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之际,全国各地教会纷纷举行和平祈祷会。在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日子里,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上周末参加的那场令人难忘的讲座。这场在圣三一堂举行的专题讲座,特邀基督教全国两会监事会副监事长吴建荣博士担任主讲,他以“往事并不如烟——在思念中的思考”为题,为我们讲述了基督教先烈在抗战时期的真实故事。
讲座结束后,一位年长的听众回应道:“若不是你今天分享这段历史,这些故事可能就要被遗忘了。”为了让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不被尘封,现将讲座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刘良模与《义勇军进行曲》
吴博士首先讲述了刘良模先生的事迹。这位浙江镇海(今宁波)人,曾任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副总干事、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副主席。刘良模从小在基督教家庭长大,1932年,22岁的他从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毕业。
1934年冬,刘良模在上海青年会四川路会所创立了民众歌咏会。从《救国歌》到《义勇军进行曲》,这些激昂的旋律“喊出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呼声”。歌咏会唯一的参与条件是“学会了要再教别人”,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很快吸引了300多人加入。
1936年6月7日,民众歌咏会在上海南市公共体育场举行千人大合唱。在刘良模指挥下,《大路歌》、《开路先锋》等歌曲点燃了现场5000名围观群众的热情,连前来阻止的国民党武装警察也被感染而加入合唱。这歌声“迅速传向四面八方”,从上海响彻全国,成为鼓舞军民斗志的民族强音。
1939年,周恩来在浙江金华接见刘良模,高度肯定并鼓励他坚持开展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40年赴美期间,刘良模将《义勇军进行曲》教给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由其录制了唱片《Chee Lai》(起来),让抗战歌声响彻大洋彼岸。1949年,刘良模回国后参与政治协商工作,为推动《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歌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裕志与女工夜校
吴博士接着讲述了另一位杰出人物邓裕志女士。这位1900年出生的金陵女子大学毕业生,1926年加入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后担任总干事。
吴博士介绍,邓先生热爱祖国,她投身于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与史良等妇女领袖于1935年发起成立上海妇女救国会,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1928年,邓先生带领创办了女工夜校。抗战爆发后,她组织在永嘉路和愚园路设立难民收容所。1937年9月,她带领女工夜校学员组成“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开展慰问和服务工作。
“革命圣地”与江文汉
江文汉先生1908年出生,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海外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后,他毅然回到祖国,先后在燕京大学、金陵神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并担任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副总干事。
在青年会董事、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的推动下,江文汉联合各界有识之士发起成立“学生救济委员会”,为清寒学生提供学费、旅费补助,并开办“学生公社”,提供住宿、自修室、阅览室等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智体群活动。1941年9月,他在四川路青年会开设学生食堂,为贫困学生提供廉价膳食。
1938年6月,江文汉先生与梁小初等访问延安,考察了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状况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并主动向世界传讲,后江文汉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江文汉先生在用英文撰写的参访记中,首次把延安称为“革命圣地”,向世界客观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
1939年,在昆明官渡举行的全国基督教学生代表大会上,江文汉先生做了访问延安的报告,颂扬延安精神。
吴耀宗:跨越大洋的抗战使者
吴耀宗先生的故事同样令人影响深刻。这位1908年出生的基督教领袖,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投身青年会工作。抗战期间,他在欧美44所大学进行了123场演讲,揭露日军暴行,促成美国对日战略物资禁运。
1938年,吴耀宗在汉口见到周恩来,确立了“基督徒是统一战线粘合剂”的重要理念。他参与发起的“星期二聚餐会”,成为知识分子交流抗日思想的重要平台,正是在这个聚会上,促成了《西行漫记》(直译为《红星照耀中国》)的翻译出版。
讲座最后,吴博士提醒大家思考:“今天我们该如何继承和表达先贤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引用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殷切鼓励大家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继承先辈精神,将信仰实践与爱国情怀真诚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