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短暂如晨雾,日出便散

作者: 小驴驹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4-09 16:41:56
分享与播放

清明节前一天,接到老家四哥的电话,八十八岁的大娘去世了。

驱车返回家中,看到亲属们各自忙碌着,既没有悲恸欲绝的哀痛,也没有以往村里办丧事时那种喧闹热闹的场面。原来,村里如今严格执行上级政策,丧事严禁大操大办、肆意焚烧。每隔两天就有无人机在村子上空盘旋巡视,代替从前的人工执勤。这悄然改变的丧葬习俗,倒也是个好的开端。

以前老家有人去世时,说实话我真不愿意回去。一下车就能闻见空气中弥漫着的烧纸味。走进胡同,最先映入眼帘的总是那些纸扎的车、房、元宝、花圈和花花绿绿的纸人。没信主时,遇到这样的场景心里总会害怕;归主后,虽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心里也有了极大的平安,但面对这般愚昧的习俗仍觉厌恶。特别是刺耳的哀乐里夹杂着闲人的谈笑,孩子的嬉闹尖叫,,让人感受不到丧事中该有的哀伤。

经上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传3:1-4)然而,在这本该静默哀思的时刻,耳边却充斥着嬉笑与喧嚷,仿佛死亡的意义被掩埋在了人声鼎沸之中。面对这般恶俗,除了叹息,竟也无可奈何。

从三嫂口中得知,大娘在十多天前就已无法正常进食。后来在滴水未进的那几日,她的腿脚开始浮肿,身上也出现多处压疮,这些都是生命进入最后时刻的征兆。八十八岁,在村里人看来已是高寿,这样的离世称作”喜丧”——高龄辞世,一般是80岁以上的老人,在自然衰老或短暂患病后安然离世,在子孙满堂中步入归途。亲人们能以平和心态面对这样的“自然死亡”,或许也是生命圆满的温柔结局。

人生就像一场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旅程。正如诗人所言:“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各人最稳妥的时候,真是全然虚幻。”(诗39:5)的确,人一生的光阴,不过是一掬细沙,从指缝间悄然流尽。 世人常以为岁月宽广,便肆意挥霍,或沉溺宴乐,或追逐虚名,却不知生命短暂如晨雾,日出便散。这世间最沉重的枷锁,不是死亡,而是活着却不知为何而活;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是从哪里来,最后要到哪里去,以及最终要面对什么样的结局。

所罗门在历经繁华后曾感叹,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唯有直面死亡,人才真正领悟何为真正活着。宴乐喧嚷,人心却仍空虚;财富堆积,灵魂却日渐贫瘠。所罗门看透这一切:“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12:8)而在死亡的镜面中,人终于照见自己真实的模样——有限的生命里,却蕴含着触摸无限的可能。有人说生命的终点,不过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是的,每个人终将踏上新的征程,关键在于选择的方向,是选择抵达那不再有悲伤的彼岸,还是向下坠入无尽黑暗中的哀哭切齿。

人生在世,难免追逐欢乐,渴望宴席上的笑声、酒杯中的热闹。然而《传道书》却提醒我们:“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传7:2 )这句话并非否定喜乐,而是让我们看清生命的真相。宴乐的家充满喧嚷,却容易让人沉醉于虚幻的欢愉;遭丧的家中充满哀伤,反而很容易唤醒人对永恒的思考。

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结局,智慧的人正视它,从中学会珍惜光阴、敬畏生命。至高者造人,量给每个人的光阴,恰够我们认识祂、爱祂,并爱人如己。所以,在有限的年日里,你要求告至高者“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90:12)”。

愿我们常存警醒之心,既不虚度年华,也不惧怕结局,而是以智慧的心数算自己的日子,在永恒的光中行走。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河南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