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云南一基层教会传道人谈整理伯格理宣教日记的意义

在中国基督教历史上,伯格理牧师在石门坎的事迹已成为一个见证福音的记号。但云南一位基层教会的传道人认为,仅仅看到历史本身是不够的,将伯格理视为教会骄傲的资本更是不可取的。“我们不要只是看到传教士本身而已!要在他们身上,看到基督的爱和基督的身影。才能从主那里,获得力量和信心,同背十架,同走天路。”

姚传道来自云南曲靖,从2005年开始读神学的时候就在关注伯格理牧师等传教士的事迹,并整理了伯格理在曲靖会泽等地的宣教日记。他认为,作为会泽当地的基督徒,自己有责任去收集、整理、保存并传扬传教士们的所作所为,从而带出他们背后的信仰力量,以提醒大家要明白神的大爱,勿忘传教士的牺牲,追随他们的脚踪和继续他们的使命。

他表示,很多人在传扬伯格理的故事,但只是从道德意义上来讲,很少有人从信仰的角度进行探究。有的苗族教会也如此,他们只是宣扬过去的伯格理精神,但是没有带出今天的现实应用。

之所以需要发掘和传扬伯格理等传教士的故事,保护他们的遗迹故居,是因为那是信仰遗产,是他们无私大爱的见证。 

但仅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姚传道认为,在传扬和见证背后,当今的基督徒需要明白伯格理等传教士为何要做那些事,要看到他们信心的源头在哪里——乃是来自对灵魂的爱。“要知晓他们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设身处地地去走他们走过的路,做他们做过的事。真真切切的体会他们的艰难,才能支取这一份信仰的力量。”姚传道说。 

他还引用了《希伯来书》11章1-2节的经文来互相劝勉,即“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或作“仰望那将真道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

姚传道说,神特别爱会泽这片土地,所以很早就差派他的仆人来传福音并建立了教会。虽然教会和社会都有很多问题,但神的爱在继续,这也不断激励着今天的基督徒们继续前进。 

伯格理(Samuel Pollard)于1864年出生于英国康沃尔郡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工人家庭,从小天资聪颖,数学才华出众。1887年,23岁的他被非洲宣教士李文斯顿的事迹感动,受呼召到中国,为英国循道公会的传教士,他以儒家“格物治理”之义,取名伯格理。起初和好友弗兰克(中文名邰慕廉)一起在昭通传教,但现实让他很痛苦,因中国的儒生大多不愿接受基督教信仰,17年在昭通的时间,受洗的人数却不到17人,而这些成为基督徒的少数人也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那是一段像被埋在土里的时光,常常被很多人忽略。

1904年,上帝赐给他一个机会。在昭通生活的人叫做大花苗人,传说是蚩尤近卫军的后代,但这个民族历经征战、颠沛流离,2000年下来,成为最底层的人,没有土地财产和地位,受彝族人统治。一天,几个大花苗人偶遇党居仁牧师,并在党牧师的帮助下夺回了被彝族人抢走野猪。随后,这些苗族人带着党牧师的介绍信,到昭通找到了伯格理。自此,伯格理牧师才将传教中心转移到偏僻荒凉的石门坎。

在以石门坎为中心方圆几百公里的范围之内,伯格理建立了几十座教堂,创制苗文并翻译《圣经》;建立乌蒙山区第一所苗族小学和西医院,创办西南地区最早的麻风病院,后来学校发展到120多所;在中国首倡双语教学、男女同校,用苗文编了《乌蒙山区平民识字课本》,系统地开展扫盲运动,提升苗人的教育水平;建立游泳池、足球场等活动场所来丰富他们的生活,并在伦理生活上给这个民族带来了改变。他只用了11年的时间,就在贫瘠荒凉的石门坎建立了一个中国西南的文化高地和“海外天国”,当时所有的信只要写石门坎绝对可以送到。 

鲜有人知的是,伯格理和邰慕廉牧师曾在云南曲靖会泽地区建立教堂、办学校和医院,为当地培养了很多人才。《云南基督教史》还记载,会泽是伯格理牧师所属循道公会的第一个传教站。

据会泽东风小学(前身为兴华小学)原女校长钟毓兰所写文章《基督教在会泽办学的历史》介绍,邰慕廉牧师于1886年到会泽,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到会泽后凭其渊博的学识结识了一些教育界人士,并为一些准备留日的公费生补习英语。后经会泽教育界人士的介绍,在丰乐街以永租的形式向彭姓谋得一片民房,占地约三亩(今东风小学东面原城墙处),建造了老式礼拜堂,中有隔板,男女分坐。学校名为成都华西分校男女两级小学校,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不准缠足。1934年建造了恩泽圣堂,学校改为“兴华小学”,统称英国循道公会,当时的教会可以说是最兴旺最繁荣的时期。 

此外,伯格理和同工们还在1893年在昭通的灾荒救济之后到曲靖会泽休假,在那里,他们做了大量服务当地人民,尤其是挽救那些吞食大量鸦片以自杀的人的工作。当时,这种自杀的发生率相当高,几年来,伯格理牧师的出诊率达每周两次,应召去抢救他们。

伯格理等传教士在中国的故事,无论多辉煌,毕竟已成为历史,当基督徒带着崇敬的眼光去聆听那些故事时,是不是也当思想,他们是带着怎样的信仰姿态在传播福音的。毕竟我们信仰的是同一位神,如果他们能够借着福音的力量拯救灵魂并带来社会进步,那为何我们的信仰并未显出那么大的力量呢?这中间究竟少了什么?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