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福音小说《盲人广勤和小秋》讲述了一个抉择的故事,抉择是在善恶之间,同时也讲述了一个忏悔的故事,忏悔时间历经了整整二十年。生命忏悔与生命抉择,让读者在信仰的视角里感受生命故事真谛。由于篇幅较长,为了让读者有一个便捷的阅读体验,将此篇小说分述为三篇和大家进行分享。今天分享第三篇。
男孩刘小秋,他需要恩典,需要爱。而这份恩典却整整迟到了二十年。对于小秋事件,不仅是盲人广勤的遗憾,也是我传道生涯中的遗憾。
我相信:在天堂的某个地方,盲人广勤将与男孩小秋相遇,那时他们之间,一定会有一段特别的对话瞬间,或是相拥而泣,或是促膝交融。具体镜像,留给我们的只有无限想象空间。
同样的深秋夜晚,一个急促的电话惊醒了睡梦中的我,还是教会的那个长老,如今他已八旬有余:“现在,你要做一个选择,且是即刻做决定,因为情况紧急。”
一个大牧者,拥有无上荣耀,被上帝重用,在传道事业上可谓是赫赫功勋。他遇到了紧急事件。因他与盲人广勤有着深厚的友谊渊源,听说我是盲人广勤的接班人,所以想请我去为他祈祷。
另一个是无名信众,身份普通、地位平凡,无功劳,无成绩,犹如茫茫人海一尘埃,藐小至极。他一直仰慕盲人广勤,听说我是他的徒弟,所以在人生最紧急关头,想请我去为他祷告。
我问电话那头的老长老:“长老,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老长老依然是那句话:“你自己做选择吧,你的决定,上帝一定悦纳,我也会喊阿们。”
大牧者与小信众之间,孰轻孰重?广勤的命题与我的命题之间:谁在善恶之间摆上度量衡?谁在大小之间放上天平秤?
我出发了,面前两条路:一条阳光大道通东方,大牧者的家就在路的最东边,据说可以在他家看见东边日出的第一缕光亮。一条羊肠小道曲折向西边,小信众的家就在路的最西端,听说他家在山区雾蒙蒙,在他家可以观看夕阳西下的最后一道晚霞氤氲。
汽车拐弯了,一转一折,一瞬之间,就是我最终的去向决定。汽车跨越两条路的分界线,向着目的地飞驰直下。此时,阳光大道两旁的鸢尾花正静静地绽放自己之美,清风徐来,它们气定神闲,安然自若。而羊肠小道两旁的蒲公英听到了我的汽车鸣笛,便立即随风飘舞,像是遇知音、即兴舞、心欢畅。花中布衣蒲公英,看路人是仰视而观,因它来自乡野,性本卑微,所以路人的一眼回眸,它都看作是对它的一种情深深、意切切。
“芦苇中,也有压伤的芦苇,它,被挤压在某一个阴暗的角落。芦苇宏伟壮观,没有它的勋章;芦苇功成名就,没有它的冠冕。它,只是在幽暗之中舔舐自己的伤口,独自疗孤独的伤。
直至有一天,有一个声音对它说:“压伤的芦苇,我不折断;将残的灯火,我不吹灭。”这是哪里来的声音?犹如甘甜的泉水,滋润早已干涸的心灵。这是谁的声音?这么洪亮有力量,这么震撼有权威。是的,他是全知全能,他是初始,他是终了。他就是那一位全能者。
他的声音,具有效力,更具有无限权柄。那些曾经反对、藐视、轻看的渺小之人的声音,在这一刻止息,鸦雀无声。
没有人敢藐视这权威之声,众人只能肃然前来,静默聆听。这声音,具有医治之能,疗愈之能,更有起死回生的复活之能。
是的,复活了。压伤的芦苇复活了。压伤的芦杆,在那一刻坚挺,如青松屹立;萎缩的芦花,在那一刻蓬发,似泼天蓬勃。
在芦苇荡全景绽放的时节,健壮的芦苇与曾经压伤的芦苇纷纷向全能者献上感恩祭。然而,全能者只是独独悦纳了后者的感恩祭。
因为健壮芦苇献上的感恩祭只是它生命的点滴、十分之一、或鸡肋之物、多余之物,
唯有压伤芦苇献上的感恩祭是它生命的全部。只要全能者一声召唤,它就可以奉献出所有,毫无保留,不为自己留分毫。
最后,全能者对众芦苇训示:给你们恩典,一个都不能少。哪怕是压伤的芦苇,看似奄奄一息,它也有属于自己最独特的那一份价值与美。所以,它,值得这份爱的救赎。
只是,压伤芦苇所得的福分,是你们其它芦苇所没有的:那就是我救它于危难之际,它献于我全部身心——我中有它,它中有我。
全文完。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