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周围有没有经常发怨言的人?有,而且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还多。他们像随身携带了一个永远不满的扩音器,走到哪儿,就把负面频率调到最大。早晨踏进办公室,先抱怨地铁太挤、天气太热、早餐摊老板态度太差;打开电脑,又嫌网速慢、系统旧、同事邮件写得啰嗦;领导布置任务,他们说“怎么又是我?”;同事提出方案,他们说“这也能叫创意?”;教会通知小组聚会,他们嘀咕“怎么每次都选在我最忙的时候?”;同工关心问候,他们反问“这和你有什么关系?”——总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一个人能让他们称心如意。他们的口头禅是“我早就说过”、“这根本行不通”、“你们都不懂”。他们把自己锁在“受害者”的高塔里,透过箭垛般的窗孔,向外界无休止地射箭,却从不肯走下台阶,看看塔外真实的风雨与阳光。
我所熟悉的一位信徒、也是朋友,罹患肝癌了,为他祷告之余我曾经反思过他的患病经历,其中有一条原因不可忽略:他虽然信主了,但是心态不是太好,爱抱怨、经常发怨言、发牢骚、发脾气,肝火太盛。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从来没说过谁的优点,而都是在抱怨,发怨言。工作的时候单位领导不好、退休后周围的弟兄姊妹不好、教会的传道人不好、所在的教会班组的同工不好、就连老伴儿都不好。我也是有点自不量力,曾经对他的这种态度劝勉过,但是也引起他的激烈反驳:我不爱听你说话,你闭嘴!
哎!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不由得想起了一段话:“你们也不要发怨言,像他们有发怨言的,就被灭命的所灭。”后果真的可怕。
不怕一个人身体有病,最怕一个人心里有病。爱发怨言这是“病”,一种名为“习惯性怨言综合征”的流行病。它的病情不在口舌,而在心里:
自我中心膨胀——仿佛宇宙应围着自己旋转,凡不吻合即属错误,惟我独尊“病”;
责任外包成瘾——把失败、不便、情绪统统打包丢给别人,自己永远“无辜”,一贯正确“病”;
恩典感知退化——对所得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对未得一切耿耿于怀,极端自私“病”;
关系免疫系统崩溃——每一句怨言都是一支倒钩箭,射出去时带毒,回来时带刺,最终把人际网撕成碎片,勒不住口舌“病”。
这病会传染。一个长期抱怨者能让整个团队的热情降温,让家庭晚餐变成“批斗大会”,让教会团契失去敬拜的馨香。更可怕的是,它会反噬患者自身:怨气在胸腔发酵成苦毒,苦毒沉淀成抑郁,抑郁又催生新的怨气,形成一条黑暗的螺旋,终点是灵魂枯竭。
这“病”会随时随地就“犯病”,需要在基督里医治,仅凭他自己是不能治愈的。
如何治疗?愚意以为要“三结合”:
1.结合真理的X光——用神的话对准病灶。怨言不是“真性情”,而是与基督的心为敌,那就必须在圣经真理的X光下查找症结所在,有的放矢给与“治疗”。
2.结合恩典的手术刀——接受神的管教,承认“我是有罪的,感恩主耶稣的赦免,我才是需要被审判的,而不是我要审判别人”,真正的悔改不是把放大镜对准别人,而是把镜子对准自己,接受恩典的“治疗”,不要讳疾忌医。
3.结合感恩的康复训练——每天列出几件值得感恩的小事:今天地铁虽然挤,却准点到达;虽然我的肉体有病,但是活着就是恩典;教会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毕竟是以基督为中心的神的圣教会,这是我们的家……感恩像肌肉,越练越有力,怨言像赘肉,越坐越松弛。
还记得吧: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四十年,本是一次神迹般的救赎之旅,却因他们不断的、多次抱怨变成了上帝的惩罚,把摩西也牵连进去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的基督徒而言,绝非遥远的故事,而是关乎我们信仰生活的重要警示。发怨言不仅是一种言语表达,更是心灵状态的显明,它直接关系到我们与神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仰的纯正度以及属灵生命的健康和肉体的健康。
感恩的心是抵挡怨言的坚固盾牌。以色列人虽有云柱火柱引导,吗哪、鹌鹑供应,却仍为食物、水、环境等不断的抱怨,牢骚满腹,不仅对摩西如此,甚至对父神也是这样。这种忘恩负义的态度招致了神的愤怒。须知:“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真正的感恩不是选择性,而是"凡事"的。当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容器,当内心被感恩充满时,抱怨自然无处容身。感恩是一种属灵的眼光,能让我们在困境中仍看见神的恩手,在缺乏中体会神的供应。早期教父奥古斯丁曾说:“感恩的祈祷是最高的智慧。”基督徒应当培养每日数算恩典的习惯,将感恩作为生活的基调而非偶尔的装饰。
发怨言本质上是信仰不纯正的体现。它暴露了我们对神主权的不信任、不尊重。以色列人在旷野的抱怨,表面是针对摩西,实则是指向神的带领,摩西又说:“耶和华晚上必给你们肉吃,早晨必给你们食物得饱,因为你们向耶和华发的怨言,他都听见了。我们算什么?你们的怨言不是向我们发的,乃是向耶和华发的。”这种负面情绪如同属灵的腐蚀剂,不仅毒害自己的心灵,也污染整个信仰群体,给我们的信仰群体带来恶果。“颂赞和咒诅从一个口里出来,我的弟兄们,这是不应当的。泉源从一个眼里能发出甜苦两样的水吗?”抱怨与颂赞不能共存、谢恩与怨言不能共存,就如同光明与黑暗不能同在。德国神学家潘霍华在《团契生活》中指出:“抱怨是对神护理的无声抗议。”当我们抱怨时,实际上是在质疑神的智慧和慈爱,是抱怨和散布对神的不满,这种态度与真实的信仰背道而驰。
有的人把抱怨当成“家常便饭”。如果你说:“我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他们不会相信,他们会经常抱怨说,还有许多祝福他们没有得到。我曾经对有这样怨言的人说过:你还要什么祝福?你活着就是恩祝福;我们是罪人,主拣选我们成为信徒,这不就是最大的祝福和恩典吗?
上帝是全知全能的神,祂知晓我们的抱怨和怨言,祂也很认真看待我们的抱怨,抱怨的话语是对恩典的贬低。最好是停止抱怨,数一数我们所得到的恩典,并为此感谢上帝。这样,祂除了给予我们恩典之外,还会给我们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是一个人最好的心态和“良药”啊!
在我们信仰中爱发怨言的人实际上是严重的自私。他们人在教会、表面上是信徒,实际上在内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而不是以基督为元首的。这就造成了看周围什么都不顺眼、看周围什么都不好,动辄就发怨言,甚至是爱发火。当员工的时候觉得老板不好,发怨言;当老板的时候又觉得员工不好,发怨言;做工的时候看着其他人别扭,发怨言;不做工的时候看着做工的别扭,挑毛病、发怨言......不知道怎么有那么多的怨言?岂不是成了怨妇怨夫?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和教会中时隐时现,最后导致众叛亲离,人们对他都是离得远远的,生怕被他用怨言一顿“板儿砖”伤害到。
怨言的破坏力远超我们的想象。首先,它伤害抱怨者自身,负面情绪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乃至生病,更会阻碍属灵成长。其次,它像瘟疫一样感染他人,破坏教会和睦。以色列人的历史告诉我们,怨言具有群体性破坏力。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实,负面言论会刺激大脑分泌压力激素,影响听者的情绪和判断。早期教会高度重视言语的建造性,《十二使徒遗训》中特别告诫信徒"不可说长道短",因为知道言语能“点着生命的轮子”。
从源头看,怨言不是从神而来的。属神的灵带来的是平安、喜乐和感恩,而绝对不是牢骚、抱怨。这些的苦毒则显明老我在作祟、不是被圣灵引导,而是被老我的苦毒绑架。主耶稣在世上从未抱怨过十字架的道路,反而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强调:“真正的敬虔在于将一切遭遇视为神的安排而欣然接受。”当我们意识到抱怨的属灵本质时,就会更加谨慎自己的言语,追求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而不是一个充满偏执、偏激、牢骚冲天的“火药桶”。
有一天,一位弟兄在一个教堂用单反相机拍照,空闲的时候就把相机放到椅子上,因为总是拿着沉。后来有一个老姊妹从座位上走出去的时候,不小心把相机碰到了地上。弟兄心头一颤:哎呀,这可是我为主做工的工具,但是他没有怨言,而是赶紧拿起来相机看看,幸好只摔坏了遮光罩和UV镜。他安慰那位老姊妹说:不要紧,没有完全坏,还能用,即使坏了也是上帝的恩典,祂要我换新的。“良言一句三冬暖”,积极的言语操守需要双重实践:既要杜绝自己的怨言,也要智慧地远离习惯抱怨的人。保罗在明确命令:“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 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过滤自己的思想、过滤那些怨言的根源。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原来那些脾气不好、爱发怨言的人不是冷漠,而是保护群体属灵健康的必要措施。初期教会非常注重信徒之间的相互影响,德尔图良在《护教篇》中描述早期基督徒要“避开闲谈和抱怨者如同避开瘟疫”,这一点也不算为过。
我认识一位老传道人,他一辈子没有圣职,他没有怨言;他在被逼斗的时候没有怨言;他得了癌症,没有怨言;他被人家讥笑的时候,没有怨言,他总是那么心平气和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在我们的信仰中,有无数位不论遇到什么环境,都心存感恩,没有怨言的信徒:遭到不公正的对待,没有怨言;被批斗、劳改,没有怨言;被误解、被错误处罚,没有怨言;受到打击、攻击,没有怨言;更有一些为主殉道的先贤,也没有怨言,我们伟大的中保主耶稣就是这样一位楷模。在十字架上祂举目望天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
我们有的时候真的就会处在一种充满抱怨的环境中,基督徒的言语见证显得尤为珍贵。我们的口应当成为恩典的管道,而非怨言的出口。每当我们想抱怨时,不妨回想以色列人在旷野的教训,转而以感恩和赞美替代不满与牢骚。最后,有机会给身边那个仍在抱怨的人一个拥抱吧——不是纵容他的怨言,而是告诉他:“我懂你的累,但神有更好的路。”也许,你就是他康复疗程里的一味药。毕竟,我们都曾是抱怨者,也都仍在走向完全的路上。今天我们少一点怨言,明天世界就多一点恩典;今天我们肯悔改,明天就有人因我们的改变而看见希望。让我们立定心志,在家庭、职场、社会、教会中作不发怨言的见证人,持守我们基督徒为人处世“爱人如己”、不发怨言的操守,做喜乐向上正能量的人,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做光做盐、广传福音,显明神儿女的荣美形像。
灵里与主相连,口中就没有怨言;
心中充满感恩,口中就没有怨言。
知足喜乐向上,苦累也倍觉甘甜。
我们勿发怨言,阳光中携手向前。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