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宣遇难说起:正确认识殉道
这一个月来,绝大多数的弟兄姐妹都在关注两位中国年轻基督徒在巴基斯坦遇害的事。他们的事迹感染了很多人,因而被称为“殉道者”,不少牧者、作家也写文章纪念,并劝勉广大信徒效法。在铺天盖地的文章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都要求弟兄姐妹效法他们的“殉道”,认为只有如此才有助于教会的发展。甚至有名牧不知从哪找到了教宗方济各关于殉道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必须承认,很多人在这件事的宣传上,把殉道的意义狭义化了,而从教会传统看,为主舍命并不是唯一殉道的方式。根据七世纪爱尔兰凯尔特修道院文献记载:“有三种殉道被视为人的十字架:白色殉道、绿色殉道和红色殉道。白色殉道指的是因爱上帝的缘故舍弃一切……绿色殉道指的是通过禁食和劳作使自己脱离恶欲,或在补赎和忏悔中经受劳苦。红色殉道指的是为基督的缘故背负十字架或受死。”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殉道可分为三种:白色殉道、绿色殉道以及红色殉道。
从教会历史发展看,三种殉道模式在不同时期都促进了教会的发展。在初代教会时,教会面临罗马政府的逼迫。罗马皇帝将自己视为神的化身,要百姓向他献祭。但基督徒出于信仰的缘故,拒绝参与这种拜偶像的仪式,加上基督徒也不拜罗马诸神,因此遭到了罗马政府以及一些罗马人的仇视,被称为“无神论者”。红色殉道是初代教会的主旋律,从尼禄到戴克里先时期,基督徒共遭遇十次大逼迫,很多热心爱主的弟兄姐妹为了坚守信仰,而为主殉道,以鲜血见证了真理,促进了教会的生存与发展。优西比乌的《教会史》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悲壮的历史。红色殉道不仅在初代教会时常上演,在历代宣教中也是层出不穷。中国宣教史上娄理华、车金光、王志明等以及拳乱中遇害的很多基督徒都是中华的红色殉道者。可以说是基督徒最为常见的殉道模式。
君士坦丁发布《米兰敕令》宣布了教会的合法化,而狄奥多西一世更是把基督信仰定为罗马国教。基督徒从此可以自由宣教、敬拜,不再受到逼迫,红色殉道一时间消失了,但是殉道精神以另一种形式保存下来。教会取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但相应地一些人为了飞黄腾达而加入教会,他们把世俗的观念带进来,严重侵蚀了教会的纯洁。一些爱主的基督徒为了对抗世俗化的教会,决定分别为圣,他们到沙漠、山洞中隐修,甚至在柱子上生活数十载。他们经常禁食,终日灵修、默想,维持极低的生活水准,希望以苦修来克制肉体的欲望。他们的行为被视为“不流血的殉道”,或者叫做绿色殉道。以苦修的殉道模式深刻地影响了教会的修道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绿色殉道目前在天主教、东正教、一些东方小教派以及少数新教徒中仍有存在,为教会重要的殉道模式。
在当今世界中,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信仰自由的政策,只有极少数国家还在逼迫基督徒,因此红色殉道在今天已经较为稀少了。而大多数的弟兄姐妹也不会成为修道士,很多修院也未必实行极端的苦修,绿色殉道对大家来说也是很遥远的。但殉道精神仍然是基督徒的必修课,但这不单单是为主舍命,也不是刻意苦修,而是甘心乐意地为信仰的缘故舍弃一切,无论遭遇顺境或逆境始终持守信仰,正如耶稣说的:“这样,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14:33)。而这被称为白色殉道,是基督徒最常见的殉道模式。王志勇牧师指出:“我们所提倡主要就是这种白色殉道的精神,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跟随耶稣,攻克己身,以那种义无反顾、当仁不让的精神完成上帝赐给我们的使命和职分。”“既然我们定志为上帝的缘故舍弃一切,当然也包括舍弃我们肉体的生命,包括在繁忙的生活中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专门灵修亲近上帝。只有在这种长期的深刻的灵修操练中,我们才能不断胜过自身残余的败坏、世界的诱惑和撒但的攻击。”
当前中国教会遭受世俗化的巨大冲击,成功神学在教会里大行其道。很多人以追求属世的成功为目的,弱化甚至否定为主受苦、安贫乐道、奉献牺牲等等基督徒的高贵品质,给教会生活以及信徒生命带来极大危害。有些弟兄姐妹经历过非常年代,也为主吃了很多苦。但是却挡不住撒旦和世界“糖衣炮弹”的攻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逐渐背离了信仰,被金钱、地位、名誉、美色所虏获,做了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事。因此,在当今中国教会中,需要特别强调白色殉道的重要意义,让基督徒明白天国是我们的终极追求,必须愿意为此舍弃一切,在浮华的世界中成为殉道者,成为社会上的光与盐。
红色殉道固然崇高,但并非基督徒唯一的殉道模式。我们不能单单高举红色殉道,而忽略白色殉道的重要意义。中国教会最需要,最现实的目标并非人人都去为主舍命(除非主明确让你红色殉道,而不是被某些名牧或极端团体的蛊惑)。而是广大弟兄姐妹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始终坚持主的真理,只有圣徒才能生命影响生命,才可见证基督的荣美,促进福音在中华的传播。
当然对于基督徒来说,殉道是伟大的,但并不是最大的诫命,最大的诫命乃是爱。愿我们能够以殉道的精神去爱主爱人,成为基督喜悦的儿女。
(本文作者系福建一名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