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阿们”还是“阿门”?
近期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微信交流群,在给弟兄姐妹提供丰富属灵资源和快捷交流的同时,也顺便滋生了个幸福的“烦恼”。这个幸福的“烦恼”,就是有些肢体看到属灵的文章,感到非常受用时,到底该以“阿们”还是“阿门”,作为回应呢?这个看似很小或不需要解释的问题,还着实让不少的肢体们陷入困惑之中,感到许些压力。
在微信群里面,还没有开始讨论到底是用“阿门”,还是“阿们”回应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两个词语会交替出现,参差不齐,主要看回应者的书写习惯。但,一旦有人为此发声,开始检讨到底是使用“阿门”或是“阿们”,再或是两者都可使用时?那结果就出来了,往往交替出现的现象很快就会被“和谐”了,大家会自觉的使用清一色的字眼。
至于检讨到底用“阿门”或“阿们”,再或者是两者皆可使用的那些人,是谁、理由为何?不用猜,一般都是由主张使用“阿们”者提出来的,目的是让大家去伪求真,选择正确的回应词。他们通常认为,“阿们”或“阿门”一词虽为音译,意义也相同,但严格来说“门”若无“人”,谁“阿们”? 因此,“阿门”是需要“人”参与的,所以应该矫正为“阿们”才确切。持这种看法的少部分人,甚至会主张“阿们”才是唯一正确的用法,其他的都是错的,不能使用。
提倡使用“阿们”而非“阿门”,看似有些道理。因为他们认为希伯来语“amen”,虽可分别音译为同音的“阿们”或“阿门”,其表达的意思也同为“实实在在的或诚心所愿的”;但是,其在中文里面的意思,却是明显不同。因为“门”和“们”所表达的意思,完全是天壤之别,南辕北辙、牛头不对马嘴。所以,他们以此认为,应该使用带有单人旁“阿们”而非“阿门”,因为“门”无“人”就不存在回应了。
可是,这种讲法给人一种偷换概念的感觉,显得过于牵强附会,没能以追根溯源的眼光看待这个离了原文就毫无意义的词。众所周知,“阿们”或“阿门”,这个词属于希伯来语“amen”的直接音译。所以,“阿们”或“阿门”中的任何一个词,只有与“amen”联系在一起时,才会产生意义;否则,不管使用哪一个词,也没法向人表达任何的意思,它只是两个中文字的错乱搭配,没任何意义。
再说了,若硬要把“阿门”改为“阿们”,才会有意义。那同为希伯来语或希腊语音译的耶稣、以马内利、哈利路亚、弥赛亚、基督,改为什么才好呢?这些词语单独的放在中文语境下,如同“阿们”和“阿门”一样,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几个中文词被错乱的结合了一起。在单个字上下工夫,只会自讨苦吃,不管怎么改都是没有意义的;除非把“以马内利”,整个的改为“神与人同在”才会有意义。
而且,“amen”这个词,并非是我们基督教新教的专用语,最早的犹太教,以及后来的东正教和天主教也在使用,频率不会比基督徒低。他们在音译“amen”的时候,明显与我们基督教新教使用的字眼有所区别。天主教最初把“amen”,音译为“亚孟”,后来才改为“阿门”;东正教则音译为“阿民”。孰是孰非?显然,不能以字眼的不同,来作为对或错的凭据。
“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精意”或作“圣灵”)。(林后3:6)基督徒完全没有必要,把精力或注目的焦点放在到底是用“阿门”或“阿们”,字眼的争辩上去;或以为有所选择,才显得有知识、属灵或蒙神喜悦?更没有必要,以筛选或排斥的眼光,非要强制别人使用自己中意的、认为对的那个字眼,才是属灵,蒙神喜悦的人;反则,就把别人归类为没有知识、不属灵的群体。这种观念是极其危险的,要杜绝。
“阿门”或“阿们”无非是个音译过来的字符,只有与希伯来语的“amen”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意义。只有把“阿们”或“阿门”放在心里面,诚心诚意的认同、接受、遵行神的一切应许计划和安排,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回应,其他的并不重要。当然,若有人觉得使用“阿们”更便于与神交通,心情更为舒畅;并且也不排斥别人使用“阿门”这个词,那也无妨。
(本文作者系安徽一教会传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