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洪光良牧师:填井与凿井

2016年6月12日主日崇拜,洪光良牧师以《填井与凿井》为题,与卡城福禾堂的弟兄姊妹分享圣经中关于“井”的故事,也联想到中国的“曲氏井”。

读经:《创世记》26:1-10 ;26:17-33

人生与井

近日,从清人沈德潜辑录的《古诗源》中重温一些颇有联想空间的古诗。在卷一第一首注明引自《帝王世纪》的《击壤歌》中。观其小引云: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由是揣测,初民常唱的歌,原来还与“井”有关系呢。

史称先民八家共一井,井田而居,当人口慢慢多起来之后才成为村落, 但村落因种种原因而经常迁徙改动, 井却总是固定在同一个地方而不易迁移, 因此才有“改邑不改井” 的说法。这样,一个人长大后即使搬到别处生活去了,追根起来,还是会记念所出身的乡井的。

井,是人们用来从地表下取水的一种装置,远古时代即有水井。孔颖达疏:“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 由此可知,井就是凿地出泉供民享用的地方。在中国传说中井是伯益发明的,其时代和亚伯拉罕相近。

一口正常的活水井,水量稳定,既不会因为多人汲取就减少,也不会因为少人汲取就盈溢;总会恢复并保持着原来的水平。而且水质淸净甘冽,无私地供应居民享用。所以,“井”的作用,自古就被赋予贤明君主或亷洁君子的形象。《易经》中甚至还用生动的《井卦》来演绎和引导上至国家统治者的修德贤明、下至老百姓生活中的精进自励。其实,一口甘冽的活水井,也应该可以成为基督徒灵命泉源的写照。

在《圣经》里面,“井”的形像也很突出。在不少著名人物如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大卫、耶稣等人的生平中,都或多或少地和“井”有些关联。特别是在所谓的以色列人三圣祖中,我们看到的情况更是如此。虽然这些人都是蒙上帝特大恩典的人,但综观大家的人生轨迹,却又各有不同的特征。这其中,以撒和井的关系就是最密切的了。

当然,人类懂得凿井的历史应该早于圣经的历史,即就亚伯拉罕挖井的时间而论,也只是大约主前两千年的事。在此之前,从考古发现中,已经知道中近东文明中的阿卡德人(Akkadia)、乌加略(Ugarit)、耶利哥(Jericho)等地早都已经有人工水井的记载了。至于中国,井的出现历史可能更早。例如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中,就出现了距今7000年以前的水井结构,那是由两百多根削尖的木桩打进地下,组成一个直径约六公尺的圆形栅栏桩,中间还用不少纵横交错的圆木支撑着。使人想象得出这是木结构的人工水井(详见:2016年5月17日人民日报第23版的《中国最古老的村落在哪里?》,又见网上“能动学院”王鹏的文章:《华夏文明探源工程,中国最早的水井》一文)。由此足证井伴同人类生活的历史是何等久远。

以撒与井

中国人谈到“井”一般就会想起伯益这个人,就和犹太人谈到“井”便很容易想到以撒一样。提起以撒,据我们所知,在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这组圣祖名单中,他的身份无疑属于承前启后的“信心二代”。他的一生虽然没有其父亚伯拉罕那样的雄风,也不及其子雅各的曲折。以致看起来相对平淡。然而,以撒却拥有自己的诸多特点。例如,在三圣祖之中 以撒的寿命是最长的,因为他活到180岁才去世,亚伯拉罕才活了175岁;雅各就更短了,只活了147岁。难怪雅各会在法老面前自叹其寿元比不上列祖,既短且苦。再者,以撒一生的生活又相对稳定,除了在南地周边的庇耳拉海莱、基拉耳、基列亚巴、幔利、别示巴一带移动之外,他好像从未出过远门。第三,以撒名字的意义就是“喜笑”,从生到死,这个名字一直都没有改变。第四,如果说亚伯拉罕的特征是“筑坛”;雅各的特征是“立柱”;那么,以撒的特征,便都公认是“挖井”了。包括他的婚姻在内,也是靠亚伯拉罕的仆人在井旁为他物色得来的。所以,以撒一生被认为与“井”真有不解之缘。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也就是以撒挖井的故事。

旧井重提

众所周知,饥荒在迦南地并不罕见。或因亢旱、或因虫害,往往就会引起饥荒。平时储粮不足的居民,每逢荒年就会习惯性地向周边国家或地区逃荒。有的往埃及(如亚伯拉罕、雅各),有的往摩押(如以利米勒和拿俄米)。在平时,因为巴勒斯坦缺乏巨川大河,为了满足农牧业用水的需要,人们免不了要挖一些储水井,三圣祖就是如此。不过,以撒在这个家族中并非第一个挖井的人,而是他的父亲亚伯拉罕。圣经(《创世记》第二十六章1至33节)就告诉了我们:

当亚伯拉罕(约当主前二十世纪)的时候,在巴勒斯坦南地一带发生过饥荒,亚伯兰便逃荒前往埃及去(创十二章)。如今,此地又遭遇另一次的饥荒,但以撒听从耶和华的吩咐并没有下埃及去,因为上帝记念亚伯拉罕遵守祂的吩咐、命令、律例和法度。现在就要藉这个事件来赐大福给亚伯拉罕的儿子。这些福气,我们可以将之归纳为七点:

第一、上帝应许要和以撒同在,要赐福给他。(上帝同在之福)

第二、上帝要将这片土地赐给他的后裔为业。(得地为业之福)

第三、上帝要使他的后裔多如天上的繁星。(子孙众多之福)

第四、上帝要使地上的万国都因他的后裔得福。(万国仰藉之福)

第五、上帝令他在这里昌大,日增月盛,成为大富户。(生活富足之福)

第六、上帝使他在敌人口中赢得见证。(受人尊重之福)

第七、上帝使他挖出多口活水井。(享受活水之福)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以撒是如何挖井。原来,以撒的父亲生前也曾挖掘不少水井,不过恐怕都是蓄水井而已,因此,在亚伯拉罕死后,那些干涸的井便被非利士人埋塞了。如今以撒又把它们重新挖出来,并且依然用他父亲的叫法去称呼这些井。可是并没有得到多少水。于是又另外挖了一口新井,它竟然是一囗“活水井”。这就立刻引来非利士人的争夺,他们蛮不讲理地声称“这水是我们的。” 莫想到以撒竟然甘心退让,只是给这井起名叫“埃色”(埃色Esek就是争夺的意思)而已。然后就转到另一处再挖一口井,大概这口井的水更多,因此非利士人为它争的更激烈。以撒就给它起名叫“西提拿”(西提拿Sitnah就是为敌的意思),然后又转移到别处去挖凿另一口新井,这一次他们不再为这口井争执了。因此,以撒就给这井起名叫“利河伯”(利河伯Rehoboth就是“宽阔”的意思),并且自信地说:“耶和华现在给我们宽阔之地,我们必在这地昌盛。”

以撒平稳的一生并没有亚伯拉罕及雅各那样坎坷曲折,看来似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富二代。然而,他实在又堪称为挖井专家,因为有上帝的赐福,凡他所挖的井都是活水井。也因为是活水井,才会引来别人的争夺。然而,他的步步退让,上帝反而使他日见昌盛。最后,连他的对头亚比米勒也不得不承认:“你是蒙耶和华赐福的了。” 因而把原先敌对的态度改变成愿意彼此和平缔约的态度。而且,就在这里,以撒的仆人们又给他挖出第四口活水井,为了记念这次和约,以撒便给这口井命名叫做“示巴”(Shebah誓言的意思)。

以撒与我

说实在话,在以色列人三圣祖中,给我们印象最好的应该就是以撒。虽然他的一生显得有点平凡,但也是缺点最少的一个人。至少,在婚姻生活上他不像亚伯拉罕那样绝情,在争夺利益上也不像雅各那样诡诈。所以他的名字用不着改变。永远都是“以撒”。而且他也真的人如其名,其凡事知足和随遇而安的心态使他常常能够喜笑。这是最宝贵的恩典,也是我们基督徒应该追求和学习的。试想,人生如果缺乏快乐和喜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再者,当饥荒来到的时候,他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往附近的基拉耳去消化平时的积蓄(Gerar意思之一便是反刍Ruminating);当他在基拉耳受到压挤的时候,他又低调地搬到基拉耳谷(中国人有“在山为仙,在谷为俗”之说)去避免争吵;当他所挖的井屡次被别人侵占的时候,他也一再忍让不去和人家争竞和为敌。谁知他的不争反而得到上帝更大的赐福。

当然,以撒也有其可议之处,这就是他学父亲亚伯拉罕的作风,同样在亚比米勒面前称妻为妹的丑行,另外也因为在和妻子利百加亲热的时候太不检点,以致被亚比米勒撞个正着。但无论如何,平凡敦厚的以撒一生并无真正的敌人。考虑到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同样都是外来民族,因此,即使在对待非利士人的王亚比米勒的时候,至终还是可以化敌为友和平相处的。他们都藉着“示巴”的誓言而同意缔结和平的永约。可惜,几年前我带团经过别示巴(Beer-Sheba誓约的井)的时候,那口古井早已干涸不堪,不再是以撒时代的活水井了。因此,亚比米勒的子孙和以撒的后裔就再也没有和平可言了。如果以撒有知,将会情何以堪!

题外的井

我们在关注以撒一生与“井”的互动中,有一口井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创世记》第十六章所记载的“庇耳拉海莱”(Beer-Lahai-roi意即“永生上帝看顾我的井”)。这是一囗既见证夏甲受苦又彰显上帝对无助者慈爱眷顾的井。后来以撒经常到此地流连,是否出于对庶母和长兄的怀念我们不敢妄断,但直到结婚前夕他还经常来这里活动却是事实。庇耳拉海莱这口井并非以撒所挖的,却出现在以撒的生命记忆里,说明对以撒个人信心经历不无关系。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们是夏甲,一个在旷野书珥(Shur墙壁之意)路上逃亡的孤苦无助且又身怀六甲的少妇,谁是她的同情和救助者呢?只有上帝。所以庇耳拉海莱对任何无助者都很有意义。对深受孤儿寡妇之苦的我来说尤其如此。回想童年时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到处沿门乞讨所遭受的再想想庇耳拉海莱井旁的夏甲,吾能没有感触吗?

思绪离开庇耳拉海莱之后,忽然又想到另一口令人悲愤不已的井,这就是我今(2016)年5月7日在山东威海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室”中看到的那口(实景模拟)“曲氏井”。这不单是一口见证中国百年积弱和耻辱的井,也是一口充满血海深仇的井,更是一口熔铸着中华儿女坚贞不屈民族气节的井。

事缘甲午战争中, 日军于1894年11月6日攻陷金州城,奸淫烧杀。当时城里有一户曲姓人家,面对凶恶残暴的敌人,却坚决誓死抵抗。当家中的男丁牺牲殆尽之后,剩下的七名寡妇、(曲王氏、曲迟氏、孙曲氏、杨曲氏、曲自当、曲如意、和曲伢子)为了免被凌辱,竟然宁死不屈,她们携抱三名幼儿,毅然投井自杀,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凛然大节。战后,金州海防同知王志修为了追念宁死不屈的曲氏满门烈妇而作《曲氏井题咏》诗一首:令人读后悲愤不已。诗云:

“曲氏井,清且深,

波光湛湛寒潭心。

一家十人死一井,

   千秋身殒名不沉。” 

甲午战争虽然已经过去122年了,但“曲氏井”的英灵们却永垂不朽。我之所以提到 “曲氏井”,是因为当我正在圣经中研读“以撒与井”的此时此刻,霎时间间竟听到从东海、南海;西沙、南沙各处传来阵阵境外战机和战舰的噪音,一时惊觉,莫非又是一场“甲午”么?果如是,我们就决不能让“曲氏井”的故事重演。

最后,回头再读沈德潜的《古诗源》,其卷三汉诗相和曲部分有一篇《箜篌引》,据崔豹的《古今注》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髪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语其妻丽玉,丽玉伤之。乃作箜篌而写其声,名曰《箜篌引》。”诗云:“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俗语有“河水不犯井水”之说,如果真有白首狂夫不听忠告偏偏要渡河、跨海、涉洋来犯,是不是会和“公无渡河”一般结果就不敢逆料了。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