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按理说,这句俗语用在教会中也应如此。然而,在一些教会中却不是这样,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把老牧者当成了障碍,想方设法要将之边缘化。
“退岗,退休,退圈。”初闻这句话时我感到很震惊,因为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牧者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描述。这位老牧者在改革开放初期教会刚恢复聚会时,就参与到当地教会的服侍中,是所在地的神学院复校后的首批学生之一。神学毕业后,他在当地的多个教堂服侍过,曾在一教堂担任主任牧师多年,是当地基督教两会的核心同工。服侍了三十多年后,他退了下来。
退休后,教会举办的大型活动起初还邀请他出席,逐渐地就不邀请了。他心里清楚,自己经常出现的话,会影响现任领导的权威,自己也就主动淡出了圈子。退圈后,他偶尔会接受跟自己关系亲近的师弟师妹的邀请,去他们所负责的教会分享;另外,他自己主动寻找了一些禾场,比如,带领一个仅有几人的小组,带领一些弟兄姐妹通读圣经。
这位老牧者说,因为自己退休前在教会还有些威望,所以逢年过节偶尔还会有教会牧者过来探望,而有的普通老牧者则是很少有人去探访。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就在同一个城市就有退休的老牧者处在类似景况中,他们曾经所服侍的教会看似把他们遗忘了。好在另外一间教会的年轻牧者对老牧者群体有负担,她会定期带领教会同工前去探望。
上文中的这位老牧者是北方的,笔者在南方教会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位以教会为家、为教会辛苦奔波了三十多年的教会开创者,退休后被现任教会负责人以担心她身体健康的名义隔在了教会事务之外(实际上,她的身体状况很好)。这位老牧者没有亲生子女,老伴儿去世后她住在教会院内一角的二十平方左右的简陋小屋内;院子中心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大教堂。教会每个月给她几百元补助,政府每个月给她两百元左右的补贴。她平时省吃俭用,留着好吃的招待前来探访的信徒。当有信徒过来找她交流、请她代祷时,她也很谨慎,生怕给现任负责人造成误解。
这位老牧者接受了这样的处境,她不参与教会中任何事务,依然做着年轻时努力在所的事情——传福音,另外就是关心一下跟自己相处多年的老信徒,同时一直没有放下对教会的祷告。想想教会曾经在那简陋的环境中的复兴场景,再看看如今的教会,拥有崭新的大教堂,人数却大幅减少,信徒灵命冷淡,同工之间也不和睦,她情不自禁地流泪了。赶紧抹掉眼泪后,这位老牧者不好意思地跟笔者说:“咱们见过好几次面,你知道的,我从来没有说过教会负面的事情,我相信上帝是一直在掌管着的。”
对于自己所经历的“三退”,上述两位老牧者都看得很开,他们知道后辈比他们更有能力,而且他们都相信神的带领。他们仍持守着对上帝的信靠,努力寻找机会为主做工。对于新老牧者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没有指责后辈,其中一位还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如果老牧者不愿意培养年轻人,且一直霸占着位置不放,后面上来的人怎么可能尊重、爱戴你呢?
经历“三退”只是一部分老牧者的境遇,笔者也曾看到、听到过新老牧者相处融洽的例子。江苏的一位地级市基督教两会前负责人,退休后享受着较高的退休工资,社保报销后剩余的医疗费教会还给报销一部分,可谓衣食无忧。教会现任负责同工给他每个月安排了一次主日证道,为他准备了办公位,在教会一些重大的事情上还咨询他的意见。西北地区的一间教会向来有尊重老牧者的传统,他们教会甚至出现了三代牧者同堂的情况,现任牧者以及前面两任的老牧者都会参与教会的主日证道分享。
关于关心老牧者这件事情,一位政府宗教管理部门的领导在一间教堂的献堂庆典上的讲话颇为扎心,他介绍了几位老牧者晚年的艰难处境,呼吁大家多多关心那些退下来的老牧者,说到自己常常去探望他们。他的讲话赢得了现场会众的掌声。同为基督徒,直接或间接享受到前辈老牧者的恩惠的我们,是不是要做得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