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云南小水井唱诗班是如何过圣诞节的?

作者: 叶岚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2-24 15:56:51
分享与播放

去年12月中旬,带着对云南小水井苗族唱诗班满满的憧憬和期待,我和一位友人一早出发,先后换乘飞机地铁小汽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前往这个千里之外的苗族山村,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圣诞感恩节。

载我们的司机师傅家住的离小水井不远,一路上和我们讲之前这里交通非常不便,随着小水井唱诗班知名度提升,这里被当地政府确立为“民族特色村”,村庄的整体建设都得到很大提升。他说这条路也是政府出资修建的,如此沿路的村民出行便利不少。

据悉,小水井村是昆明市最大的苗族村落,该村有450多人,均系苗族。1937年,中文名为郭秀峰的澳大利亚籍传教士将福音传入小水井村,并于当地设立了教会,唱诗班也随之产生,许多老人都学会了高难度的多声部合唱,并一直传承至今。目前,全村80%左右的苗族村民均为基督徒。他们从小就学唱赞美诗,“拿起锄头去种地,放下锄头就唱歌”。

1982年,村里的教堂恢复聚会活后,63名虔诚的苗族基督徒组建了小水井唱诗班。他们没有专业指挥,也没有专业声乐老师,凭着对信仰的追求和农闲农忙时坚持不懈的刻苦训练,合唱团以原生态四声部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享誉海外,被国内外专家评委们誉为“天籁之音”,并于2018年春节期间,应邀前往美国、英国参加中国新年音乐会,进行了为期16天的巡回演出。

车子一路盘山而上,终于在下午5点抵达了小水井。下车后迎面就是热闹的广场,广场上村民们正在排队打菜吃饭,一位传道热情地招呼我们吃饭,长桌上,是村民烹制的一盆盆当地菜肴,热气腾腾,香味扑鼻。我们也不客气,一人打了一大碗开吃,这些都是信徒自己家养的鸡和猪,也都是自己家种的米和菜,鲜味香味俱全,味蕾一下子全被调动起来。

吃饭.jpg

这两天降温,又没有太阳,非常冷,大家用木材和炭烧起一个个火盆取暖,边吃边躲着不定时飘过来的浓烟。广场上,左边的这栋建筑名为“苗族农民合唱团演舞台,里面有厨房,大家就是在里面做饭,在门前的空地上吃饭。正对面是教堂和办公楼,右边则是村民族文化室。

广场上另一边围起来的,就是庆祝圣诞的主要场地,入口处写着“当称谢进入他的门,当赞美进入他的院;当感谢他,称颂他的名。”里面长条凳已经摆好,舞台也搭建完毕,正中央是醒目的“圣诞快乐”四个大字。

在这里服侍多年的龙牧师告诉我们,这边的圣诞感恩节安排有两场活动,一场是周六晚上,主要是平安夜主题,本教会的弟兄姐妹一起庆祝,另一场是第二天中午12点开始,主要是圣诞感恩崇拜,会邀请附近的一些教会联合庆祝。因为晚上比较冷,加上只有本堂信徒,之前晚上的活动都是安排在教堂里做的,但因为去年5月教堂被检查出危房不能使用,且不可维修,只能重建,因此已经连续两年,平安夜活动也在广场露天举行。

广场一直是整个村子的活动中心,村民的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都是在这里举办。而一年一度的圣诞感恩节堪称村子里最隆重的节日,即便有些人平时不来聚会,也会过来帮忙,大家分工合作,做饭、端菜、扫地、洗碗,一切都井然有序,村子的狗也到处闲逛着,看谁碗里扔出骨头。

晚上7点,平安夜聚会开始了,我们受邀坐在第一排,前面是龙牧师弄来的一盆炭火,大家裹紧外套,边围着烤火边等待节目开始。

乡村的夜色安静祥和,伴随圣善夜的歌声,弟兄姐妹手捧蜡烛,从两边分别缓缓走到台前。一束白光下,约瑟和马利亚怀抱小耶稣坐在台阶上,四个牧羊人跟随伯利恒之星的指引,来朝见耶稣。伴随这一幕,台下的我们好像来到2000多年前耶稣诞生的现场,那个夜晚应该也是一片安静祥和

活动现场.png

随后,各个声部和小组的弟兄姐妹轮番上台,用诗歌颂赞耶稣救主的到来,老中青信徒,不同的声部小组,朴实的外表,开口却迸发出天籁般的歌声,再加上这夜色和炭火的映衬,让人灵魂都为之一颤。小水井赞美,果然名不虚传。

此外还有苗语的小品《浪子回家》,一位老年弟兄背经,虽然有的节目中苗语我们也听不懂,但活动中的真诚和欢乐却真真切切感染了每个人的心。

平安夜聚会现场.jpg

活动结束,我们回到住处,感慨弟兄姐妹的歌声带给我们的震撼。龙牧师谦虚道,其实富民县苗族教会很多,基本每个教会都有诗班,不少诗班的水平是超过小水井诗班的,在他看来,小水井之所以来到台前被人熟知,去到那么多地方去赞美演出,完全是神的恩典。“明天会有很多诗班过来,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第二天上午11点左右我们到广场吃饭时,这里已经是一片热闹喜庆的氛围,弟兄姐妹穿上特色民族服装,列队欢迎客人的到来。广场上人头攒动,对面也摆起一个小市场,卖民族衣服的、卖奶茶和小吃的,好不热闹。有警车在维持秩序。

场地摆上了更多椅子。据说今天有17个教会来一起过圣诞节,这是当地过圣诞节的传统,不同教会错开过圣诞节,然后会彼此邀请,共同庆祝。今年圣诞节活动从10月份就开始了,每周有两个教会过,全县40多个教会,小水井教会和县教会属于最后一批。

活动现场1.jpg

领导讲话结束后,圣诞感恩聚会开始,主持人采用汉语苗语双报幕,首先开始的就是一年一度的圣诞感恩大奉献,从第一排开始,大家依次上台奉献。随后就是各个教会准备的节目,有舞蹈,更多的是诗班献唱。果然苗族的赞美都是一个赛一个好。大家的伴奏主要是手风琴,也有电子琴。龙牧师也说,诗班指挥和伴奏是很重要的,称赞**教会的指挥很厉害,“他是正规音乐学校毕业,受过专业训练的。”

节目表演.jpg

晚餐招待结束后,本来这次圣诞庆祝也就结束了,但因为有个教会白天去了另一个教会,只能晚上赶来,所以教会晚上又特意举行了一场庆祝活动,又为大家煮了米线当夜宵。

第二天一早,龙牧师送我们离开,路过广场,看到广场的围栏已经拆掉,昨天的赞美声好似还在耳畔。

这些年来,龙牧师接待过来自各地的对小水井唱诗班慕名而来的人,各地牧者也非常关心苗族教会的发展。他提到,小水井村实际上外流人口很少,年轻人也基本留在本村,但是这些年,世俗化对年轻人的冲击也很大,一些人不愿意再来教会,热情冷淡了。虽然诗班每年也会去探访,但效果不大。即便来聚会的,也不太追求,“受手机影响比较大”。

但就客观来看,小水井教会还是有年轻人的,负责此次活动摄影、录像、音响的同工,都是年轻人,有些也是读过神学的。和其中一名00后的神学生闲聊,他提到自己现在神学毕业有很多担心,家里经济条件不行,回来服侍又没有工资,所以很迷茫。

和龙牧师谈起这个问题,他说苗族教会确实一直都是义务服侍,他是家里第四代基督徒,父亲是长老。之前有北京的牧者愿意帮助苗族教会建立起工资制度,但考虑到“祖辈都不拿,你拿合适吗?”这样类似的老观念,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当地主要靠种地,然后夏天采菌子维生。“就是教会事情多,地里活做得比别家慢一些。”至于何时当地教会才能建立起工资制度,可能还是任重道远。

圣诞感恩聚会结束了,接下来,龙牧师计划将精力更多放在教会的建设和牧养工作上,教会需要重建,村民的信仰也需要恢复,诗班也需要更专业的乐器训练,有很多工作待他去做。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