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涉及到我们信仰的礼仪,也是一个神学内涵的话题,这里说的圣职人员包括教会的教职人员和在班组、团契的同工。
谈到着装,我想到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到一个乡镇的教会去走访,讲道的女牧师虽然是在只有不到100人的场合下,也是穿着黑色的西装。事后我和她在聊天的过程中,我说:你今天的衣服穿得很正规。她说:老师啊,这是习惯了,其实我这身衣服是在神学院时候发的,这几年我一直穿着,因为讲道不能随便穿其他的衣服。
这使我挺受感动,感觉到一种信仰的仪式感。其实呢,在我们的圣教会中大多数的教职人员都是注重着装、服饰的。
愚意以为,教会的崇拜聚会和节期、节日、圣礼,如主日,特别是在重要节期,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圣洗礼、圣餐礼等在圣殿主礼的、司会的、讲道的、领读圣经的、诗班赞美的圣职人员和其它在前面做工的工人,不可随意着装,应该穿着正装,包括圣服、服侍服、西装、“罗马领”等,这样才是我们朝拜圣三一的真神上帝、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恭敬样子。不可以五花八门、随意着装。尤其是天气炎热的时候我们的弟兄传道人、司会的、服侍的,不能穿着没有衣领的大背心、短裤、露脚趾的凉鞋等不正规的服饰;姊妹更要注意在不同崇拜场景中的着装要求,不能穿的“薄、露、短”、“花里胡哨”,应该本着“庄重得体、见证信仰”的服侍形象。以下是笔者不从教会的礼仪,而从神学的角度来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与各位探讨和分享。
一、穿着正装有神圣传统的神学溯源
在分享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简单说一说祭司和传道人或牧长的概念,因为我们下面要谈的就涉及到祭司与现代的传道人的历史渊源和关系。
早期旧约时代没有牧师这一圣职。但是旧约时代的祭司与现代基督教会的传道人或牧长在职责和角色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承担着分别为圣的职分,负责属灵的引导、代祷、教导和管理教会事务。比如旧约祭司的职责之一是教导以色列人上帝的律法,并为他们提供属灵的指引。现代传道人和牧长也承担着类似的角色,他们通过讲道、教导和辅导,帮助信徒在信仰上成长,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践行上帝的旨意;在旧约中,祭司是教会事务的核心领导者,负责维护会幕和圣殿的秩序。现代教会中的传道人和牧长则是教会的属灵领袖,负责管理教会事务,牧养信徒,并维护教会的属灵秩序。这些相似点反映了上帝对属灵领袖的要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致性,也体现了教会事工的延续性。
在我们基督教的历史中,圣服(也称作祭服)和正装的穿着具有严格的要求和悠久的传统,这些在圣经中有许多的记载,特别是在旧约在出埃及记第28章中,神对祭司的服饰做了详细规定,这些服饰不仅是祭司身份的象征,也具有重要的属灵意义。比如大祭司的服饰有以弗得:这是祭司穿在最外层的服装,由金线、紫色线、朱红色线和细麻布料制成,有两根肩带和腰带,用于固定;胸牌:用十二块宝石镶在金子里作成,每块宝石代表以色列的一个支派;外袍:颜色全是蓝色,袍子周围底边上用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做石榴,并在石榴中间缀有金铃铛;冠冕:用于遮盖头部;细麻布裤子:从腰到大腿,用于遮掩下体等等。
这些服饰的设计和材料都体现了神对祭司职分的重视,同时也象征着祭司的圣洁和分别为圣。
当时教堂主礼的应该就是祭司,而大祭司就是一位。祭司服饰的设计和使用,旨在象征天上的神圣秩序和纯洁性。在圣经中,祭司的服饰被赋予了极高的神圣意义,要求这些服饰必须是“荣耀的、华美的”,以彰显祭司职分的神圣。这些服饰不仅是为了外在的装饰,更是为了象征祭司在事奉上帝时所代表的天上的神圣事工。这些要求和传统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信仰共同体的归属感的体现。例如,圆氅衣等祭服在礼仪中的使用,虽然没有特别的神学含义,但它们象征着教会的传统和礼仪的庄重。基督教的教义强调灵魂的纯洁与肉体的节制,这种观念深刻影响了西方服饰的发展。基督教认为服饰不仅是遮蔽身体的工具,更是灵魂纯洁的外在体现。例如,亚当和夏娃因吃了禁果而意识到自己的裸露,用无花果叶遮羞,这一情节被解读为人类对肉体羞耻感的起源,也奠定了服饰在宗教中的象征意义。从摩西领受圣所建造启示开始,圣经就详细记载了祭司服饰的圣化要求。至圣所前的亚伦系袍服被赋予神圣意义:“为荣耀、为华美”;新约时期,使徒保罗在提摩太前书论及公共崇拜秩序时,特别强调“端正”的着装要求。早期教父德尔图良在《论祷告》中指出,祭司服饰是"天上事工的象征",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基督教传道人(祭司)服饰在神学上的重要象征意义。这些“清规戒律”和传统在东西方教会中绵延千年,所以我们现在的中国基督教会还是这样。
基督教会的服饰还象征着基督的完美和无瑕。
由美国作家埃伦·怀特(Ellen G. White)所著的一部在基督教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历代愿望》中提到,祭司的服饰必须是完全而没有瑕疵的,这预表了基督作为完美的中保。祭司在服饰、态度和言语上必须是完全的,才能代表上帝的圣洁和完全。
那么今天之所以说这个事情,就是因为笔者在走访的几百个教堂的时候,发现大多数的传道人在主日聚会讲道、圣餐礼拜、圣洗礼等场合的时候都是身着正装的,但有的传道人、司会的人穿着确实有些随便了、不严肃。所以说无论从教会的礼仪制度来说,还是从教会的规矩来看服饰的问题,确实是一个严肃的、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圣职人员着装的意义
牧者和司会的教职人员穿着正装和圣服为了掩盖他原本的身份,只是强调他所承担的角色:上帝的仆人;不是彰显个人的个性,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基督的身上,他是以耶稣的名义服事;标志着我们已经披戴了基督;体现圣事的庄严性、统一性和仪式感。如果在做圣事的时候还随便穿世俗的衣服,是不适宜的。
1.职分遮蔽原理
圣职服饰的本质是"职分的圣化遮蔽"。正如施洗约翰宣称“他必兴旺,我必衰微”,服侍者的服饰,尤其是大祭司的服饰,设计得宽大而庄重,有意掩盖祭司的个人身体特征。这种设计使得祭司在会众面前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普通人”,而是一个代表神职分的“符号”。这种设计让宽大剪裁有意模糊个体特征,使会众“不见一人,只见耶稣”。这些都指向同一个核心真理:神的荣耀高于一切,而人的角色是为神的荣耀作见证。
2.基督临在的表征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Vatican II)简称梵二会议,虽然是天主教的,但是其中礼仪制度的规范值得我们信教借鉴。会议的《礼仪宪章》强调"圣事中的可见记号",希望信徒能够在礼仪中更深刻地体验到基督的爱与救赎,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信仰。英国圣公会的白色阿尔巴长袍象征受洗时的义袍,紫色圣带暗示君尊祭司身份。这些服饰元素构成完整的基督论叙事:当牧师穿着圣服、披戴圣带(圣披),即重演基督"以奴仆形像"的救赎戏剧。
3.礼仪时空的构建
有的基督教宗派传道人在圣礼前更衣时要诵念:"我的灵魂要穿上公义的外衣",虽然不是我们基督新教的仪式,但这仪式化的动作划分出神圣与世俗的界限。基督教圣公会《公祷书》是一部“各种圣礼之实行、其他礼仪与教会庆典”的基督教礼仪规定,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比较全面的一部基督教(圣公会)的礼仪与崇拜“法典”。这里在按立会长礼注意事项中规定:“受圣职人穿白罩衫或圣礼袍,不披戴圣带、黑色礼带,或教会位的其他特殊服饰。”
如果传道人在教会圣事、圣礼的时候只有一般人的穿衣服习惯,那么他作为耶稣基督的工人便不能圆满的履行他的职务。圣服或正装可保护传道人,因为他能提醒传道人的使命与身份,提醒他们是上帝的仆人,为耶稣基督做见证。一个穿戴正装或圣服的传道人,能使人想到他是一个耶稣基督的信徒,他是一个传递福音的牧者,象征着一个人对信仰真挚永久的承诺。
4.为主奉献精神的一种践行
非洲宣教士在40度高温中坚持穿着羊毛质地的Cassock长袍,这种克己恰如保罗“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的现代诠释。有的教会要求在主持婚礼时也需着正装,正是将日常服侍都视为神圣托付。有些时候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我们的牧者穿着圣服或正装会是一身的汗水,这也是是一种付出,甚至是牺牲,是克己奉公,忍受炎热和潮湿带来的不舒服是最好的付出,也是展示我们信仰的神圣,彰显神的荣耀。
三、圣职人员着装与当代基督教实践
1.文化适应的智慧
我们中国基督教两会的教会治理事工委员会曾经讨论过牧师圣服规范的问题,会议特别指出:由于较长时期以来,中国教会没有相对统一或约定俗成的教会礼仪规范,导致个别地方一些牧者在圣台上穿戴的圣衣服饰“五花八门”,有的既不符合大公教会传统和普世基督教的惯例,也不符合现代社会审美要求,更缺乏神学意义的指导,故而产生不少负面影响甚至误解、混乱。为此,会议提议:为维护和加强中国教会的联合性,进一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步伐,使规范后的教会礼仪能“出新意在法度之中”,即既不简单地恢复某一宗派之特点,也不庸俗化、随意化。本专委会决定就教会礼仪,特别是牧师圣服问题作专项调研,为此会议还成立调研工作小组作具体分工,调研成果将提交本届中国基督教两会常务委员会作决策依据,以维护和加强中国教会的联合性,推进基督教中国化步伐。
实际上我们的各地教会在服装(圣服)上也有一定的要求或“约定俗成”的制度,在不同的季节或场合有不同的服饰,既保持庄重又适应气候的特色。这种本土化创新延续了耶路撒冷会议“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使徒行传15章28节)的智慧,证明传统与处境化可以达成神圣平衡。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牧同工和信徒在参加礼拜时,应穿着端庄、正派、得体的服装,不可袒胸露背,不穿无领、无袖、透明、紧身、低领的衣服以及超短裙、超短裤等,而且要男女有别:男女应穿着有区别的服饰,不可混穿,即妇女不可穿戴男子所穿戴的,男子也不可穿妇女的衣服。
2.全人服侍的见证
圣言中有“圣衣”的教导,强调服饰的重要性:“要给亚伦穿上圣衣,又膏他,使他成圣,可以给我供祭司的职分”。德国信义宗(Lutheran Church)的“服饰的侍奉学”(Theology of Clothing)主要围绕牧师在宗教仪式中穿着特定服饰的传统及其神学意义展开。这一传统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还体现了对牧师角色和职责的象征性表达。他们强调从浆挺的牧师领结到擦亮的皮鞋,每个细节都是对会众的尊重。正如德国基督教神学家迪特里希·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在《团契生活》(Life Together)中所说:“外在的严谨培育内在的敬畏”,外在不严谨,尤其在主日、在圣殿中穿着的服饰随意,无法培育自己内在的敬意;马丁·路德认为,服饰和礼仪的统一有助于避免混乱和冒犯,同时强调牧师应以爱和服务为导向,而不是个人偏好。他指出,服饰的选择应服务于邻舍的益处,而不是个人的自由。
3.性别平等的体现
现代教会普遍要求男女圣职人员同等遵守着装规范,如美国卫理公会、美国福音路德教会(ELCA)和美国长老会等,要求男女圣职人员同等遵守着装规范。我们中国基督教信教亦是如此。这种规范不仅体现了教会的正式性和专业性,还强调了性别平等,避免因性别差异而产生特权或歧视;现代基督教会在性别角色的定义上逐渐变得多样化。许多教派允许女性担任牧师和其他领导职务,这不仅体现在职责上,也体现在服饰上。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对性别平等观念的逐步认同,并推动了教会内部的性别平,实践了圣经中“ 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的信仰真谛。
四、中国基督教两会关于着装服饰的相关规定
《中国基督教协会章程》第十七条规定:崇拜(礼拜)是教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督徒灵性生活的一部分。基督徒在崇拜中通过圣灵连于元首基督,也与普世教会成为一体。崇拜的基本内容包括唱诗、读经、讲道、祷告、祝福、奉献等。崇拜礼仪是崇拜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合理安排崇拜程序、选择服饰、布置圣台、选用圣乐等,目的是表达对上帝的信仰,满足信徒的灵性需要,增加崇拜的神圣感和严肃性,增进教会的合一。
根据中国基督教两会的相关规定,教职人员的着装服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圣职人员的圣服要求
《中国基督教协会章程》第十九条规定:参与圣礼的圣职人员如穿戴圣服应体现合一精神。参与圣礼的圣职人员应按照圣职职分穿戴圣服。非圣职人员不得佩戴圣带。
2.日常着装要求
教职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服饰与身份的匹配,衣着需端庄、得体,避免穿着与教职身份不符的服装。在参与社会活动时,应穿戴符合教会传统和教职身份的服饰。
3.主日崇拜的着装规范
在主日崇拜等重要宗教活动中,圣职人员必须穿圣服,以体现对礼仪的尊重和对信仰的虔诚。有的省一级基督教两会明确规定:“注重教牧人员工作形象,平时服饰应与身份相称,衣着端庄、得体;主日崇拜注重服装搭配,圣职人员必须穿圣服。”
总之,基督教会圣职人员的正规服装不仅是礼仪和传统的体现,更是在神学传承和在其身份、使命和属灵追求的象征,必须遵守、必须执行。通过有礼仪的着装,教会能够更好地传递信仰的核心价值,并增强信徒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当传道人、司会的、诗班等工人穿着正规的、统一的服装出现在圣殿中,不仅重演基督道成肉身的奥秘,更预示着那日“我因耶和华大大欢喜,我的心靠神快乐。因他以拯救为衣给我穿上,以公义为袍给我披上。好像新郎戴上华冠,又像新妇佩戴妆饰”的生动预演。让我们在服侍的见证中持守信仰的庄重,直到主来。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