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在农村教会服侍,有两个场景始终萦绕在我心头,每次想起都倍感沉重与无奈。
一个是去年到一所教会主礼圣餐时,我看到了片区统一教会购置的《圣经大纲与讲义》这套价值两千多元的解经书籍,竟连封皮都未曾拆开,且蒙上灰尘,随意丟在办公桌上。我询问教会负责人缘由,他无所谓地说:“他们不看,说书字太小,看着费劲。”如今想到这套凝聚着真理智慧的书籍蒙尘闲置,心中仍忍不住深深叹息。
另一个是在全县教会消防安全培训会上,县三自爱国会将省两会赠予的《我们何以确信》免费分发给每个教会,每间教会4本。这本讲解信仰基本要道的书籍,本是帮助大家夯实信仰根基的好资源,可一位同工拿到手后,却一脸不屑地说:“送这有啥用?不如直接送圣经。”我当时既震惊又揪心,忍不住追问:“那你圣经读几遍了?”他瞬间面露尴尬,急忙找借口岔开了话题。
这两件事看似偶然,却像两面镜子,清晰照出了农村教会义工在真理学习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服侍者停下脚步,静心反思。
一、好资源为何遭冷遇?
无论是解经书被束之高阁,还是神学书籍遭人嫌弃,表面是资源的浪费,实则背后藏着多重深层原因,需要我们逐一分析。
第一个是客观条件受限,却成“拒绝学习”的借口。“字太小,看着费劲”,这句话道出了农村教会义工群体的年龄困境:多数义工以中老年人为主,老花眼等视力问题确实给阅读带来不便。可若真心重视学习,无论是教会层面,还是义工个人,总会想办法克服,寻找适合的学习方式。比如:配老花镜或放大镜。有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将“字小”当作不学习的“挡箭牌”,本质上是对真理装备的不够重视。
第二个是对学习资源存在偏见,误解辅助书籍的价值。“不如送圣经”的论调,看似是对圣经的尊崇,实则是混淆了“圣经”与“工具书”的关系。《圣经大纲与讲义》是历代信仰前辈深耕圣经的智慧结晶,也是目前中国教会最权威的系统性的解经书,能帮我们厘清经文的历史背景、上下文逻辑,避免主观臆断;《我们何以确信》则是信仰基本要道的浓缩,能帮我们解答关于上帝、圣经和基督教的基本内容,筑牢信仰根基。它们从不是圣经的替代品,而是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深入读懂圣经的“桥梁”与“拐棍”。嫌弃这些书籍,就像老年人拒绝拐杖,明明能走得更稳更远,却偏要固执地硬撑,最终可能摔倒。
第三个是学习意愿薄弱,能力不足加剧退缩。不少义工不愿看解经书、不愿参与学习,原因有二: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神学训练,面对厚重的解经书籍,往往因“看不懂、学不会”而望而却步;另一方面,长期在固定教会服侍形成了“舒适区”,习惯了凭过往经验、碎片化感受讲道,觉得“日常讲道够用了,没必要学新的”,逐渐失去了主动更新真理的渴望。
二、忽视学习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沉重
或许有人觉得,不看这些辅助书籍,只要捧着圣经就够了。可事实上,忽视真理学习,带来的后果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严重,信仰这不仅影响个人服侍,更关乎教会的健康发展。
首先,讲道沦为“无源之水”,难以喂养信徒生命。不借助解经资源、不研究圣经背景,讲道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挑几句熟悉的经文,搭配零散的个人感悟,既没吃透经文的真实含义,也缺乏神学深度。长此以往,信徒听不出真理的亮光,对神话语的认识始终停在原地,有些错的神学思想得不到纠正,信仰生命难以成长。更危险的是,若因个人理解偏差误读经文,还可能误导弟兄姐妹,这是对服侍使命的不负责任。
其次,信仰根基浅薄,易受异端误导。《我们何以确信》这类书籍,是帮我们建立正统信仰根基。若连这些基本要道都不屑于学习,对信仰的理解必然浮于表面:遇到他人质疑“为何信耶稣”,自己难以清晰作答;面对异端邪说的迷惑,更是缺乏分辨能力,不仅自己可能偏离正途,还会连累教会中的弟兄姐妹,动摇教会的真理根基。
最后,资源严重浪费,辜负各方心意。教会斥资购置解经书,省教会无偿赠予书籍,背后是对农村教会义工和信徒成长的深切期盼,是希望通过这些资源帮大家提升真理素养。可这些饱含心意的书籍,最终落得“蒙尘闲置”“遭人嫌弃”的结局,不仅浪费了金钱与物资,更浪费了让义工成长、让教会蒙福的宝贵机会,实在令人惋惜。
农村教会义工的真理装备水平,直接关系着教会的质量与发展。解经书籍蒙尘、神学书籍遭嫌的现象,不应只是我们叹息的话题,更应成为教会思考与寻求改变的契机。
我们热切盼望,那些曾被闲置的解经书,能被众人反复翻阅;那些曾遭嫌弃的神学书籍,能被人珍惜,认真学习,成为大家扎根信仰、见证福音的真理基础。愿农村教会的义工们,都能在真理的装备中不断成长,按着正意分解神的话语,带领弟兄姐妹在信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教会真正成为荣神益人的美好见证。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