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理解《出埃及记》——自己人生中的“摩西”

作者: 玛利亚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05 20:03:11
分享与播放

也许换个角度看《出埃及记》,会更容易理解,把它放到一个人的人生中去揣摩,很多困惑便有了答案。 

摩西可以看作是人生及学问路上的导师,帮助一个或者一群没见过世面(处于山谷中)的人,带领他们开阔眼界,增加学问,改变认知。 但并非每个人都愿意拥有“属于自己的摩西”,或者自己所在的某团体的摩西。因为摩西的出现,从来都意味着要“打破舒适圈”,要面对陌生的挑战与承接更高的难度。可维持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最起码所处的环境是舒适的,不需要费脑思考,不用直面不足,只要原地不动,守住那份安逸即可。

摩西是很伟大的,他愿意接受那份来自于上主的使命,带领众多人走出舒适圈,还要面对很多人的不理解、甚至抱怨。圣经里面有如下内容:“ 以色列全会众从以琳起行,在出埃及后第二个月十五日到了以琳和西奈中间、汛的旷野。以色列全会众在旷野向摩西、亚伦发怨言,说:‘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耶和华的手下;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边,吃得饱足。你们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啊!’”( 出埃及记 16:1-3  ) 就像书中记载这样,我的人生中,也有一位上主为我预备的“摩西”,他是我的恩师,一位有着基督胸怀的教外学者,我把他看做是“编外”基督徒。 

曾经我对他的一些做法亦是不理解,甚至有过抱怨。当年我总想:别的老师开选修课,组织期末考试哪有那么困难?大多是给好固定题目,学生从网上凑些材料交差就行了。可他呢,要让学生自己找“他没聊过、且属于在百年中国历史上有贡献”的人物。毕竟是期末考试,于是我不得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找相关资料,我找到了一位国际友人的故事——他就是创造了石门坎教育奇迹的伯格理牧师。当时读他相关事迹时,我被感动到哭了。

说实话,好多年前,写作文对我来说简直是大难题,尤其是写读后感、观后感更难,因为我无感可写。而且我对很多事情表现出的都是冷漠态度,连母亲都说我是“冷血动物”。 恩师用他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把那个处于井底深渊里的我,一点点带到了井外,领着我看到了更多的“风景”,也慢慢让我见识了“另一个世界”。 

从与恩师结缘到现在,近十年时间,他从没放弃引导“没见过世面”的我,而我,也始终没有放弃跟随他的脚步。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了,只记得当时我心里很高兴,立马拿起手机给老师的微信留言:“老师,我现在终于有感可写了。”

这些年,我常听恩师聊他过往的经历,也看他当下做的一些事。很多时候,我还是会不理解,甚至认为这件事怎么可以这样做?有时候我会忍不住问他,他会耐心地给我讲他的想法,可我依旧似懂非懂,无法理解。但我把他的做法记在心里:有时候遇到了类似情况,在不经意间就学着他的样子去做,慢慢才品出当年不懂的道理…… 

当下,在教会里面那些敢于跟信友们讲真话的牧者,敢于指出信友错误的牧者,其实也可以看做是摩西。毕竟现在,选择“顺着信友说”、怕得罪人而回避问题的牧者,也不在少数。

所以,若一个人的人生里,或者一个人所在的教会团体中,能遇到上主所预备的、属于自己的摩西,一定要珍惜!因为在当下,选择明哲保身的人很多,愿意为你“劈开红海”、带你走出“埃及”的人,实在太少了!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河北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