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沪:基督教四次传入中国都是和平的文化交流
基督教传入中国,与帝国主义侵略联系在一起,这在我国社会上一度是非常普遍的认识及说法。其实历史上“基督教传进中国一共四次,每一次都是和平的文化交流”。何光沪作客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提到基督教时这样说,他简单概要总结了“很多人忽略的一些事实”。
天主教与基督教本是同根分治的宗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在唐朝贞观九年,公园六百三十五年,阿罗本主教带着《圣经》骑着马,到了长安,唐朝的首都。
阿罗本到长安之后,唐太宗去派自己的卫队亲自到长安城外的西门外迎接,迎接到自己的宫殿里翻译《圣经》。在唐太宗的寝宫里,阿罗本主教给太宗讲解基督教的道理,几年之后,太宗发布诏书,说“此教是济物利人、宜行天下”,即它对时间万物有好处,对人有好处,所以适合在天下传播。何光沪谈及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之后的唐太宗的态度,“因此我们说它是和平的。”
基督教第二次传入中国是在元朝。罗马教廷的使节孟德高维诺于1289年来到北京,得到了皇帝的接见,并留在了北京传教。何光沪引述此段时候说,孟德高维诺传教很成功,曾一次给六千人施洗,还把《圣经》某些地方翻译成蒙古文,又教小孩子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又组织唱诗班。有意思的是,“来到人也是骑着马,没有带着洋枪、洋炮。”何光沪说。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一批被后来的中国人所熟知的传教士来中国了。耶稣会的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先后到了广州、肇庆、南昌、南京,与士大夫结交,翻译《几何原本》,传播西学,同时又把中国的四书、五经翻译成拉丁文介绍到西方。如此看来,他们是将西方文化传到中国,又将中国文化传到西方,是和平的文化交流使者。后来这批人到了北京,得到准许留下传教。(北京阜成门外还保留着利玛窦墓地——编者按)
到了十九世纪初期,第四批传教士来到中国,这一批传教运动在中国遇到了较大冲击,外加一些描述和宣传,给中国人造成了“基督教与帝国主义侵略在一起”的印象。第四次来华传教首当其冲的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他到了马六甲、香港、澳门,翻译《圣经》、编写了六千多页的《英华字典》,以及办学校“英华书院”,而这时候距离鸦片战争还有三十几年。
基督教传入中国一共四次,从历史上看,每次都是和平的文化交流,而在1949年之后,基督教在中国受到冲击,并出现很大的萎缩,外国传教士都被赶出去了。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即便不知道司徒雷登这个人,也会听过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在后来的通俗读物、学者及个官员中,基督教便常常与帝国主义侵略联系在一起了。
至于基督教为何一直被“帝国主义侵略”的阴影缠绕,笔者将另行撰文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