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原因:找不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与盼望

作者: 张爱慧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2-02 11:19:05
分享与播放

在当今社会,若是你打开网站或者电视看新闻,不乏看见自杀事件,无论是政要、明星富翁等所谓风光人物还是普通百姓,都有可能自杀,令人扼腕叹息。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许多人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迷茫与对于生活的异常绝望。

所罗门在暮年写作的《传道书》,他反思自己尽管坐拥天下财富、后宫美女如云,自己的生命若是没有神内住,是多么地“虚空”。我们放眼这个世界,有多少人是麻木地活着,人们普遍沉沦于金钱和享乐中,找不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与盼望。当遭遇人生的风浪时,更是轻易地被击垮,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感恩的是,万军之耶和华是天上和地上得胜的王,祂掌权的天国降临,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在基督里,我们能够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所在,永恒的盼望所在。 让我们一起来略窥世间百态,寻找基督耶稣所带来的生命终极意义和永恒盼望。

一、当今人们普遍缺失生命的终极意义

不论是如今我们进入强智能时代,全球信息已经扁平化,通过网络查看文章、视频、图片等,还是查考从古至今的文学、哲学、宗教等文献,我们不难发现,从本质上讲,许多人都在寻找着生命的终极意义和盼望。

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上,全世界的文人、哲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政治领袖、普通百姓等,在以不同的角度诠释着生活,究其根本也是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求生命的意义与未来的盼望。

比方说,对于政要、明星、富翁而言,他们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但背后却常常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空虚。他们需要在公众面前保持完美的形象,承受舆论的监督和批评,这使得他们很难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平静。当这种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逃避,甚至走上自杀的绝路。

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生活的压力同样巨大。他们需要面对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等种种负担,同时还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部分人或是面对职场的挫折,或是承受家庭的变故,或是饱受疾病的折磨。在生活的重压下人们往往感到身心俱疲,对于生活的热情逐渐消退,甚至开始怀疑生命的意义。

二、人生遭遇风浪和打击是常态

人生如同大海航行,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风浪乃是人生常态。当遭遇风浪时,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面对。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缺乏这种勇气和智慧。当面对困难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或放弃生命。

我们发现没有爱的人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他们缺乏来自家人、朋友或社会的支持和关爱。这种孤独感会使他们逐渐封闭自己,失去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最终陷入绝望的深渊。

遇见重大疾病无钱医治的人,会面临身心的双重折磨。他们不仅要承受疾病的痛苦,还要面对经济上的压力。当这种压力超过他们的承受能力时,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治疗,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有好多癌症患者活在毫无盼望的处境里,每天面临化疗非人的折磨,有些人在肿瘤医院楼顶上跳下去,以求解脱痛苦。

部分失业的人,当家庭供不起房车银行按揭,也会陷入经济困境。他们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无法维持家庭正常的生活水平。这种挫败感会使他们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对于未来失去信心。

还有部分人陷入无爱的婚姻或者婚姻离异后,自己仿佛是个孤独的人,会面临情感上的创伤,感到自己被遗弃和孤立。这种孤独感会使他们难以走出心灵的阴影,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三、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的危机与困境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体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失去了原有的社交圈和生活节奏,感到无所事事和精神空虚。他们缺乏精神寄托,成天聚集在麻将馆打麻将,或者在广场上打扑克牌,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们感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失去了意义和价值,都是在混时间或混吃等死,甚至有人将他们打牌的地方称作“等死坝”。

而中年人的处境也危机重重,比如,在职场上35岁前还有机会晋升高管,35岁后基本没有什么机会;而此时家庭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老人生重病需要经济扶持,小孩接受教育也需要经济支撑,他们往往压力山大甚至有些人常年加班工作;部分企业中高层领导自杀,或部分企业精英猝死在工作台上。

青少年则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和社交压力,他们需要应对各种考试和竞争,同时还要处理与同学、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这种压力使他们感到自己被捆锁在无助的境地中,无法摆脱。当这种压力超过他们的承受能力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逃避或自杀。

四、圣经中“生命终极意义”的启示与基督里的永恒盼望

值得庆幸的是,在圣经中,我们找到了关于生命终极意义和永恒盼望的启示。

圣经告诉我们,神是爱,是生命终极意义所在。祂创造了我们,并赋予了我们生命和使命。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神都同在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给予我们软弱时彼此相爱、彼此扶持的命令,给予我们爱的力量和盼望。

笔者刚信主时看电影《耶稣传》,看了几遍就哭了几遍。看到耶稣基督为我们树立了生命的标杆,祂用自己十字架的生命诠释了“舍己的爱”,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祂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要爱人如己,要宽容、包容和原谅他人。当我们按照耶稣的教导去行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有目标、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原来生命的意义就是效法耶稣基督“舍己的爱”,神藉由祂的教会把来自耶稣基督的爱,流淌到每个家庭、职场和邻舍中去。

笔者也曾经观看《特蕾莎修女》的纪录片三遍,也哭了三遍。特蕾莎修女的真实故事实在感人肺腑,她也是我们的榜样。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舍己的爱”,她一生致力于为那些生活在贫困和病痛中的人带来希望和温暖。她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她说的原话是:“假如你爱至成伤,你会发现,伤没有了,却有更多的爱。”这句话体现了特蕾莎修女对于爱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她认为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和行动,即使受到伤害,也应该继续去爱。

1997年9月,特蕾莎修女去世,印度政府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而流下悲伤的眼泪。德蕾莎修女所著的《活着就是爱》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至它受到创伤。”

小结

撒旦想来破坏、杀戮、掳掠人类,撒旦欲掌控人间,这世界仿佛是将死之城,将死之人遍地,这并不是我们自杀放弃生命的理由。因为,耶稣基督来是要拯救人类,为我们预备永恒的基业,预备了新天新地新城。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相信神随时与我们同在,神为我们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和永恒的盼望。

耶稣基督通过祂自己的生命向我们启示,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神的爱和教导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让我们在神的指引下,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用爱和希望去照亮彼此的生命之路。

神要在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身上看见耶稣生命的样式,去践行“舍己的爱”,拥有耶稣基督一样永生的品格,还要去以生命影响生命,这就是我们活着的终极意义;被祂牵手同在天国乐园,就是我们永远的盼望。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四川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