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怎么看“抵制洋节”?

今年圣诞,很多基督徒都渡过了美好的节日。然而在弟兄姐妹庆祝救主降生的节日里,网络上、微信里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让不少牧者信徒感到不快。不少人都在传播“抵制圣诞节”“炎黄子孙不过洋节”等小段子,甚至还出现什么“1898年,八国联军在东北丹东大屠杀”这种毫无历史依据的脑残信息。这些东西虽然缺乏理性与常识,但也反映了不少国人的一种想法,圣诞节是“洋节”,中国人不应该过。那么圣诞节是“洋节”吗?我们该如何看?

圣诞节是不是洋节,涉及到基督宗教是不是洋教?近代以来随着西风东渐,很多来自欧美国家的东西进入中国,国人因其来源在西洋,所以将这些东西冠以“洋”的称谓,比如火柴称“洋火”、肥皂称“洋皂”等等。这些有“洋”字词汇并不带有贬义性,只是某些反对西方的个人或群体将其视为“非中华之物”,而极力反对。

基督宗教是由欧美宣教士传入的,因而也有了“洋教”称呼。然而基督宗教并非洋教,也不是欧美人所信奉的。在宗教学上有民族宗教的说法,指的是某些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宗教,其信仰跟民族认同息息相关,所信奉的神灵也往往只被视为本民族的守护神,其信众也局限于单一民族。比如犹太人的犹太教与日本人的神道教就是明显的民族宗教。另一种宗教是世界宗教,其教义是普世性的,没有民族国家的界限,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都可以信奉,比如:佛教、伊斯兰教等。而基督宗教从其发展伊始,就打破了民族界限(参:林前1:24),使徒们向普天下的各族人传福音,因而基督宗教不是民族宗教,而是世界宗教,耶稣基督不是欧美人信奉的神,而是世界各国各族都可敬拜的主,因此所谓基督教是“洋教”,中国人不能信耶稣,不能过圣诞节,是不符合宗教学理论的。

而在《圣经》中,耶稣基督也不断告诫门徒往世界各地传播福音,“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太28:19)“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耶稣基督因着对全人类的爱,通过十字救赎让普世人类有了得救的福音,因而祂愿意万民归主,得到救恩。祂不会只拯救欧美人,同样也会救赎中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非洲人等等。因而从基督信仰教义看,认为基督宗教属于欧美人,不属于中国人的说法,是对基督信仰的无知。

而从基督宗教发展历史看,其发源地是在现在中东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也不是欧美国家。其文化底色是东方的,而非西方的。而且早期教会发展也是东西方并进,在伊斯兰教兴起前,亚洲的基督徒人数是多于欧洲的(详见:彼得·弗兰科的《丝绸之路》2-4章),波斯、中亚甚至蒙古高原很多民族(唐代景教就是东方教会,而蒙古的汪古部、克烈部也以基督徒为主)都是信奉基督,后来伊斯兰教的发展,才逐渐减少,因而不能把基督宗教简单看成是西方宗教,其东方色彩也是很浓的。只是明末以来,传入中国的基督宗教是以西方文化载体出现的,才给人以西方宗教的印象,而忘了基督宗教其实发源于东方。从现代教会发展看,亚非拉各国在战后发展迅速,基督徒在世界的分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亚非拉信徒比例超过了传统欧美各国,罗马天主教现任教宗方济各就是来自拉美国家阿根廷的,足见现代基督宗教也并非欧美发达国家所独有。从教会历史和现状看,认为基督宗教只是西方人的宗教,是毫无根据的。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基督宗教在中国被称为“洋教”,但并非很多教会人士说的是场“灾难”,因为“洋”字在不少中国人眼里代表了先进和时髦。现代不少知识分子也出于对西方文化的渴慕,而去了解基督宗教,并最后成了信徒。因而要辩证地看“洋教”的称谓,它在某些人眼里代表了“耻辱”,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则是“先进”。因而广大基督徒也不要对此称呼太过敏感。

但从教会发展看,要吸引更多国人好感,就最好能脱去“洋教”之名,因此基督宗教中国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民国著名牧者刘廷芳博士针对当时中国教会受西方传统影响太大,而缺乏思想、仪式上的独特性指出:“别国的成分都有了,独中国的成分却没有。中华信徒接受了这些舶来礼物,必须自己去从混杂的结合品中,把基本要素提出来,与自己的民族与国家的历史与经验,凭着神的指导,重新配合,成为中华本色的基督教义才能算自己的教义。教会的典章、仪节、礼式、组织,都是一样。”(参:陈丰盛著《诗化人生》P112-113)。基督新教来到中国已经有200多年,如果算上唐代景教,福音入华则有1300多年。但是很多国人还是对福音非常排斥,认为基督教是洋人的宗教,跟中国没有太大关系。究其原因乃是教会很多人对中国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仅看到文化中与福音对立的东西,就不分良莠地攻击传统文化。

基督信仰是普世性的,在基本要道上是一致的,但教会的组织、思想在不同民族、地区都会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有所不同,只有真理与当地文化相适应,才能有助于福音的传播。中国教会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在组织上完成了自主,但在神学思想上,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协调上还需深入探讨。目前神学与国学的对话仍在继续,我们要建立符合中国特点的神学体系,推进福音在中国的传播,就应学习熟读圣经、国学,在信仰上保守,学术上开放的原则下,理性、公正、全面、深入地思考神学与国学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神学思想。

(本文作者系厦门鼓浪屿三一堂信徒,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