事里。比如他在书中写到,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不是升天了,而是下了十字架,到了玛利亚和马大那里,生了几个孩子,躺在自家房子里等候终老,后来犹大过来,骂他‘叛徒!’,因为耶稣本来是要上十架代赎人的罪,可是他却在临刑时退缩了,经不住诱惑逃走了。这里面其实是作者对他个人生活的写照,就像他在《基督的最后诱惑》前言中谈到这本书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他用生命来追随过很多东西,比如共产主义,1957年还曾访问中国,归途在广州误种天花,病死德国。这本书里,他知道了自己一生中有无数次逃避,书中的耶稣其实就是他自己。真正的耶稣勇敢地背负了人类的十字架,胜过了痛苦、诱惑和死亡,为挣扎的人们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典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更加懂得如何追随耶稣那步步滴血的生命历程。”
(三)非专业人士所拍影片
上述两种影片需要电影专业团队制作,但影片的制作权并不被人的能力所限制。非专业人士本着良善的目的,每天向上帝祷告、祈求也可以制作出感动人心的好作品,《面对巨人》(Facing the Giants)便是如此,它在全美超过400间戏院上映,而首映后10天内即创下了270万美元票房,并挤进首周票房收入的第十三位。这部经典之作,非因备有巨额投资和专业团队,而是单靠圣经的启发、信徒的捐款而来的,《面对巨人》特别之处,就是由世上最不懂这个领域的独立制片者拍制,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分别由头发渐秃的牧师和毫无经验的家庭主妇担任。连好莱坞片商都十分好奇,“不论是制作团队、拍摄器材,还是主角演员等,可谓全无专业知识、经验的,却能拍出如此出色的作品,真叫人赞叹不已。”
在西方现在已经形成了以电影为工具的信息文化战,2009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为演绎同性恋活跃分子夏菲・米克(Harvey Milk)的辛・潘(Sean Penn),此举鼓吹同性恋分子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鼓励年青人追求同性恋的生活方式,最佳女主角将则颁给了琦・温丝莉,她在《读爱》这部色情电影中饰演一名女纳粹战犯,诱惑一名十五岁男孩;而一群基督徒则希望通过电影来净化污秽的世界,圣安东尼奥独立基督教电影节创办人道格・菲利浦斯(Doug Phillips)称∶“即使好莱坞做不到,基督教制片文化也将以崇尚美德而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