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幔内”小组可助教会牧养外流信徒

作者: 李真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2-28 14:05:39
分享与播放

因着外出打工、帮助子女带孩子等原因,许多基督徒来到异地他乡生活,他们的信仰生活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因着人生地不熟、语言的差异、教会牧养方式不同等多种原因,不少基督徒很难融入当地的教会生活,时间久了,信仰可能也就冷淡了。如何照顾这些外流的基督徒呢?华东一间教会的“空中幔内”小组取得了很不错的果效。

这间教会是一个县城的中心教会,“空中幔内”小组是诗班七个小组中的一个。该教会的诗班成员有八十多人,分成了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了正副两位组长。除了按照人数来划分小组,该诗班还设置了一些功能小组:灵修组、祷告组、赞美组、背经组、练唱诗点评组、司琴指挥教唱组和服装道具管理组。

“空中幔内”小组是七个小组的一个特例:其他小组人数都有十多人,这个小组在建立之初只有六人;其他小组成员都在当地,是实地聚会,而这个小组成员分散在不同的城市,是线上聚会。“空中幔内”,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这个小组就是希望成员可以藉着网络平台在空中与主相见。该小组的缘起,是因为诗班长看到诗班里的一些成员要到外地给子女带孩子,希望他们不要因此而离开了团契,就想到了网络聚会这个办法。该小组成立的时间不长,仅有两年的时间,成员已由六人增加到十人。

该小组的组长已经在外省的儿子家生活了七年,帮助带孙子。她特别感谢能有“空中幔内”这个小组:“诗班没有放弃俺,教会不放弃俺,就是不让我们成为流浪的基督徒,让我们在这个团契里面,还跟这个团契挂钩。”

这位组长跟笔者分享了他们小组的日常活动。除了婚礼、丧礼这样的实地活动外,家乡教会诗班的其他活动他们大多跟着一起参加。小组中有每日灵修,大家跟着诗班每天发送的一段经文默想,然后把自己得到的感动、亮光写下来,在群里跟其他人分享。组长说,当看到别人发了感想,自己也就很想发,可以起到彼此激励的作用,帮助大家点燃信仰的火。每天早晨5:00-5:30是祷告的时间,十个人轮流来带祷告,带祷告的人出声祷告,其他人以“阿们”来回应。起初一些人不敢带祷告,慢慢地,大家都敢在人前出声地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祷告出来了。大家平时有需要代祷的题目可以直接发到群里。除了灵修、祷告这两个大项,他们还会跟着整个诗班一起读经、背经以及日常的练诗。

除了坚持参与“空中幔内”小组的活动,小组成员也在教会的大群里,关注着教会里的情况,也收听着牧者带有乡音的证道。因为在家乡教会聚会了几十年,他们听着倍感亲切。

虽然大家在网络平台上不能见面,但大家就如同家人一般。每年春节,“空中幔内”小组的成员大多会回到家乡,可以彼此见面交流,还能立即无缝融入诗班的大家庭中,也可以在自己的母会中聚会、继续参与服侍。因为平时一直跟诗班、教会保持着联系,在春节期间,返乡的成员可以参加诗班一周两次的常规活动,在主日可以参加诗班献唱;“空中幔内”的组长还是老家教会的执事,她还可以参与分圣餐的服侍。提到这个,这位组长非常开心:“这是给我们开的绿色通道!教会不愿丢弃任何一个愿意来到家里的人。”

跟母教会联系得这么紧密,“空中幔内”小组的成员是不是不用参加所在地教会的实地活动了呢?不是的,截然相反,“我们到哪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教会”。分散在不同城市的小组成员,都有实地聚会的教会。这位组长就坚持参加当地教会的主日崇拜,但是,也就仅限于此了。因为语言不通等原因,她不愿意主动跟人交流,很难跟当地的信徒建立亲密的关系,对于教会也难有委身感。

当看到老家教会那复兴的场面以及同工们的火热服侍,这位年已六旬的组长很着急,她始终挂念着家乡的教会;丈夫独自一人在老家照顾八十多岁的父母,这也同样令她牵挂。然而,当看到儿子、儿媳背负着车贷、房贷每天辛苦地奔波,她只好继续地帮助他们。孙子快要就读小学了,小学期间还需要她帮助照顾以及接送,等到上中学就好了。

想到六七年后能够回到那个她获得属灵生命,在其中生活、服侍了二十年的家乡教会,这位组长充满了向往和喜乐:“家乡教会的门,始终是敞开着的,随时欢迎我们回家!”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