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举世皆知;而鲜为人知的是,下令卢沟桥守军奋起反击、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是一位基督徒将军,他就是以29军副军长代理军长职权的佟麟阁将军;而仅仅21天后,佟麟阁将军就在南苑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值此纪念卢沟桥事变88周年、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基督徒将军短暂而壮烈的一生,还原其效法基督、怜世恤民,慷慨赴死、以身殉国的全过程。
一、投笔从戎,受洗归主
1912年8月,袁世凯为了对付南方革命力量,着手组建北洋备补军。被任命为左路备补军前营营长的冯玉祥,奉命在河北招募新兵。一个叫做佟麟阁、在高阳县署做笔吏的20岁年轻人,应募入伍。
佟麟阁出生于1892年10月,从小跟当塾师的舅舅学习四书五经,17岁时经舅舅介绍,在当地县署谋得一个“笔帖士”的职位,成为一名负责抄写、翻译满汉文、执掌档案的低级文书官员。
这段时间里,佟麟阁常常浏览高阳县志,对于书中记载的那些燕赵大地上的慷慨悲歌之士,无不心怀敬仰,并由此萌生了投笔从戎、从军报国之志。
立志报国的佟麟阁有文化、训练刻苦且作战勇敢,深受冯玉祥的器重。至1925年,佟麟阁已升任为冯玉祥国民军(国民军是冯玉祥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后建立的军事武装,与南京国民政府在1925年建立的国民革命军也即我们所谓的“国军”,是两支不同的军事力量)第11师师长。
1926年秋,冯玉祥举行五原誓师,宣布加入国民政府,组建西北国民联军参加北伐战争。此时,属于北洋军阀的10万镇嵩军,正在攻打由国民革命军守卫的军事重镇西安。冯玉祥挥师西进,先解西安之围,之后占领甘肃全境,并于次年5月打出潼关,消灭在河南的奉系、直系军队,取得誓师以来的重大胜利。
佟麟阁在解围西安之战中大放异彩,和吉鸿昌一起先是从宁夏千里奔袭咸阳,解救了被围困的好兄弟赵登禹;之后攻进西安,一举解了西安之围,救出了以万余兵力死守西安八个月的“双虎”杨虎城、李虎臣。
解围西安让佟麟阁名声大噪,高官厚禄、崇拜仰慕随之而来。但这一切与他所得的“至宝”相比,不免黯然失色。
“至宝”,就是耶稣基督——他在加入冯玉祥部不久,就受洗归主,成了一名基督徒。
佟麟阁归信基督与冯玉祥有关。冯玉祥患有溃疡病,因中医久治难愈,便转而求治于西医,结果北平教会医院的医生治好了他的病,并对他说:“你不用付钱,这是上帝让我用仁爱来帮助你。”
冯玉祥从此开始接触基督教,并引进基督教义用于军队的训练、教育,在军中宣讲耶稣的爱与牺牲精神;冯玉祥原名冯基善。
耶稣基督为拯救世人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大爱,让佟麟阁大受感动。他在1913年也即入伍的第二年,就受洗成为了一名基督徒。而冯玉祥反而到1915年才在北平受洗归主。
二、效法基督,怜世恤民
耶稣对佟麟阁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治军、待人接物和家庭生活中,均严格遵循圣经教导,彰显耶稣基督爱与怜悯的精神。
佟麟阁驻守信阳时,因部队粮饷常遭吴佩孚克扣,士兵只能吃杂粮度日。佟麟阁严守“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的军纪,他一边与士兵同甘共苦,和他们一起吃杂粮、喝盐水,一边教导他们“不能打扰民众,饿死是小事,军人一定要有军人该有的气节”。他不但于民秋毫无犯,还带领全营官兵修路植树,造福百姓。
1927年,佟麟阁驻守甘肃天水,兼任陇南镇守使。镇守使一职始于辛亥革命,是北洋政府为平衡中央与地方势力,在各省重要城市或边疆地区设置的军事长官,主要负责辖区内的军政事务,包括统领地方部队、维护治安及部分民政外交,成为实际影响地方治理的重要角色。
本着耶稣基督的慈爱与怜悯,照着怜世恤民的初心,主政一方的佟麟阁在天水大力革故鼎新,祛疴除弊。他重视教育,创办多所新式学校,以启民智;力倡妇女放足,提升妇女社会地位;兴办孤儿院,开展各种福利和慈善事业;设立禁烟局,严禁贩烟、吸毒,坚决查撤烟馆;佟麟阁尤其痛恨贪官,有次他在某县视察时,得知县长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当即予以撤职查办。
佟麟阁的革新措施获得民众的一致拥护,也让整个地区气象焕然一新。以至于他离任时,送行的百姓和士绅竟多达万余人!
佟麟阁老家高阳县边家坞村水质不好,村民们常年喝苦水,一旦发生旱灾连苦水也喝不上。佟麟阁出资挖井三眼,让乡亲们喝上了甜水,其中有一口水井至今还在使用。对于穷苦人家,他每户给予三块银元,让他们过年时能吃上水饺。他自己掏钱买了一头耕牛,每天喂饱后拴在门外树上,无偿供家里没有牛的乡亲们使用。他还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小学,并派人从高阳县城拉回了一车直贡呢,给每个学生做了一套新衣服。
“他是一个极诚笃的基督徒。能克己,能耐苦,从来不说谎话。别人都称他为正人君子。平日敬爱长官,爱护部下,除了爱读书,没有任何嗜好。”佟麟阁的老长官冯玉祥这样评价他。
而李宗仁在《佟麟阁将军》一书中则说:“佟将军嗜宗教家言,虔奉耶稣,以故慈和廉正,了然于祸福生死,而博爱之义,见诸实行,所至有善人之称。”
能够见证有“正人君子”和“善人”之称的佟麟阁之人格的,还有他一直挂在家中的两条警语,一是“诚恳态度做人,负责态度做事”,二是“见权贵献谄容者,最可耻;遇贫困持骄态者,贱莫甚”。
在家庭生活中,佟麟阁也积极践行基督教的信仰。他不纳妾、不吸大烟、不赌博,因而被同僚们戏称为“正人君子”。他对父母极其孝敬,休假必回家看望双亲,父母有病,必亲奉汤药。他的母亲是农村妇女,原来虔信佛教,家中设有佛堂,常年香火不断。每当老人拜佛,只要他在家,就会站在母亲身旁,以示孝心。但当老人要求他也跪拜时,他总是和善地表示:“我信基督。”最终,老人被佟麟阁的行为感动,改信基督教,82岁时在教堂里领受了洗礼。
佟麟阁对妻子敬爱有加。他儿子佟兵后来回忆说,他小时候从未见过父母吵架;佟麟阁在结婚20年时,给妻子彭静智定做了一副金镯子,上面刻着他的一片深情:“瑞卿夫人随我廿年,戎马颠簸,受尽危艰,含辛茹苦,风雨同舟,尊老育幼,克勤克俭,镌此数语,永志不忘,麟阁。”
三、守卫南苑,以身殉国
1930年底,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失败,通电宣布“释权归田”;佟麟阁也辞去了军职,与冯玉祥一起隐居于山西峪道河。
1932年8月,佟麟阁应国民革命军第29军(由冯玉祥西北军余部整编而成)军长、察哈尔省(1928-1952年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辖区包括现在河北、山西、内蒙部分地区)主席宋哲元(冯玉祥西北军五虎将之一)之邀,出任察省警务处长,兼张家口警察局局长。
1932年10月(此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一年整,3000多万东北民众已沦为亡国奴),决意抗日的冯玉祥来到察哈尔,与佟麟阁商议组织抗日同盟军事宜。佟麟阁书写王昌龄的《出塞》诗句以明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933年元旦,日军攻打山海关,宋哲元奉命率第29军开往前线对日作战,佟麟阁受托代理察省主席兼张家口警备司令。不久喜峰口之战爆发,佟麟阁的生死兄弟、29军109旅旅长赵登禹亲率大刀队,一战砍杀日军600余人,在喜峰口一战成名。作为张家口警备司令的佟麟阁,则负责安定后方及后勤保障工作,为前方作战提供后勤支持。
1933年5月,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成立,佟麟阁被任命为抗日同盟军第一军军长,与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等密切配合,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先后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多伦等地。这也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军队首次收复失地。到了8月份,由于各种原因,冯玉祥被迫宣布辞去总司令职务,隐居泰山。佟麟阁见山河破碎而抗日无望,心中悲愤,遂回到北平香山寓所与家人团聚,每日研读《圣经》,练字,有时也外出摄影、打猎。
1935年,日本通过策划察东事件,迫使29军退出察东,使中国失去了对长城以北地区的控制权;又逼迫南京国民政府赶走对日强硬的于学忠(时任河北省主席、平津卫戍司令、51军军长),下令51军撤出平津(51军是国民革命军精锐部队,其前身是吴佩孚北洋军第18混成旅,该军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以自身极大的伤亡,让日军付出惨重的代价,是少数让日军敬畏的部队之一),改由29军驻守平津及河北,由宋哲元任平津卫戍司令。
1935年12月18日,由日本人策划操控、具有半自治性质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宋哲元担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冀察绥靖公署主任,负责两省(河北省、察哈尔省)两市(北平市、天津市)军政事务。宋哲元开始扩军,并邀请“极善练兵”的佟麟阁担任29军副军长,兼军事训练团团长、大学生军训班主任,负责训练中下级军官和那些来自平津等地、热血满腔、誓死抗日的大中学生。佟麟阁勉励官兵说:“我们二十九军就要做阻挡日军的第一关。作为军人,我们二十九军哪怕全部战死,也是光荣的!”
日本人试图诱逼宋哲元仿照伪满洲国形式,成立“华北国”作日本的傀儡,但为“不说硬话,不办软事”的宋哲元所拒绝。于是日本开始增加华北驻屯军兵力,为军事入侵做准备。华北驻屯军前身是1901年日本常驻中国北京和天津的“清国驻屯军”(《辛丑条约》第九款允许各国在天津至北京沿线的特定区域驻兵,以保护使馆安全),最早兵力2600人,后来人数多次变动,最少时仅530人。1936年2月华北驻屯军人数是2003人,到了4月份则急剧扩张至5774人,分驻北平、天津、秦皇岛、山海关等要地。与此同时,关东军(关东军前身是1905年日本打败俄国、获得长春到沈阳的南满铁路经营权后,所设置的常驻中国东北部队“满铁守备队”)5000余人进驻察哈尔多伦(今内蒙古多伦县境内)、热河围场(今河北省承德市北部);4万整编伪蒙军驻扎在张家口以北;1.7万余人的伪保安队则盘踞在冀东,形成了从东西北三面威胁北平的态势。
到了1937年2月,宋哲元因不愿再与日本人和汉奸纠缠,加之此前因和华北驻屯军签订了《中日华北经济开发协定》而受到南京政府的斥责,就以给父亲修墓为由,请假回到了老家山东乐陵,让佟麟阁代理29军军长职权。
此时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位于西南的卢沟桥成为北平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从1937年5月起,华北驻屯军开始在丰台(日军于1936年9月18日蓄意制造军事冲突,迫使29军撤出丰台,进而占领丰台全境)频繁举行以宛平城、卢沟桥为攻击点的军事演习,疯狂挑衅中国军队;佟麟阁一面调整部署,加强宛平城与卢沟桥(宛平城、卢沟桥当时属于河北省辖区)等地的防守;一面勉励官兵:“中日全面战争不可避免,国家危难之际,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进入1937年7月后,平津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当日本军机飞过北平上空时,连普通市民都知道战争快来了。
1937年7月6日一大早,烟雨朦胧中,一队全副武装的日军,出现在宛平城城下,要求通过宛平城到长辛店去演习。中国守军(29军37师110旅219团第3营)予以断然拒绝;双方在雨中对峙了10小时后,日军悻悻而去。
1937年7月7日19:30,驻丰台日军步兵第一旅团第3营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大瓦窑一带,举行挑衅性演习;三个小时后,日军称丢失了一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在遭到中国守军严辞拒绝后,日军迅速包围了宛平城。作为29军代军长,佟麟阁向守城部队发出命令:“坚决抵抗日军进犯,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
8日凌晨2:00多,经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与日方商定后,双方派员前往调查。但日军趁交涉之际,于4:50(这时丢失的日军士兵志村菊次郎已回到日军军营,他走丢是因为拉肚子出去方便时迷了路),炮击宛平县城!佟麟阁下令中国守军坚决还击,卢沟桥全面抗战第一枪就此打响!
南京政府明白战争已不可避免,命令还在山东老家的宋哲元直接赴保定备战。但宋哲元并没有去保定,而是于7月11日来到了天津,先是发表书面谈话,表示了“和平”诚意;又于当日晚上派出代表与日方签订《卢沟桥事件现地协定》,在向日军表示遗憾、承诺处分29军负责官员的同时,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南京政府告诫宋哲元,说有确切情报显示日本国内已在进行战争动员,连准备退役的三个师团也取消了退役命令,日本已做好全面进攻中国的准备!但宋哲元还是于7月18日下午拜访了华北驻屯军新任司令官香月清司,以表示敬意和问候的婉转形式进行道歉。在得到香月清司保证日本不向华北增兵的许诺后,宋哲元于次日回到北平,下令拆除北平城内防御设施,并让秦德纯出面婉拒中央军孙连仲部北上增援。
那时的中国,最不愿意看到中日在平津开战的人,非宋哲元莫属。因为开战,意味着“他的”29军可能会损失殆尽,意味着平津不再是“他的”地盘了(这也是他拒绝中央军北上增援的深层原因)。
在宋哲元试图与日本人媾和时,深知战争不可避免的佟麟阁,则做好了随时殉国的准备。此时他父亲患了重病,家里一直催他回去一趟。但他已无暇顾及这些了——尽管这时他家就住在东四十条,与29军军部所在的南苑(南苑当时属河北大兴县)相隔不远。他只是含泪给妻子写了一封信,请她代他尽孝。
佟麟阁平生最爱的两样东西,一是《圣经》,一是一条十字架金项链。他摘下金项链,派一名士兵把它送回家中,交给妻子彭静智保管。彭静智明白,此时此刻,丈夫把佩戴了十几年的宝贝送回来,一定是抱定必死之心了。
日本在稳住宋哲元的同时,从7月12日起开始向华北大规模增兵,至7月25日已集结完毕:关东军独立第1旅团集结于河北省怀柔县、独立第11旅团主力进抵河北省昌平县高丽营镇;驻朝鲜日军第20师团部署于天津、唐山、山海关一线。此时日军在河北和平津的兵力,已骤增至10万余人。
7月26日,日军猛烈攻打廊坊;与此同时,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向宋哲元发出最后通牒:29军必须于27日12:00以前撤出北平!
宋哲元见和平梦破灭,急调原驻守南苑的37师守卫北平,让赵登禹率29军精锐132师进驻南苑,让佟麟阁撤回北平。但佟麟阁向宋哲元表示,南苑是北平的南大门,自己愿意与南苑共存亡,和赵登禹一起死守南苑。
7月27日,赵登禹带132师的一个团率先抵达南苑。由于29军政务处处长潘毓桂卖国通敌,向日军报告了29军的调动计划,和132师的行军路线,导致132师后续二个团在团河(位于河北省大兴县团河镇,现属北京大兴区)遭日军重兵伏击,经激战后全部被歼。
7月28日凌晨,日军调集军队数千人,出动三十多架飞机、数十辆坦克、四十门重炮,向南苑发动总攻。守军由于缺乏防空武器,在日机轰炸下损失惨重;加上由于汉奸潘毓桂把29军的作战计划、兵力配置秘密全部提供给日军,导致日军在战场上处处占尽先机。日军按照汉奸潘毓桂的"指点",集中火力突破了南苑防卫力量最薄弱的环节——南苑南边的学兵团阵地。学兵团共1700余人,由来自平津等地的大、中学生组成。他们仅仅接受短暂的训练,许多人在开战前数小时才拿到枪。日军的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令学兵团损失惨重,但当日军突入阵地时,残存的学生兵——这些只有十八九岁的孩子,依然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以十比一的伤亡比例,与凶残的日军展开白刃战。
继学兵团阵地失守后,日军又攻占了29军的第一线阵地,南苑阵地的外壕外墙也被日军多处突破。形势非常危急。
为了保全有生力量,避免无谓牺牲,宋哲元命令佟麟阁、赵登禹撤出南苑。由于此时通讯线路都被日机炸毁,宋哲元只能让最近的38师派人前去传达命令,告诉他们日军的动向,并提出了撤军的建议路线以及接应地点。不料这一情报也被汉奸潘毓桂出卖给了日军。
于是日军命令华北驻屯军第二联队从通县南下,在南苑守军撤退的路线沿途设伏。日军把机枪架在了道路两边的田地和村庄中,静候退下来的南苑守军。潘毓桂甚至告诉日军,佟麟阁的特征是“骑一匹枣红马”。
结果28日下午4时,佟麟阁撤退至大红门附近时,落入了日军的伏击圈。他先是被枪击落马,在带伤指挥突围时,再次中弹身亡,时年45岁。
这位因目睹山河破碎、国运垂危,而一心求死、立志“捐躯赴国难”的基督徒将军,终于、终于如愿以偿地殉国了。
参考资料:
1、张天南、孙飞,《佟麟阁: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解放军报,2015年5月29日
2、MissZking,《西北军将领佟麟阁》,bilibili,2025年04月18日
3、贾晓明,《佟麟阁将军的一条金链》,人民政协报,2014年9月11日
4、中新社记者,《佟麟阁之子忆父抗战往事:寻回尸骨 毕生难忘》, 中国新闻网,2015年8月19日
5、小彭美识,《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后退一步,牺牲后被追授陆军上将》,网易号,2024年11月19日
6、任竟慧,《青春励志故事:佟麟阁——精忠报国的热血传奇(2) 》,中国青年网,2012年4月2日
7、高飞,《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阵亡始末:七七事变抗日殉国第一人》,搜狐网,2019年8月17日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北京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