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恐归族”到得享安息
中国农历春节的返乡热潮,被外界称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移动,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所做的调查显示(2012),有高达7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是“恐归族”,其组成以“80后”、“90后”居多。
“恐归族”离乡背景在城市工作,除承受都市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物价等压力外,更须面对来自家庭的负担或期望,因此无形中加重对回家过年的恐惧感。网上调查主要的恐归压力有:
1. 春运压力:返乡人潮数量庞大,导致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一票难求。
2. 经济压力:返乡过节需应付采买年货、送礼、拜年、发红包等各种人际活动,开销负担沉重。
3. 婚恋关注:工作繁忙及生活压力大等原因,造就不少“迟婚”男女,这些人也无可避免的成为父母及长辈关注的焦点。
4. 同辈比较:春节假期是朋友聚会的高峰期,但互相比较风气导致聚会变调,也催生了害怕聚会的“恐聚族”。
现代人如同是活在“压力锅”中,岂止是节期中的劳碌与压力过大,节期只是暴发期,一年始终,积累了太多来自工作、家庭各方面的压力,生命的平稳安息对人而言真的是可望不可及。
一、真的有安息吗?
以赛亚书30章中,先知的口发出上帝的呼唤:“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宣告的对象是一群径直在自己所选的路上飞奔的人,先知形容他们如同骑着快马,想要甩掉敌人,敌人却愈发令人闻声丧胆而来,“一人叱喝,令千人逃跑”。
我想这正是现代人的写照:你在跑,我在赶,追逐着成功、幸福,想甩掉烦恼与不安。可是我在前、你在追;到手了,怕被抢走;有了房子、车子,却没有想象的安宁。
宗教在科技昌盛的今天并没有如一些人预言的那样消亡,相反人在纸醉金迷后,内心仍然空虚不安,渴望寻求宗教的救赎,以致热心信仰的大有人在。
教会正是带着耶稣的应许宣告“想得安息者可到主前来”,不过,当我面对今天的经文时,我想多问一句:我们都有安息吗?
牧者面对着群羊的期待、家人的需要、牧养的工作、行政的事务,有安息吗?
会友在生活中忙碌经营,若热心爱主,教会还会有许多圣工可做,他们的内心安息吗?
当我提出这一连串的问号时,我想自己是不是太悲观了,压力真有我说的那么大吗?很多人不是已经习惯了自己的生活,一辈子也都是这样活下来了?然而这种想法正是希伯来书作者的担忧。
二、赶不上的忧虑
希伯来书第4章开篇,作者便劝我们要心存畏惧,虽然上帝有赐下基督徒蒙安息的应许,但并非所有人都有安息。不少人身在教会里,心却在“喘息”。这是为什么呢?是神的应许失效了?还是上帝偏待人,“拣选了这个,抛弃了那个呢?”
答案是否定的,从经文可见,作者恰恰是要提醒似乎赶不上的人,他认为安息的应许是赐给所有“蒙留下”的人,之所以得不着,是我们没有正确回应上帝的邀请。不要去适应软弱中的生活,要带着对应许的盼望,追求安息的境界。
约翰卫斯理兄弟于1780年搜集的歌集中有一首《丰盛怜悯歌》,第二节唱到跌倒者的状况:“长久背弃他恩典,多时触怒他慈颜。数次跌倒伤他心,不听他口亲呼唤。”卫斯理深知圣经真理,在跌倒软弱者并非上帝的抛弃,反复出现的“他”说明是人没有好好把握机会。因此最后一节歌词,便唱出“诚心悔改到主前……痛定思痛深负疚“的悔改蒙恩之路。
现在让我们看看作者笔下不能进入安息者有何特征,引以为戒:
1. 作者说他们是一群“赶不上”的人,与之相反的是一群畏惧的人。也就是说这一群人没有郑重对待上帝的应许,只是漫不经心过自己的生活,如同一个清早要赶飞机的人,前一夜没有留心准备,仍然醉酒欢歌,深夜不归,到早上才匆忙起床收拾,如何赶得上呢?
2. 他们虽然听了福音,却心存“不信”,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今天的基督徒尤其面对着“信心”的挑战,“自由列车”越开越快,社会上“人本”成为主流,教会里历史评鉴学、考古学等对解经的冲击,面对着不断对经文进行理性分析的神学研究,牧者和信徒是否仍能保有一颗信心去经历生命之道的能力呢?
3. 在第3节作者引用诗篇95篇,指出他们惹动上帝的怒气,使上帝“在怒中起誓”。当基督徒忙着指责时代的罪恶时,要小心缺少了自省的能力。把爱挂在教堂内,未必就有爱。旷野的以色列人每日看着云柱、火柱,日出而行、日落而息,他们可能都以为自己都在跟着上帝,谁知所行所言却令上帝震怒。
在此我们看到,进入安息是可能的,不能进入安息也是可能的。上帝已经发出得安息的邀请,我们要好好把握。作者在经文中阐明了有关安息的真理,鼓励我们竭力进入所应许的安息。
三、竭力进入安息
经文中作者提到三个安息。首先是曾在埃及为奴,又走在旷野路上的以色列人,“安息”对他们而言是进入迦南地的盼望,除去漂流无定的恐惧;又提到创造时,“做工”的上帝,在第七日停了一切工的“安息”,看着创造的美好,心满意足;最后在第7节,作者又回到进迦南的事件,指出约书亚带领下以色列虽然进了应许之地,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安息”。
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进了迦南却没有安息?作者希望读者明白,他们虽然接续自己的祖宗住在这块地上,真正的安息不是拥有土地,而是心里是否有上帝,以致因信可以交托,从能放下手上的工作得到歇息,到心灵获得平稳宁静的真实状态,且盼望将来永恒的安息。
重提前面的问题:我们都有安息吗?可会觉得重担在肩、生命疲惫,认为安息可望不可及,今日,希伯来书的作者要扫去这些阴霾,为我们指出得安息的正路:
1. 及时悔改:作者说“就当畏惧”,且以赶不上的人和失败的以色列为鉴戒,正是要提醒当时的读者和后世的门徒,当我们深觉需要安息时,就是我们正需悔改时,要恐怕失去这个恩典。或许有人过去忽略了、待慢了,但今日就要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放下我们为工作、衣食、健康等等的终日挂忧,拨出足够的时间调养身心……尤其要检讨我们的信心。
2. 正确认信:作者说:“ 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上帝歇了他的工一样。”(10节)“正如”二字表明人与上帝的一个关系,一个积极的,跟从、效法上帝的关系。这正是对作者在经文中不断提及的“信心”的最好注解。在别人都在忙忙碌碌追求物欲时,你可有信心学像上帝的“停工”,活出不同的生命状态呢?
约书亚虽然带领以色列人进入了安息之地,但士师记中我们却不断看到“得救-悖逆-管教-懊悔”的可怕循环,他们一直活在自己的方式中,没有以信心进入一个新的生活方式、与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无法预见一个对上帝有信心的人,仍然能活在旧的模式与思维中,还能享受上帝儿女的祝福。因此,作者继续指出信息需要与上帝的道调和,才能使人得享安息。
3. 与道调和:为什么需要“道”?因为上帝的道是具有能力的。(12节)今日当有人宣称圣经是一部古旧的文学作品时,我们却要继续高举它是活泼、是有功效的。两千多年来,不同时代无数的圣徒,皆从上帝的圣言获得生命的亮光、灵魂的拯救,在今天这个时代,上帝的话同样有能力帮助我们辨明人心与世事,胜于两刃的利剑,不可阻挡。使我们拥有属天的生命与眼光,得享生命的安息。而要达成这个地步,就需要向神开放我们的心,(13节)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认知是没有果效的,必须与上帝活泼之道有深度的会遇,才能进入真正的信仰生命。所以要信心与道调和,信赖、顺从上帝的道,如此道才能影响我们的生命。
结语
两百多年前的约翰卫斯理,起初深受灵魂不安的煎熬,虽然获得了神学的学位、按立了牧师,又组织“桎梏巷会”,追求严谨的圣洁生活,但是心中仍备受挣扎。直到1738年5月24日,他不情愿的参加雅德门街的一个聚会,上帝奇妙地通过一个平信徒读的《罗马书注释》序文,促使卫斯理获得生命的平安与确据。
回想这位伟人的生命历程,再思考希伯来书作者的教导,不知我们是否听到上帝敲打心门的声音。唯有存谦卑的心,毫无保留地信从上帝的教导,才是得着灵魂安息的正途。
(本文作者系福建省宁德市教会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