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案例在教会圈子里引起了广泛热议与反思。案例中的马弟兄是一位传道人,在教会中忠心侍奉、用心牧养弟兄姊妹。主日时,他站在讲台上传讲信息,言语恳切;聚会后,他与信徒亲切交通,关心各人的灵性光景,也会为他们的家庭需要虔诚代祷;对于弟兄姊妹提出的问题,他总是耐心解答,且每次回应都会引用圣经经文作依据;他还经常与同工开会商讨教会事工,推动教会发展。在众人眼中,他无疑是一位热心、有爱心、又忠心的属灵榜样。
然而,当他回到家中,却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他常常独自呆坐不语,沉浸在对教会事务的回味中。妻子想与他分享家里的情况,他反应冷淡、毫无兴趣;孩子在家中玩耍时发出的欢笑声,在他耳中却成了难以忍受的嘈杂,他不仅没有花时间陪伴孩子,反而会突然大声斥责,言语中充满不耐烦。
这个鲜明的对比,引发了许多人的困惑与讨论:一位在教会中看似如此有生命见证的传道人,为什么他的生命无法深入家庭?如果连传道人的家庭都缺乏基督的见证,那普通平信徒又该如何活出信仰的真实模样?
许多人潜意识里已经设定了一个前提:这位传道人“是有属灵生命的”。因此他们的关注只停留在过程层面——“他的生命为何在家中没有见证?”却忽略了更根本的问题起点:这位传道人,是否真的拥有从神而来的生命?
事实上,我们若只凭外在表现判断一个人的属灵光景,很容易被表象迷惑。这个时代充满了虚假与表演,许多事物表面光鲜,内里却空洞无力。如果虔诚单靠行为衡量,法利赛人无疑是最虔诚的——他们严守律法,甚至会主动添加超过律法的要求,但主耶稣却严厉责备他们是“粉饰的坟墓”,直言他们“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太23:27)。今天,许多人活在角色扮演中,沈腾在电影《一念天堂》里有一句引人深思的台词:“这一生努力将每一个角色扮演得完美,待情节落幕,却发现忘了演自己。”这句话,或许也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那么,回到案例本身,这位传道人到底有没有属灵的生命?我的判断是:他的生命可能非常幼小,甚至并不真实。这个答案或许会引起争议,因为我们习惯以眼见的行为作为判断依据。然而圣经提醒我们:“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16:7)
家,是一个人最容易卸下伪装、流露真实生命的地方。如果一个人真有从神而来的生命,他的内外表现应当是一致的——在教会如何,在家中也当如何。为什么这位传道人在信徒面前满有爱心,面对最亲密的家人时却冷淡、不耐烦甚至言语伤害?
问题的根源在于生命本身是否被基督更新。当有人请耶稣为他们分家产时,主耶稣并没有停留在事务层面,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核心:“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路12:15)那两兄弟争执的背后,是生命出了问题;同样,这位传道人对家人缺乏爱的表现,也显明他里面的生命并未真正被基督更新。
约翰一书4章20节明确说:“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如果这位传道人连看得见的妻子和孩子都不能以爱心对待,又怎能说他真正爱神呢?
从案例描述来看,这位传道人对家人的冷淡与不耐烦,不是一次偶然的情绪失控,而是经常性的状态:他回到家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顾及家人的感受;对妻子的分享冷淡以对;对孩子的陪伴缺乏基本的耐心,反而厉声斥责——这些行为都不是爱的表现,而是生命贫瘠的显明。
主耶稣说:“我们是世上的盐、世上的光”(太5:13-14)。许多基督徒有一个误区,以为参加了教会的仪式和活动,就等于活出了盐和光的生命。他们受了洗,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自然成了是神的儿女。但圣经提醒我们,麦子中间也会有稗子(太13:24-30)。亚当斯博士曾指出,当今教会严重缺乏“属灵辨识力”。人若分不清蘑菇是否有毒,吃下去就可能中毒;人若分不清真假生命,又怎能行在神的旨意中?
他若不是盐,怎能有咸味?
他若不是光,怎能发亮?
他里面若没有生命,又怎能流出生命?
这个案例不仅是对这位传道人的提醒,也是对每个信徒的叩问:我们的信仰是停留在事工与表象中,还是扎根于真实生命的改变?我们是在扮演属灵角色,还是活出了基督的样式?
愿我们不再被外表的热心所欺骗,而是追求那能深入家庭、照亮生命每个角落的真实信仰——因为真正的生命,从不说谎,也从不会只在人前表演。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