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满怀委屈地向我倾诉了一段教会侍奉经历。她所在教会的丧礼事工分为两部分:一是信徒刚离世时在白天举行的追思礼拜,二是需早起且耗时半天的出殡安葬祷告。教会中一位侍奉多年、声望极高的长老,每逢信徒去世,总会第一时间应丧家或邻居之邀参与追思礼拜;可当丧家恳请他主持安葬祷告时,他却以“丧礼事工不由自己负责”为由,让对方联系同学。若遇丧家再三恳求,他甚至会说“丧礼事工分工给某人,我若去了,负责的同工会有意见”来推脱。
“同样是丧礼事工,他白天参加追思礼拜,我毫无怨言,可偏偏他承担早起、耗时,又辛苦的安葬事工,我反而会不高兴,他不是把我当傻子吗?还有他在信徒心里‘有威望’,对他的话笃信不移,他们会相信我嫉妒他,拦阻他作工,这不是让请不到长老安葬的信徒恨我吗?”同学愤怒地说。
作为姊妹,为了侍奉,不论寒暑与风雨,频繁往返于丧家、殡仪馆和墓地,身心承受着巨大压力,满心期盼能有同工分担,怎会因他人分担而不满?在她看来,这位备受尊敬的牧者,不仅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推给年轻同工,还为维护自身形象恶意抹黑,实在有失牧者风范,这让她既郁闷又心寒,别人心中“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她心中沦为“心机深沉”的人。
这件事如刺般扎在同学心里,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当侍奉中的遭遇“德高望重”之人的委屈,该如何客观看待并化解?
一、跳出情绪内耗,理性分析问题
化解委屈,首先抛开“对错执念”与负面情绪,拆解问题本质。
1.长老的行为确实不对,但不必过度解读为恶意算计。一些教会对待此类问题常会为了维护牧者的形象,急着给同工洗白,强行带着遭遇委屈的人回忆牧者曾经的功劳、苦劳,或者一味否定当事人的感受,认为是他们得理不饶人,敏感多心,心胸狭隘,这些做法都不妥。这忽视了教会并非天堂,老牧者也不是道德完人,也会有软弱的事实。无论牧者过去如何,也不能否认其做过的事情,以及事情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因此,必须承认长老这样做是不对的。这位长老积极参与白天相对轻松的追思礼拜;却找借口推脱早起奔波、风吹日晒的安葬祷告,这种“挑轻避重”的做法,无疑未尽到牧者责任,尤其那句“年轻同工会有意见”,更是让同学无端“背锅”,抹黑其侍奉心意,这毋庸置疑是不对的。
直面事实,才是饶恕的开始。作为年轻同工要饶恕这位同工,也要换个角度看,长老虽侍奉多年,得到众人认可,他可能更怕丢面子,毁了在信徒心中建立起来的好形象,不敢承认自己不想参加,才编造理由,不要过度放大其阴险,处心积虑的算计,理解并饶恕其所行,不然只会陷入“被同工算计”的内耗中。毕竟,按照圣经的教导,同工无论做过什么,带来怎样的伤害,同学都必须饶恕他,继续与其同工。
2.不推卸责任,愿同工协作,才是侍奉的初心。她顶着严寒酷暑奔走于殡葬场所,从没想过将丧礼事工据为己有,反而始终期盼同工同心,更好地安慰丧家。这份不推诿、愿分担的心态,与长老用谎言甩锅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恰恰凸显了她侍奉之心的纯粹。她的付出不是为了“抢功劳,立人设”,而是为了践行信仰、忠于使命,这份纯粹不该被他人的自私否定。正确看待自己,不要忽略自己的优点。
3.降低对他人的身份期待,专注尽好自身本分。同学对长老“心寒”,本质是对“牧者形象”的期待落空。但需明确,长老的不当行为是其个人选择,不能代表所有牧者,更不应因此怀疑自己侍奉本身的价值。作为被呼召的仆人,即便遭遇抹黑、付出不被看见,只要在基督里忠心尽责,这份侍奉就自有其价值。
二、以共情暖心安慰,坚定侍奉初心
安慰的关键不是说“别难过”,而是让她感受到“你的委屈我懂,你的付出主晓得”。作为姊妹,她凌晨早起奔赴丧家,频繁出入常人避之不及的殡葬场所,有时还要面对丧家不信者的异样眼光,甚至要协调偷偷进行迷信活动的亲属,沟通无果时还要承受“白跑一趟”的失落,如今再添同工抹黑、信徒误解,换作任何人都会又气又寒。
但始终要记得,我们跨越寒暑、顶风冒雨的侍奉,不是为了长老的认可,也不是为了信徒的称赞,而是为了帮丧家送亲人最后一程。这份真心,丧家看在眼里,身边同工记在心里,长老的一句谎言,根本掩盖不了你实实在在的付出,最重要的是主耶稣都知道。
同时,要卸下“人设”的包袱。不必纠结长老的形象变化,每个人都有缺点,即便是老牧者,也会有想偷懒、怕丢面子的时候,就像小时候觉得父母无所不能,长大后才发现他们也会脆弱一样。接受他的不完美,反而能卸下心理负担。此后不必强求他与“德高望重”的标签相符,只需保持礼貌的同工关系,专注做好自己的事。
三、主动出击解困,避免被动受气
化解情绪只是基础,要长期共事,还需用实际办法规避类似问题。
1. 轻松澄清误会,阻止谎言发酵。若教会中已有人因长老的话误解同学“不愿他人参与丧礼事工”,可找轻松场合“不经意”澄清。比如同工聚餐时笑着说:“总有信徒希望长老为他们去世的家人做安葬祷告,您要有时间就为他们安葬吧!巴不得正经历亲人去世的信徒得到安慰,为主作工的福分,咱们一起得呀。”不用指责,用玩笑话还原事实,既能打破“小心眼”的误会,又不失分寸。
2. 坦诚沟通,给彼此台阶下。情绪平复后,可主动找长老沟通,不兴师问罪,就事论事。比如这样说:“长老,您侍奉这么多年,一直是我们的榜样。最近几次安葬祷告,总有丧家希望您能参与,您经验丰富,在信徒心中分量重,要是您能去指导,我跟着学习,既能把事工做得更好,也能让丧家更安心。之前可能有误会,我从来没觉得您参与会影响我,反而巴不得您多指点我呢。”这番话既表达了尊重,又澄清了误会,还为长老留了台阶,大概率能化解尴尬,避免日后再被“甩锅”。
3.明确分工,也要配搭侍奉。教会事工繁琐、同工有限,难以做到绝对的“专人专事”。可建议联合几位信任的同工,向教会事工负责人提议优化丧礼事工方案,明确分工细则。再由负责人与长老沟通,说明“明确分工”与“同工配搭”并不矛盾,同时通过教会渠道告知信徒安葬事工的安排(如“轮流参与”),避免丧家因“爱戴长老”只联系他一人,既减轻长老负担,也让年轻同工摆脱误解。
侍奉中的委屈值得被理解,但别让这份委屈困住自己。教会的侍奉,就像一群人合力盖房子。参与的人都不完美,难免有人想少扛点砖、怕弄脏衣服,但要盖好这座“属灵的房子”,仍需同心合意、互相配搭。教会不是天堂,同工也不是完人,侍奉中难免出现委屈和问题,只要把“委屈”摊开,把“问题”解决了,就可以继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合意盖房子。就像我的同学,寒来暑往,她在丧家、殡仪馆、墓地间奔波的身影,早已胜过所有流言蜚语。当我们学会客观看待矛盾、主动化解问题,才能让侍奉回归初心。无论何时,我们的侍奉不是为了谁的认可,而是为了忠于神所托付的使命,用爱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