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学书院旧闻
天津新学书院是天津最早由外国教派的信徒组织——教会办的学院,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创办。院址在法租界海大道(今和平区大沽路十七中学校址)。这是一座仿英国牛津大学青灰色古堡式校舍建筑。该院前身为养正书院,是英国伦敦会于同治三年(1864)创建的一所圣经学堂。后来,养正书院迁到北京,与其他教会神学院合并成协和神学院。
天津新学书院“教育要旨为对中国学生施英国式教育,开发中国国民,以促进新时代也。其学科非全然根据中国政府所定之法令,乃参酌该项法令,照应时势办理之也。即所谓道德为体、艺术为用之主旨固属不变,而东西历史、地理、言语、文学、哲学、法制、经济、科学、宗教学等科,亦无一不授。彼之圣经,以修身齐家为本,又以富国强兵为要旨。且重视体育,总期与德育智育并进,奖励运动竞技,特别于课程中,为升学条件之一。”
天津新学学院的创始人及第一任院长为赫立德博士,英国人,为英国勘伯黎基大学文科硕士、剑桥大学理科博士,是自行车飞轮的发明者,1892年受伦敦会派遣来华传教,与直隶总督袁世凯过往甚密,办学是他的传教活动的一部分。在华期间,他曾发表《五年之后——关于新学书院的报告》一文(1907)对研究天津近代新式教育有参考价值,1929年退休回英国。第二任院长戴乐仁,英国维多利亚大学理科硕士,后转入北京燕京大学经济系,发表过不少有关中国社会经济的论文。著有《河北的制陶业副和现代化问题》(1923)、《中国的农场和工厂——产业革命诸方面》(1928)等书。此外,他与清华学校史学教授、美国人麻伦合著《中国农村经济研究》(1924)一书。院长穆瑞,英国牛津大学文科硕士。该院师资力量雄厚,并多为外籍教员。
该院为大学学制,分文学部与理学部二部,设有格致、博学、化学专门、文学专门等学系,学制四年。前二年授各基础科学,后二年为分科。分科科目在文学部为文学、哲学、法学各科,在理学部为工学及化学各科。并附设中学科和预备科,学制均是四年。预备科虽定四年,但优秀者三年亦得毕业,劣者或五年方能毕业。中学科亦规定四年,其升学之迟速,亦与预备科同。该院有南北两楼,设备相当完善。有礼堂、会堂、机械试验室、煤气储蓄室、理化讲室、学生阅报室、藏书室、体操房、篮球场、饭厅、沐浴室、学生寄宿室等,并附设华北博物院,展品中以鲸鱼骨骼最出名,1941年前曾对外开放。
民国十九年(1930),该院改为天津私立新学中学,相继由马尚功、黄荣良、黄宗法、傅尚霖任校长,卞白眉(寿孙)任校董事长。董事有:顾维钧、林语堂、张伯苓、卞俶成、黄仲良、颜惠庆、施肇基、王正廷、王宠惠等。当时有学生9个班,计预科3个班,初中3个班,高中3个班,共有学生500余人。学制九年,预科补习英文三年,初中、高中各三年。1933年2月24日,该校经河北省教育厅转奉教育部第1167号指令准予备案。是年,黄作霖(黄佐临,著名电影戏剧艺术家)任校长。1934年8月,黄道(文卿)继任校长。1942年8月30日,该校被敌伪非法占用,改为市立第三中学及日语专科学校,张元第任校长。1945年11月2日,市立三中改组为市立第二中学,校长为黄道,教务主任范恒曙、训育主任宋复翔、事务主任王雨霖。著名语言学家朱星教授在该校任国文教员。
1947年市立第二中学迁出,同市立第一中学(汇文中学址)合并为天津市立中学(今天津一中)。同年,8月1日,天津私立新学中学正式复校,仍由黄道任校长。卞白眉任校董事长,阮克霖任副董事长。
1953年,该校改为天津市第十七中学,由刘嘉珍任校长,朱宝琛任副校长。1960年,天津市十七中学高中部迁至贵州路原十二中学校址,改为天津市九十中学。在大沽路原校址,组建了一个初中校,仍叫天津市十七中学;1965年改为天津市无线电半工半读中学;“文革”后又改为天津市十七中学;1973年改为完中校至今。1976年8月,强烈地震使古堡式校舍毁坏;1981年建成一座新的教学大楼。该校以英语和体育水平高而著称。
该校除国文、中国史地使用中文教材外,其他课程一律用英文教材,用英语讲授。高中英文全由英国教师讲授,学校一切应用公文都用英文,包括写信、写假条等也用英文。学校经常召开英文讲演会,还排演英文戏。每天上午做半小时礼拜,用英语读圣诗、唱圣歌、读圣经。该校英文课时多,每周12节;课程多,英文分为:英国文学课、作文课、翻译课、会话课、听写课等。该校毕业生一般能达到燕京大学、香港大学一二年级水平,不需补习英语,可以直接留学英美。
该校体育成绩在华北乃至全国都很闻名,是天津最早开展足球、篮球运动的学校。1905年前后,成立了学校足球队、篮球队。1907年,该校与通县协和书院举办校际足球对抗赛,为我国最早的校际足球对抗赛之一。该校足球队员袁庆祥(袁三响,后位)、丁煦春(铁门丁),是天津最早的足球明星,曾作为我国足球队员参加远东运动会。该校多次打破全国记录的有著名跳高运动员吴必宪、著名“三铁”运动员刘福英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该校屡获天津市、河北省大中学生运动会的团体冠军。外籍教师李爱锐是奥运世界男子400米冠军,1925年到该校任教。他的奥运夺冠事迹现已被英国拍成电影《烈火战车》,并获1987年奥斯卡金像奖。学校注重英语教学和重视体育运动,是几十年来办学的两大特色。
该校学生积极参加历次爱国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该校学生组织学生会,负责人是黄书勋、鲁致得等。学生会曾组织学生到街头讲演,做爱国宣传。天津学生联合会曾借“新学”礼堂召开过重要会议。该校礼堂顶上的天文台室曾作为天津最早的革命团体觉悟社的社址。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6月3日,该校学生宣布罢课,张贴标语,印发传单,抗议帝国主义的罪行。接着,以田庆升、伍知威为首成立沪案后援会。6月13日,该院600名学生愤然离校,抗议学校当局压制学生爱国运动。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该校学生易经香、黄景明等组织“国语辩论会”,请罗隆基来校做抗日讲演,并出版《新学校刊》等。
该校毕业生人才济济,遍布海内外。有美籍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者杨宪益,著名电影戏剧艺术家黄佐临,著名教育家罗光道,著名医学家刘瑞恒、朱宪彝、卞万年、黎宗尧、关颂涛、叶明道、王德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