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进入秋冬,谁在倾听他们的声音?

作者: 林秉强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0-22 18:02:30
分享与播放

在交通会上,讲员提及“信仰传承”这个沉重而荣耀的使命时,我们很自然地望向家中的老人。他们承载着是家族的记忆,本应是信仰的火炬手。但一个尖锐的问题随之浮现:当大部分老人在家中已失去影响力,他们真的还能以传统方式“传讲”吗?如果我们一味地要求他们“开口讲道”,这份沉重的托付,会不会最终成了压垮他们灵性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我将这样的思考向群里的几位好友(牧长)分享时,其中一位好友口中描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一位可怜的老人,儿子们要么偏离信仰,要么远在他乡,家中饭桌上的肉长了霉,蛆虫爬满地。他的世界,寂静得只剩下自己的心跳......然而面对这样的光景,我们该如何评判呢?这不只是一个卫生问题,更是一个生命在孤独中慢慢腐朽的隐喻。今天,若有人走近他对他说:“你要为信仰作见证,要向儿女传讲福音。”这听起来不像鼓励,更像是一种指责——指责他的无力,维系家庭信仰,更凸显他在传承中的失败。值得感恩的是,当探访小组进到他家时,先为他祷告,然后默默地替他打扫卫生。此时无声的行动,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我们必须将“传讲”从狭义的“口舌教导”中解放出来。如今许多老人,不仅在生活中缺爱,更在精神上缺“被需要”的价值感。在这个凡事讲究“有贡献才有发言权”的时代,步履蹒跚的长者似乎自然而然地退到了家庭的边缘。他们的话语不再有分量,他们的经验被视为“过时”。可是,当社会以这样的态度对待长者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孝道,更是人性深处最朴素的温度。

真正的牧养,从不是单向的施与。它发生在当我们蹲下来,为老人洗脚的时候;发生在我们愿意倾听他们重复讲了三遍的故事时;发生在我们真诚请教他们某个传统小吃的做法时。在这些时刻,老人重新成为了“老师”,重新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群里的一位好友看得透彻:“他们需要牧养,更甚于教训。”真正的传承,发生在生命的牧养中,而非在道理的训斥里。

这让我想起一幅温暖的画面:教会里有位老姐妹,双眼睛几乎看不见了,手脚也不利索,但每次聚会,大家都会把初信者带到她面前。她只是握着他们的手,轻声说:“耶稣爱你。”就这一句话,带着特别的能力,让刚硬的心融化。她或许不能再做什么“大事”,但她成了整个教会最温暖的守望者。

这或许就是老人最好的牧养方式——我们不必要求他们成为伟大的传讲者,而是帮助他们成为忠实的守望者。他们的价值不在于还能“做”什么,而在于他们“是”谁——是历经风雨依然坚定信靠的生命,是在黑暗中依然发出微光的见证,是等待“浪子”归来时依然张开的温暖拥抱。他们默默的祷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忍耐,他们每一天在平凡生活中地持守的信仰,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讲道。

同样,对于服侍者而言,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如何“帮助”老人,而是如何与他们“同在”。像另外一位好友所说的,“我们到时候老了相互取暖”——这句朴实的话里,藏着牧养最深的真谛: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都需要彼此的温暖。

或许,评判一个信仰群体的成熟度,最重要的标准不是看它举办了多少热闹的活动,而是看它如何对待其中最弱小、最不起眼的成员——包括那些已经不能做什么,只能默默坐在角落里的老人。当他们被尊重、被聆听、被需要,当他们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珍视,信仰最美的传承就在其中自然流淌。那是在生命秋冬时节依然绽放的尊严,是任何事工报表无法统计的属灵财富。

愿我们都能学会,在白发面前屈身,从这些看似软弱的前行者身上,汲取真正的力量。因为照顾老人的需要,就是照顾未来的自己;尊重老人的价值,就是尊重生命本身的旅程。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