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巴西人奥斯卡归化,将为国足出战的事引起了人们关注。而他取的中文名“奥古楼”更是让人热议。原来这是他以姓氏Oscar的第一个音节,加上云南玉溪一座名为“高古楼”的古迹而成,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事实上这种以个人个人姓氏首个音节为中文姓,再结合其他中文名字的西方人取名方式,在中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而最早尝试这一做法的,是中西文明交流史上赫赫有名的利玛窦神父。正是他为后世绝大多数来华西方人取中文名提供了基本范式。
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士马特奥·利奇(Matteo Ricci)来到中国后,为了更好在此传播福音,采取了将基督信仰融合中国文化的方式,这种适应策略是他能够得到不少国人认可的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与国人接触,利奇就必须拥有中文名字,才能拉近与国人的距离。
于是他根据姓氏Ricci的第一个音节Ri取中文姓“利”。而他的名字Matteo在当时汉译为玛窦(即马太,福音书的作者)。于是他将姓氏和名字汉译后,形成了利玛窦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此后来华的绝大多数西方人都采用“利玛窦规矩”,为自己取中文名。
比如德国人约翰·亚当(Johann Adam)来华后,就以姓氏音节A为自己取姓汤。而Johann则是德语中约翰的意思。当时把约翰汉译为若望,因而汤若望这个名字就这也出现了。
利玛窦、汤若望等人的中文名有个特点,就是以汉译自己的外文名为自己命名,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随着更多西方人到来,加上他们对中华文化理解的深入,而开始发生了改变。
比如与利玛窦、汤若望齐名的费迪南·维尔比斯(Ferdinand Verbiest)就没有采用他们的命名方式,而是根据儒家思想,将自己取名为“怀仁”。即《礼记》中所谓“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这既符合中华文化,也与基督信仰强调的仁爱一致。南怀仁的名字可谓是中西合璧的典范。
相同例子的还有帮助康熙绘制中国地图的让-巴蒂斯特·雷吉斯(Jean Baptiste Regis)。如果按照利玛窦的方式,他应该叫雷若望。可他却根据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将自己取名为“雷孝思”。体现了对儒家孝道思想的认同。
当然还有些人是例外,没有根据“利玛窦规矩”,以自己姓氏音节取汉姓。比如对中国地理学颇有研究的意大利耶稣会士马尔蒂诺·马尔蒂尼(Martino Martini)就没有使用“马”姓。而是在来华时出于对中国热爱,将自己取名为“卫匡国”。即保卫、匡扶国家的意思。而他在华也确实极力维持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做出了不少贡献。
而到了近代,随着来华西方人的增多,取中文名更是成为家常便饭的事。当年耶稣会士留下的取名方式,尤其是“利玛窦规矩”,仍是他们使用中文名的重要参考。由此也可看到,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巨大影响。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