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态化沟通
1.1 沟通是职场的呼吸
在旧约律法中,神要求以色列人的祭司每天早晚都要向神献祭,意味着神要以色列人每天都要来到他的面前,纪念他的名。而圣徒的祷告,如同圣殿中的焚香,也是时常点燃在神的面前。亚伯拉罕每到一个地方,都不忘记向神献祭,每一次的献祭都是亚伯拉罕对神信心的体现,坚定了神与亚伯拉罕之间的圣约。
在职场上,沟通也是我们与同事和领导相互熟悉、建立互信的过程。如果说祷告是属灵的呼吸,沟通则是职场的呼吸。上下级之间、团队成员之间,保持及时的沟通交流,才能保证信息畅通,及时敏锐地洞察项目进度的细微变化,防止问题的堆积和恶化。
1.2 沟通是重要的重复性工作
多与同事沟通,多向领导汇报,是职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团队的每日碰头会、每周例会、每月重点项目盘点、公司年会等等,无不在彰显沟通的重要性。耶稣曾说:在地上的小子们都有使者守望,这些使者在天上常见父神的面。(参马太福音 18:10)天上的使者向父神汇报工作时,也是定时定点、尽职尽责、丝毫不敢懈怠。
旧约中祭司做的祭祀活动都是重复性的工作,要按照神的要求,循规蹈矩、日复一日地重复进行。但祭祀很重要,摩西五经投入大量篇幅细化祭祀,这些律法使以色列民族从万民中分别出来,归于神,做圣洁的选民。职场上的沟通也应有章法、循规蹈矩,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如此坚持下去,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
二、聚焦问题,沟通系统化
2.1 重要问题系统化
面对重要的问题,不能指望一次沟通就可以彻底解决。在此以产品制造为例进行说明。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线遇到的每一个产品问题,其实都是系统性的问题。在排查生产问题过程中,往往要从人员、设备、原料、工艺、环境、检测等多方面全面检查产线,才能从根本上发掘产品问题的原因,最终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简言之,每次产品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此类似,职场中也需要以系统化的思维去沟通。
在创世纪里,雅各要从迦南地出发、去埃及见约瑟之前,雅各在别示巴向神献祭,看神是否喜悦他去埃及。圣经在提到雅各献祭时,原文用了复数,说明雅各反复求问了神的心意,才最终做出了去埃及的决策。而经过反复求问之后,雅各得到了神在四方面的回答:(1)心态上:不要害怕;(2)神的态度:会与雅各一同去埃及;(3)雅各的结局:约瑟给雅各送终;(4)以色列家族的命运:在埃及成为大族。由此可见,雅各去埃及之事,并不只是雅各去与约瑟重逢。此事也关系到家族的命运和神的计划,必须慎重。
在职场上,每一个重要问题都如同一头健壮的肥牛,需要有庖丁解牛的细致,才能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问题,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尴尬。而庖丁解牛,需要以足够的耐心和定力,去围绕一个问题,与相关方进行反复沟通,理清前因后果、轻重缓急。
2.2 沟通是顾及各方诉求的过程
沟通的过程,也是事情逐渐清晰的过程。事情还不够清晰的时候,人的需求往往是盲目的,最先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诉求。换言之,冲动之下的祷告,很容易变成不合理的祈求,也就是妄求。沟通的过程,也是在不断明确自身需求、了解相关方的关切。一味追求自身欲望的满足,不管别人死活、不顾条件限制,则是自私和不成熟的体现。
对于上述雅各去埃及的事情,雅各一开始的想法只是去埃及、与失散多年的儿子约瑟重逢。但在不断的献祭过程中,他发现神的计划不止于此。神希望以色列家族在埃及、用几百年的时间成长为强大的民族。当雅各将自己的诉求与神的计划进行对照之后,发现二者之间并没有无法调和的矛盾,只是雅各需要把短期探访改为长期迁居。在雅各与神的不断沟通过程中,整件事情越发清晰,最终的决策也周全地顾及到了到雅各的见子心切、家族的利益和神的计划。
以解决产品问题为例,一份产品问题解决方案提出之后,必要时需要得到产品研发部、生产部、设备部、品质部、供应链、财务部乃至公司高层领导的认同,尤其是当解决方案涉及到相关部门的责权利之时。例如,如果是原料出问题了,就得把沟通的重点放在品质部和供应链,评估原料供应商资质和原料入厂测试标准等相关事项,拿出各方都认可的解决方案。
三、空杯心态
沟通时的空杯心态,是指在与人沟通过程中,愿意放下自己的一切,认真倾听对方说话,保持谦卑、开放和愿意学习的态度。当保罗认耶稣为主以后,他将万事当作有损的,舍弃了自己过去引以为骄傲的所有荣耀,转而只以认识主耶稣为至宝。保罗在耶稣面前呈现出这种空杯心态,使得耶稣那测不透的奥秘充满了保罗的心。
3.1 孩童般的谦卑
空杯心态的首要条件就是谦卑。耶稣说你们要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才能进天国。小孩子的样式,就是承认自己的地位低微,不配得着;承认自己一无所有,需要别人的赐予。当我们与人沟通之前,需要抱有这种小孩子的谦卑心态,放低姿态,谦卑领教别人的指点。圣经说,人不可自欺,自以为自己已经知道问题的全部了,就无法得到别人的信息。耶稣曾对法利赛人说:“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承认自己有盲区,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是瞎眼的。内心有空余的空间,才能容纳新的信息、更全面地看清问题本质。
3.2 相信别人是自己的益处
相信别人是自己的益处,就是相信对方能提供有益处的知识和见解,相信对方所说的话对自己的工作有益处。当耶稣带着五千人上山时,他给门徒出了一道题:我们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此时,安德烈提供了信息:有个孩童,奉献了五个大麦饼,两条鱼。而正是因为安德烈没有小看孩童的奉献,成就了耶稣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神迹。
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都是以不起眼的细节为突破口来解决的,不忽视任何与问题相关的线索,身边同事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避免单一视野造成的盲区,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此过程中,相信并接纳别人的强大,是自身内心强大的体现。激发出别人的潜能,则会使自己和团队变得更强大。
3.3 摒弃偏见
据圣经记载,使徒保罗曾经对马可不满,不愿与马可一同传福音,因为马可曾经在传道途中退出。但后来,保罗改变了对马可的看法,说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提后4:11)。或许是因为马可之后用自己的行动向保罗表明了自己传福音的心志,或许是因为保罗在主的引导之下,学会了宽容与饶恕。无论如何,偏见源于成见,成见源于过往受伤的经历。在沟通之前,应放下成见。放过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也是在医治自己内心的伤痛。不愿意饶恕别人的人,会被束缚在记恨和戒备的痛苦中,无法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生命的益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放下自己的感受,只要别人可以帮助我解决问题,过去如何就不重要了。
法利赛人很看重人的出生和宗教传统,神之选民的自信赋予他们属灵的傲慢。在他们看来,外邦人不过是不懂律法的犬类,地狱的柴火。当他们听说耶稣是拿撒勒人的时候,毫不客气地说“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约7:52)。这种源于身份、地位和传统的偏见根深蒂固,使法利赛人看不出耶稣的非凡之处。出生、学历、职位其实都是人外在的标签,代表了人的某些经历,却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例如,圣经中所记载的大卫,既是一位威严的君王,也是一位浪漫的诗人和音乐家。耶稣虽然在加利利长大,但却是大卫的后裔、神的独生子。我们身边的同事,也可能隐藏着特殊的技能,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四、全心全力沟通
4.1 及时回应,深挖一层
曾经有个少年财主来向耶稣求问永生之道,耶稣说: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而对于诫命,少年财主说他从小就遵守了。耶稣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你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你还要来跟从我。少年财主发现自己无法达到耶稣的要求,就忧愁地走了。
这个少年财主拿着自己的“善行”来到耶稣面前,希望凭着这些“善行”进天国。但耶稣却指出他的缺陷,以至于他发现自己不可能达到进天国的标准。这时,该怎么办呢?少年财主的选择是失望地离开。这位少年财主在自己的缺陷中绝望,并没有深挖一层地问耶稣说“主啊,我做不到,该怎么办”?耶稣是提出问题的人,难道他没有能力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么?如果这少年人敢于承认自己的缺陷,敢于求救于耶稣,或许耶稣就会把进天国的“信主之道”指示给他,他也会豁然开朗。实际上,少年财主一直定睛在自己身上,从未想过转睛到耶稣身上。而神的救赎原则是:不是凭着自己的义,乃是凭着耶稣的义,才能进入天国。
对于对方所说的话,及时回应,敢于提问和请教,不断深挖问题的根源,才能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机会。耶稣一直在引导少年人发现他自己的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但少年财主在发现问题以后,就仓皇而逃,没有勇气直面问题,以至于错失了提升认知的机会。少年财主被困在自身的有限中,不敢相信耶稣的无限可能性。在日常工作中,别人往往不能直接把我们问题的答案告诉我们,但要相信对方能提供未知的可能性。需要在双向的沟通中,不断让对方感受到沟通的诚意,通过持续深挖,进行思维的碰撞,探讨出多种可能的途径,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4.2 沟通五原则
大卫王年老的时候,他的几个儿子都想继承王位。其中一个王子叫做亚多尼雅,他积极拉帮结派,争取到了元帅约押和祭司亚比亚他的支持,并且大肆宴请群臣贵胄,为自己造势。先知拿单支持王子所罗门,他眼看亚多尼雅实力越发增长,心急如焚,如何破局,需要仔细谋划。据圣经记载,拿单先是去找拔示巴,说服拔示巴觐见大卫王,并且表明态度,在拔示巴向大卫王禀告此事之后,也会面见大卫王证实拔示巴的话。大卫听完二人的报告之后,果断采取措施,正式立所罗门为王,了结王位继承的悬念。
在这件事情上,拿单做对了四件事。首先,拿单了解大卫的立场,知道大卫的心意是立所罗门为王,大卫目前没有动作,仅仅是因为大卫不知道亚多尼雅的所作所为。其次,拿单认识到,把这件事告诉大卫王的最适合人选不是他自己,而是拔示巴。这一方面是因为拔示巴深受大卫喜爱,另一方面是因为拔示巴是所罗门的生母,是与此事最相关的人。第三,光靠拔示巴的一面之词,无法令大卫完全信服,需要拿单作为辅助,在拔示巴之后向大卫王证实这件事的真实性。第四,如何说服拔示巴去见大卫呢?就是要让拔示巴认识到这件事对她一家人的影响:一旦亚多尼雅做王,深受大卫王喜爱的所罗门就会成为亚多尼雅首先铲除的人。
这样,拿单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把握住了五个原则:
(1)真诚。无论是对拔示巴,还是对大卫,拿单说的都是实情,而且是十分简单坦诚阳光地在拔示巴和大卫面前阐述实情,并无任何造假之处。就算大卫要详细纠察此事,拿单也能站立得住;
(2)利他主义。拿单是所罗门一党的,拿单知道,一旦以后的王不是所罗门,自己的处境也会危险。但是拿单并没有强调自己的安危,而是从拔示巴的立场分析亚多尼雅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大卫面前,拿单强调了所罗门做王是大卫的心意。但现在亚多尼雅实力越发增长,会威胁到所罗门,这不利于大卫旨意的执行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全面了解局势。拿单完全清楚此事所有相关方的立场,包括亚多尼雅的野心、拔示巴的顾虑、所罗门的幼小、大卫的不知情,甚至包括自己在这件事情中所处的位置。拿单明白应该及时抑制住亚多尼雅实力增长的势头,扫除拔示巴的顾虑并促使她行动起来,亲身支持拔示巴的觐见,将所罗门藏在幕后,并且让大卫及时知道亚多尼雅的动作,同时提醒大卫王应该尽早成就他在王位继承上的旨意。
(4)系统化沟通。无论在拔示巴还是大卫面前,拿单都是用简明扼要的几句话,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利害关系阐述清楚了,让相关方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他说话的重点,才能顺势采取最有效的行动。
(5)表述内容合情合理。对拔示巴,拿单阐述了目前形势的紧迫性以及问题的严重性,令拔示巴十分信服,愿意行动起来。对大卫,拿单证实了拔示巴的话,强调了亚多尼雅的所作所为与大卫王的心意相悖,才能让大卫深信不疑,及时采取措施。只要拔示巴和大卫不是昏聩糊涂的人,都可以顺着拿单的话,做出正确的决定。
从这件事的处理过程来看,沟通是需要有思考、提前准备好、有计划进行的。在职场的沟通更是如此,需要有真诚的态度、利他的角度、知己知彼的全局观、系统化的思维模式、以及情理兼备的表达方式,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与正确的人说实情,针对核心问题,争取到核心人物的有力支持,最终把事情做成。
五、总结
在职场,沟通看似稀松平常,但却是维系工作正常运转的生命线。在沟通过程中,既需要兼具系统性思维的深度,又需要顾及各方利益诉求的广度。摆正心态、放低姿态,摒弃成见、相信别人是自己的益处,是从外部获取信息的前提。在沟通之前,也需要精心预备,需要想好如何真诚、利他、全面、系统、合理而又简洁地表达诉求。在沟通过程中,及时回应、深挖问题根源,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挖掘并解决问题,把事情做成。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四川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