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云南怒江州怒族人民蒙福历程:大峡谷里的福音

沧江两岸,是美丽富饶的怒江大峡谷的开拓者。但由于自然及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怒族社会仍然保留着较为普遍的原始公社遗迹,其经济、文化依然呈现为古朴醇厚的原始面貌,具有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活化石”的特点。所以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怒族的先民就不断地总结与自然和社会抗争的经验,创造出辉煌的历史文化,并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奇光异彩。

怒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跨境民族之一,除大部分分布在缅甸克钦邦的北部山区外,在我国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泸水县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此外,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的察瓦龙乡也有少数怒族与傈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杂居。

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的怒族,由于自然坏境恶劣,生存条件极差,解放前人口的增长长期处于一种高出生、高死亡的原始状况。

怒江州处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衔接部分,地势北高南低,自西向东由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云岭山脉呈北南走向的褶皱山系与独龙江、怒江、澜沧江三条自北而南的大江深切河谷、相间排列,形成了“三江夹两山”地形,高山峡谷也就成为全州最主要的地貌特征。

1913年前后,福音开始传入怒江州。1929年,美国神召会牧师马导民(加拿大人)由兰坪到达贡山传教。1932年,其又进入福贡传教,先后在上帕村、木古甲村发展信徒。建盖教堂,建立起基督教循道会。在他的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贡县共建起71座教堂,信徒达6390人,占当时福贡县人口的18%。此外,德国和瑞士的传教士也先后到怒江傈僳族、怒族等村寨进行传教活动。

基督教传入怒江后,发展迅速。到1956年怒江州共有基督教堂207座;大小神职人员916人;信徒21062人。其中以原碧江、福贡两县接壤的乡最为集中,信徒占这一地区总人数的90%以上,其中以怒族群众居多。根据原碧江、福贡两县的统计数字,到1950年为止,怒族信徒有5000人左右,约占两县怒族总人口的61%,信徒人数超过了非信徒的人数。

流传于怒族地区的基督教,按照派别可分为基督会、神召会、内地会、五旬节会等。

基督教在怒江地区的传播,为世世代代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的怒族群众开辟了一条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和走向开放的道路,也使怒族人民从此走上永生之道。并对怒族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传教士所创造的傈僳文字结束了怒族“刻木记事”历史,使怒族和傈僳族、独龙族一道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时代,促进了怒江各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基督教传播过程中,也使怒族感受到了一些文明的气息。比如,传教士开办的一些教会学校,招收信徒子女,让他们接受启蒙教育,于是怒族中有了初识文化的人。此外,外国传教士中所配的医生、护士常给患病的群众服务,使怒族信徒开始接触到一点先进的医术,开始改变了遇病占卦祭祀的习惯。传教士从国外带来留声机、幻灯机、电影机等先进的传教设备,把赞美诗、圣经等基督教内容和民歌、寓言等灌制成留声片,在群众中播放,这无疑对文化生活单调、落后的怒族人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怒族的文化生活,也使怒族人民有了新生命。再者,基督教的传播,对怒族的一些传统观念和落后习俗进行了积极的挑战。祂所提倡的一夫一妻制、禁止氏族内婚、禁止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禁止杀生祭鬼、不吸烟、不喝酒、不偷摸抢劫;提倡婚姻自由,善邻睦友、互助共进等等的教规教义,都十分有利于怒族人民的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是让信徒认识到唯有信靠主耶稣基督才能获得永生。

从此,神的福音在怒族人民当中延续至今,信仰根基一天比一天坚固。目前,怒族信徒人数已占其总人口的80%以上。

我们很感恩,神籍着传教士把福音传给我们怒家,我们也恳请世界各个地方的弟兄姊妹为着极少人数的“怒家”祷告。因为我们居住在大峡谷里,生活条件还处在落后状态当中。恳求主祝福我们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属灵生命上得到充足。愿神的福音早日传到地极。以马内利!

(本文作者系:福贡县上帕镇洛得门怒族教堂讲道员
范卫强弟兄电话:18608861182  0886-3412701)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