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今日石门坎
曾经扬名海外的石门坎,就像一颗璀璨的星子,闪耀于中国基督教历史的上空。100多年后,重走石门坎,那里还留下什么呢?
栅子门石阶路:1905年,为方便从昭通运砖瓦到石门坎修教堂和学校,柏格理牧师安排打通的岩路。学校建成后由负责建筑工程的王玉洁老师以此为背景取名“基督循道公会石门坎小学”,1912年更名为“中华基督循道公会石门坎光华小学”。
麻风院(小房子密集之处):1913年伯格理牧师收留了来自大关的一位麻风病人,1914年又有11位麻风病人来到这里,他于是计划在当年修建麻风病院。伯格理逝世后,教会便在石门坎对门一处宽阔低洼的地方划出一块地修建麻疯病院,由张道慧牧师、王树德牧师完成,专供这些人生活。解放后专门成立了麻风医院,后来形成麻风村,现在叫柳树村。
牧师楼:1911年,追随柏格理的张道慧牧师夫妇新建了牧师楼,文革时期烧毁一半,1999年完全拆除,即现在的小学篮球运动场。
灵修室:1948年,为了信徒的灵修生活,建起了灵修室,但这栋实木结构的建筑在1993年无人维修的情况下轰然倒塌,至今只剩遗址。
女教师宿舍:1907年修建了女教师宿舍,至今保存完好。女教师宿舍位于礼拜堂的右侧,坐东向西,两开间,约50多平方米,为土墙土地板,外开两扇门,左右各两个小窗子。
石门坎教会福音堂遗址:建于1905年,1948年石门坎发生大地震导致垮塌。解放后到1957年在原址上修建了石木结构的单层“工”字形瓦房,一直沿用至今。
1905年,石门坎创办学校,1906年开始了正式招生,这是第一所苗民小学,也是威宁县第一所新式教育的学校。首开男女同校先河,鼓励男女学童平等,后取名光华小学。1957年,学校改为仓库,后来年久失修。1996年,在光华小学遗址上扩建为石门民族学校小学部教学楼,也就是现在一进校门的一栋三层灰色教学楼,它就是光华小学遗址。
长房子:1912年修建。这一年是大建之年,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以前的设施完全满足不了光华学校的办学需要,于是修建起了长房子。其功能是西南教区的办学中心与石门光华小学分校的教育行政机构。1996年至1999年因年久失修,改建为石门民族学校初中部教学楼。为保护信徒和学生,高志华牧师在此惨遭杀害。
小砖房:1948年,石门坎大地震,震垮了周边的民房和校园内的多数土坯房,幼稚园毁了,女生宿舍垮了,小教堂倒了……张道慧牧师的两个双胞胎儿子张绍乔、张继乔又继续在长房子下面修起了小砖房,作为教职工宿舍专用,至今保存着、使用着。
石房子(牧师楼):1937年,即伯格理去世22年后,追随伯格理到石门坎传教的高志华牧师在光华小学左边约200米处的地方又建起了一栋漂亮的牧师楼——石房子。1948年大地震,此建筑没受影响,内部结构极为严谨:壁炉、烟囱、隔热层、隔音层、会客厅、书房、卫生间、安全出口、卧室一应俱全。是至今为止文物区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
游泳池:1912年修建了游泳池,目的是满足学生日常的卫生需要,每年端午节,游泳爱好者会在那里进行竞技比赛。
《溯源碑》:1914年8月10日,石门坎苗族同胞讲述了他们的历史及当时伯格理传教的情况,立《溯源碑》为证。
苗族信教史碑
福音树:伯格理牧师从英国休假后带回的树种,如今已是苍天大树。
足球运动场(玉米旁的大片空地):1919年修建起了足球运动场,被后人称为“贵州足球的摇篮”。
1919年,石门坎周边发生灾荒。1920年初,大量灾民到石门坎避难。此片松树林是当时王树德牧师采取赈灾形式组织灾民栽种的。
邮政代办所:1920年左右建立邮政代办所,外国的邮件直书“中国石门坎”就能收到。
威宁石门民族学校,石门坎文化遗址就在学校里。
伯格理牧师坟墓
1937年,高志华牧师在光华小学左边约200米处的地方建起牧师楼——石房子。当年昭通过来的土匪,在抢劫时以为高牧师能修大房子肯定有钱,而把高牧师残杀在长房子的大石坎脚下。高牧师遭残杀后,苗族人将他安葬在伯格理牧师旁,地点为石门坎后山的小山岗上,面向南方。后来许多苗族基督徒,牧师们的学生在归主后也与他们一同安息在那里。
石门坎辉煌不再
据《窄门前的石门坎》记载,1948年7月7日,石门坎发生了一次地震,包括礼拜堂在内的教会房屋建筑大部分震裂和坍塌,“第二香港”顷刻之间成为了一堆瓦砾。从此以后,石门坎教会便一蹶不振,以石门坎为象征的整个循道公会西南教区也似乎气数将近,传教士们虽拼尽全力“复兴”,但再也见不到世纪初的那种狂热、二十年代那种生气、三十年代那种上进的气象了。乌蒙山区解放后,信徒人数有所增加,1946年为5711人,到1951年上升为8282人。但从1946到1949年,到石门坎教堂礼拜的人数平均不足100人,最大的聚会也不到500人。1950年又出现了短期的繁荣,石门坎教堂每次礼拜的人数平均在600人以上。但从整体上看,信徒的总人数在减少,传教士的传教热情也在降低。解放后,传教士陆续回国,苗族中一些有学识的人逐渐脱离教会,进入政府机构中工作。随着社会主义运动在乌蒙山区的开展,石门坎教会逐渐萧条,这种“滑坡”再也没有停止过。
云贵教会一些牧者还从其他角度分析了石门坎教会辉煌不再的原因。首先,1938年高志华牧师被杀害后,石门坎教会因失去了重要牧者而开始走下坡路,因循道公会采取的是牧者传道的方式,信徒很少传道,当教会失去领头羊的时候,信徒灵命就开始下降,从而容易软弱和分散。
其次,教会在特殊历史时期遭受打击,主要是在文革前和文革时期。1949年以后,石门坎文化圈遭污名化,被扣上西方文化侵略基地和西方间谍活动中心的帽子,基督教传播被定位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传教士被称为西方特务。这让信徒深受打击,很多人都不敢谈信仰,而对于伯格理牧师等人所建的灵修室、牧师楼、宿舍楼,也没有人敢去修缮,只能任其朽坏、倒塌。
当信徒渐渐减少,多数知识分子远离教会后,石门坎又重新被边缘化,变得像伯格理来之前一样贫穷和落后。据悉,1989年曾经有过一次调查,当时的石门坎,儿童失学率达到88%,因为贫困而接受救济的家庭达到98%,文盲达到80%,一个文明高地回到了以前落后、愚昧的状态里。
第三,有牧者从信仰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地教会信徒的信仰根基不太深,这让教会深思。基督教信仰的根基是耶稣基督,信徒需要不断学习神的话语,将根基建造在磐石上,这样雨淋水冲都不会倒塌。教会需要看着神而不是人,伯格理等人很伟大,将福音带到贫穷落后的苗区,并且帮助他们更新了民族文化,但他毕竟是人,信徒们要仰望神,这样信仰才能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