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如何正确看待两传教士的遇难?

最近在基督徒圈子里,大家关心的仍然是在巴遇难的两名年轻基督徒的更多消息,虽然他们的基本信仰情况和差派他们的教会机构背景还不清楚,但大家已经给予了他们极高评价,不少文章认为他们的遇难是教会复兴的种子,没有这样的种子种下去就结不出福音的果实。有的牧师也称他们是年轻基督徒学习的榜样,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不惧危险走出去宣教。

如何正确看待两名传教士的遇难?我最近听到看到的一些言论让我感到吃惊。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我接触到了一个牧师,他是毕业于某地一个“大使命”神学院的,也是“回宣”机构的一名成员。他在聚会上就这两名年轻基督徒遇难一事的评论让我感到非常诧异,他没有一点为这两名基督徒的遇难而难过,而是为此特别感谢神。

他在讲话中说:“以前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福音没有传到穆斯林国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种子落在那里,什么是教会的种子?我认为’血’就是教会的种子。我很感谢神,他们两个死了,死了就好了,他们两个人的血就成了巴基斯坦的种子,就成了穆斯林国家的种子。如果他们没有死,我还有些许担心,担心神在那个国家没有开路,现在神作成了这个工作,将种子给我们种下了,我们就需要在这种子上发芽了。”

他讲完这段话,现场很多人纷纷鼓掌,认为他讲得太对了。可是在我看来,这段话是极具蛊惑性的。这些话表面听起来很属灵,但其实不然,福音没有传到穆斯林国家这种说法是完全错的,现在光巴基斯坦就有300-400万基督徒,基督教也是巴基斯坦除伊斯兰教之外的第二大宗教。另外按照这个牧师的说法,福音没有传出去是因为没有流血,若不流血福音就传不出去,这种观点也已经偏了,福音的传播和殉道者的血没有任何充分必要的关系。

这两天微信上有一篇关于纪念两名遇难年轻人的文章被很多人关注,作者称他们教会的牧师在讲道时说,遇难基督徒是中国90后基督徒的榜样,希望大家效仿,因为他们听见耶稣的话就去行了。这位牧师还引用现任天主教教宗方济各的话说:“一个没有殉道士的教会,就是没有耶稣在他们中间同在的教会。”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句话的明显问题,一个教会要想有耶稣同在的话就必须出来殉道士?耶稣是否与我们同在跟教会有没有殉道士没有任何关系,而且笔者也未查到任何资料显示教宗说过这句话。这些有意鼓励殉道的言论不得不引起广大基督徒的警惕。

另外让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位牧师竟一点不为两名基督徒的遇难而感到难过,竟然称他们死得好,不然福音就传不出去了,因为没有殉道者的血作为教会的种子。显然,这两名年轻人在这个牧师眼里似乎就是两个可有可无的人,如果他们是这位牧师的儿女呢?他还能这么毫不在乎地说吗?

我很想问这位牧师,你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东地区甚至ISIS常常出没的地区传教吗?你不在乎他们有多年轻,有没有宣教经验,是否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否对当地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环境有足够了解,是否经过专业训练,还有被什么机构差派,然后就同意让他们到面临生命危险的地方去吗?如果是你的孩子,你不三思一下吗?

肉体的生死对于基督徒而言真的就是这么不值得珍惜?究竟谁该在此时颂赞,谁该在此刻悲伤,我们需要清楚自己的身份。我们真的可以满脸欣慰地跟他的家人说:“感谢神,你的儿子殉道了!你好有福气哦!”这样的话,我是说不出来。人总是这样,借用别人的事迹标榜自己的属灵,其实跟自己什么关系都没有,但是也能说得头上金光闪闪,似乎头周围正焕发着圣保罗一样的光辉。

最近也看到一些文章关于“福音传回耶路撒冷运动”的分析,其没有圣经根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有人宣称“福音传回耶路撒冷,然后末期就到了”一类的话,那这种对于末世论的神学理解就有异端邪说嫌疑了,而且这个传“回”也不能让人理解其意为何。圣经教导我们的是往普天上去传福音,把福音传到地极,“地极”和“普天下”不是单指穆斯林国家和耶路撒冷,最大的宣教禾场亚洲和非洲不关注,为何如此热衷于中东的宣教?

有人说这是某些牧师领受的异像,但要看这种异像是否符合圣经,圣经才是标准,今天有各种异像,但也是种种乱像,很多人追随异端邪教,因为他们自称从神那里领受了特别异像或特殊启示。我们当然要向穆斯林传福音,但不是以“圣灵”“异象”等属灵原因为前提使人不得不参与其中,并将别人的生命作为潜在福音传播的种子,传福音不意味着就要殉道。

的确,教会在千百年来一直不断发生殉道的事情,这些殉道者是伟大的。但殉道是传福音诸多难处中的一种,而非是必然的一种,就像使徒约翰在传福音的历程中并没有殉道,我们断不能说约翰这个人称不上伟大。而今天有些人将传福音与殉道挂上必然的关系,称“他们死了,我就安心了”,这是对于“传福音和殉道”一种怎样的理解?似乎我们只要决定要去某地传福音,就需要先弄出两个命案一样,没有这样的命案发生,教会就永远无法在这个地方建立?我们是不是犯了一个错误,将个别理解成普遍,将非真理的偶然理解成真理的必然?

有的人就举例说1900年中国爆发的义和团运动,称那时就有很多宣教士流出了鲜血,但你是否知道,当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时候,各国差会都纷纷紧急撤回宣教士,等着义和团运动过去之后再来宣教,而不是看见义和团在屠杀还往内地送宣教士。我们再看遇难的两名中国基督徒,他们被差派到的地区奎达是巴基斯坦最不安全的城市之一,我们是不是应该有点反思。有些人马上会反问,难道有危险我们就不去宣教了吗?这个问题可以用另外一个问题来回答,那就是:为什么今天没有人去朝鲜宣教呢?

韩国有媒体通过调查把差派这两名中国基督徒的差会指向了韩国一传教机构,但还不能完全确定,称该机构主要针对穆斯林国家宣教,其在中东地区以过激的方式传教曾在韩国教会引起过争议,不过他们后来回应称至今未出事所以韩国教会没能再说什么,更多信息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等待。

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这句话是二世纪的一位伟大教父德尔图良说的,今天成了很多中国基督徒的一个属灵标尺。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德尔图良说这句话只是在客观描述一件事实,而不是在鼓励人们去殉道。像那种认为“不死人不流血福音就不能扎根”的近乎极端的观点,就是有意在鼓励别人为殉道而殉道了,这跟德尔图良那句话的真正意思相去甚远。

当时德尔图良看到哪里有逼迫,哪里教会就兴旺的时候,他因此有感而发。这是一种事实描述,绝非在鼓励人们去殉道。当时的教会聚会都是非常隐秘的,甚至在坟茔里面聚会,就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殉道。

今天很多“回宣”组织拿这句话来使一些初信者进入危险之地宣教,但历史不只告诉我们“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还告诉我们“殉道者的血还是教会的借鉴”,为了让我们寻找到一种更好地方式来进行福音的宣传。

传教士的生命也是非常宝贵的,需要给他们以加倍的保护,而不是我们用殉道者的心将他们送到危险之地,然后用巧妙地言语告诉他们能够为主殉道是一件美事。这种“主动的殉道”和“被动的殉道”根本就是两回事,一种是为殉道而殉道,一种是在生存无望的情况下被杀殉道。

公元二世纪也有一个名叫“坡旅甲”的圣徒,当他在逼迫临近时逃到一个乡村,后来由于被抓的弟兄忍受不了折磨而将他藏身之地供了出来,最后被抓,罗马人问他是否还要信耶稣,如果他当即表示不信,就把他放了,但坡旅甲坚定自己的信仰,毅然为主殉道。这个故事我们注意两点:第一,坡旅甲和教会的信徒看到逼迫的时候,他们躲避起来了,不是看见有逼迫还顶风而上;第二,在被抓之后,坡旅甲的信仰受到挑战,当他在信仰和死亡之间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信仰,选择了殉道,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选择殉道。而今天有的教会牧师对于殉道的理解是不是太过偏激甚至极端,我们是否该反思我们对于生命的观念是不是太薄弱了?

有人说耶稣当年是主动殉道的,这个是有讨论空间的。耶稣是神人二性的,从他的人性来讲,我们看不到他有主动殉道的一面,他曾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叫这杯离开我。”但是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他又说到:“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这就是说在殉道这件事上,耶稣是完全遵循天父旨意的。

传福音会是有很危险的事情发生,但不一定殉道就是最好的选择。对于殉道者,我们除了纪念他们的牺牲,肯定他们的奉献精神,也要从他们身上吸取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传福音殉道的教训,从而避免以后到这个地方传福音的人遇难。殉道不是像某些极端的人说的那样,是福音生根的唯一办法,像“听见他们殉道,我就放心了;如果他们没有死,我还有些许担心”这样言论完全是一种原教旨主义的思想,我们更要警惕。

(作者系基层教会一名传道人。)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