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基督教中国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南京市基督教协会会长李兰成牧师访谈
“关于基督教中国化的讨论正在走向深入,而且也正被中国社会、政府及教会各界所关注和认可。然而,关于基督教中国化的思考和建议一开始没有被真正接受,没有成为政府及基督教界的‘共识’而被积极推动。人们有着各种疑问,提出了许多需要讨论和商榷的问题,对直接用基督教“中国化”的表述而不是以往人们常用的“在地化”或“本土化”、“本色化”、“处境化”等,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心或质疑。”——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曾论到“基督教中国化”时如此说。
作为热门话题,中国学界和教界每年都会举办“基督教中国化”主题研讨会,然而在一些基层教会和信徒之中这个话题却反响平平,被认为挂上了一层浓重的政治色彩,担心失去信仰的纯洁性,因而感到担忧甚至排斥,这其中可能涉及到历史、文化、神学等各方面诸多因素之影响。
为此,福音时报采访了南京市基督教协会会长李兰成牧师,就基督教中国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如何看待基督教中国化的政治色彩、一些基督徒抵触基督教中国化的原因以及在平时牧会中如何解答信徒对此问题的一些疑惑进行了交流。
福音时报:您好,李牧师。您也应该有所了解,在一些信徒心中,基督教中国化被认为是一种政治主张,那作为基督徒,从信仰的层面,您如何看待基督教中国化,以及它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李牧师:基督教中国化,这是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福音传到中国必然要结出的果实。圣经上讲“太初有道”,并且以“道成肉身”的方式住在人的中间,让人认识上帝。基督的福音传到中国也是如此。福音要想扎根在中国,传道人就需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民族心理,藉着中国的文化、以中国人理解与接受的方式让中国人了解,所以“道成肉身”本身就要求基督的福音传到中国就要扎根在中国的文化中。
福音传来中国,就有中国化的开始,因为第一步就是把圣经翻译成中文,传讲也用中文。现在提基督教中国化,当然有现在的时代特点。学者与专家说今天讲的基督教中国化,有三个内涵:政治认同,文化融合,社会适应。有些基督徒说,基督教中国化是政治范畴,基督教不要讲政治内容,只讲信仰就好,听起来好像对的,实际上却是将两者割裂开来。事实上,政治、信仰和生活这三者是分不开的。讲到政治,我们要想想什么是政治,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吃饭就是政治,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中国人这么多,能够吃上饭就是政治、就是头等大事啊。
基督教发展到今天,我们要想一想,对这个国家、民族和文化,我们基督徒是不是达到了完全的认同?是不是可以说我爱中国文化,爱中华民族,爱中国同胞,爱中国土地?圣经上讲“神就是爱”,何况我们本身又是中国人,怎能对中国不爱呢?所以从文化、民族、国家的层面来讲,我们应该爱这个国家,爱这个民族,爱中国文化。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信仰和生活割裂,宗教和社会割裂,且把属灵和人生的正常表现割裂。所以现在讲基督教中国化,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政治色彩很浓,其实我认为政治认同,这就是我们的信仰、生活,也是我们的见证。
圣经中也有一些例子,讲到先知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热爱。比如耶利米、以赛亚甚至耶稣基督,对自己的国家民族都很热爱。我们中国基督徒也应该是这样。圣经是把政治、信仰和生活放在一起的,如罗马书13章保罗的教导,“在上有权柄的人人都要顺服……”,彼得前书2章13——17节中的教导,都谈到如何对待执政掌权者,教导人要顺服、遵纪守法等。这些话若单独拿出来看,讲的也是政治,实际上不仅仅是政治,也是我们基督徒本来就应该有的信仰、生活的表现。
信仰本身是高于生活的,但同时信仰是对生活有思想指导的,政治的意识也在指导人之言行的,所以身为中国人,也是中国基督徒,我们爱现在的中国,爱我们处在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文化,是符合圣经教导的。如果我们身为中国基督徒,爱的不是现在这个中华民族,而是别的什么族,爱的不是社会主义新中国,而是别的什么国,或说我们爱的不是中华文化,而是别的什么文化,那我们的信仰和生活不就割裂开了吗?我们不就和我们的民族、文化、国家割裂开了吗?这样的表现怎能在我们的国家、社会上有见证呢?
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国基督徒,爱中国、爱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爱当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我们活在这个时代中国基督徒应该有的见证。我不可能不爱我现在的国家去爱别的什么国家,虽然我们是“天国的子民”,但是同时我们也是地上这个国家的公民,理当爱着我们的国家、民族、同胞、文化。从这个方面讲,基督教中国化就是我们信仰生活很自然的流露。
所以,基督教中国化,不是单纯政治的内容,这是我们信和见证的内容,是我们对社会应该有的一种回应。基督徒的生活不应该是和这个社会割裂的,整个社会是在往前发展的,我们不能与它背道而驰,基督教需要与时俱进。说到与时俱进,比如“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对民生问题、就业问题、生态环保问题、国内国际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宏伟的发展目标,这些不也是我们信仰生活中应该祷告、积极参与、盼其实现的内容吗?
当然,现在讲的基督教中国化和历史的中国化,是有时代特征的,与唐朝景教的中国化、元代也里可温的中国化以及明清天主教的中国化还是不同的,前面提到现在的基督教中国化主要有三个内容,第一是政治认同,第二是文化融合,第三是社会适应。后面两个在不同时代都会讲到,《圣经》翻译成中文就是“文化融合”,不是用原来语言讲,而是要翻出来。“社会适应”,文化融合了,本身就是扎根在中国文化了,扎根才能生长,融合才能适应。
现在有人觉得有矛盾的是第一个:“政治认同”,认为政治色彩比较浓,实际上,这一点本身就是我们信仰和生活的见证。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对于我来说,我是一名牧师,我也是一名基督徒,我也是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国基督徒,我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道路,这既是我政治的态度,也是这个时代我作为中国基督徒应该有的立场。在这个大的立场里边,我的信仰与生活,在教会的工作与活动,就遵守《宪法》、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工作、依法履行我们的职责和义务,这就是我的立场和生活。我不觉得这是意识形态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本身就应该有的意识、立场、表现,因为我是中国基督徒,因此我对基督教中国化是理解的,也是很早研讨、践行、宣讲的。
福音时报:当前出现的一些基督徒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抵触,在您看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
李牧师:在我看来,对基督教中国化持思考、迟疑、不解甚至反对态度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长期受到政教分离的影响,实际上不是政教分“离”,而是政教分“立”。事实上,信仰和政治是难以割裂的,各有各自工作的特点,但不是彼此分开的。然而,基督徒长期受到只谈信仰不谈政治这种思想的影响。实际上政治、信仰、生活是不可割裂的,普世教会共用的《尼西亚信经》本身就是例证。想一想,如果我们国家没有这种安定繁荣的局面,宗教活动怎能进行发展呢?
2017年圣诞节的平安夜,我在圣训堂讲道,我说:现在12月24日晚间大家在过平安夜,4000多人聚集在圣训堂,我们一起欢喜赞美,感受到喜乐平安,但是如果时光倒流,在80年前的这天,也就是1937年12月24日,在南京会有这么一个场所让人去过平安夜吗?众所周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一直到1938年的1月份,六周的时间里屠杀了30万人之多,烧杀淫掠惨绝人寰,那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去过平安夜呢?就连当时留在南京救助难民的国际友人,也只能在自己的房间点一支蜡烛,说今天是平安夜,外面还有枪炮声,残暴的事情还在不断发生。
我想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外部环境的安宁,怎么可能过正常的信仰生活?我们的信仰和政治还有生活是不能分开的。当今天有人只讲这个自由那个自由的时候,离不开一个大前提,就是这个国家的安定,这个政权对国家、国民的保护。没有国家的政治、安全,人身都无安全,还谈什么自由?
现在中东那些遭受战争的国家想安宁都安宁不了,人们想自由也困难。只有国家安定了,人们才能平安、自由、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我可以说我作为一名中国基督徒,我爱中国,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也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制造宏伟蓝图,领导中国开拓发展。刚刚召开的全国两会,政府报告中提到那么多好的工作目标,前景喜人,催人奋进。我们希望国家安定,人民幸福,这样宗教在中国才会更加平稳、发展、安宁。另外,中国是多民族多人口,东西南北差异很大,真是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坚强的力量引导、治理,这样才能团结安定,不然正说正有理,反说反有理,光打口水仗就不得了了。历史和事实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会更加发展辉煌。所以我坚持政治认同、文化融合、社会适应。
基督教作为外来的宗教,在历史上,曾出现一些不好的表现,今天虽有许多改观,依然需要“基督教中国化”深入下去。我们应该率先表示,我们与我们的国家民族是同心同德的,是爱国爱教的。
第二,与中国历代受到政治运动一些影响有关,有些人害怕政治运动带来的影响,所以有人特别谨慎,宁愿选择观望,缓一缓、看一看,这是为了安全。现在有人还是担心政治的影响。
第三,受到偏颇认识的影响。基督教传到中国来,开始就给中国文化打上了不一致甚至有冲突抵触的烙印,包括文字上的、观念上的、风俗习惯上的,将其提升到矛盾冲突对立的层面。如基督教传入中国,明清的时候发生“礼仪之争”,天主教两派处理也是不一样。基督教新教传过来,有人把一般的习俗不同提升到了信仰的矛盾。如圣经翻译“龙是魔鬼”的问题,圣经上的龙和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一回事;习俗上面,如何对待祖先、父母、尊长?如问基督徒祭不祭祖?基督徒过不过清明、春节等传统节日等?基督徒祭不祭祖?有人说不祭,实际上应该说,基督徒是纪念祖先的(记纪复寄继),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
在春节、清明节前,我们都会宣讲相关信息,教导信徒如何去看待并过传统节日。有个知识分子说我讲的以上内容帮他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他说之前不知何故,一提到春节等传统节日,心里就是抵触的,虽然很多基督徒有爱心有善心,很虔诚,但是外人看着总是觉得怪怪的。其原因是从心里抵触中国传统文化、抵制中国传统习俗。觉得参与了就是不属灵的。这是偏颇的思想。我在南京一直在讲中国传统文化,原来在讲道中引用中国诗词,信徒觉得意思更明了。
如我讲《约翰福音》第6章耶稣履海的记载,门徒夜里摇橹乘船渡海,风浪很大。夜里耶稣来上船后,船立时就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四福音书都有这段记载,我在讲道中就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当时的场景,门徒刚开始心中悲观彷徨,后来为何觉得“立时就到了”?其实不是一下子像“飞”到了,他们还是要摇橹,但因有耶稣在船上,就不感觉辛苦单调,不知不觉就到了,这就有与耶稣同在的心情。用那两句诗来说明,大家都觉得很形象,好像一下子把中国文化和圣经拉近了。
我们对中国人讲圣经上的道理或故事,可用中国的故事、成语来说明,因为这些很形象,一结合就把圣经人物、事件与中国的故事“立体”起来了。如在宜兴教会讲到《路加福音》15章“浪子回头的比喻”可讲当地“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来说明。讲到《哥林多后书》5章17节“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就引用”橘过淮为枳”的典故,这些故事是帮助我们理解圣经的含义,又拉近了和中国文化的亲近感。
如何让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国人、对一本陌生的圣经感兴趣,使用中国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请看丁光训主教、陈泽民牧师、汪维藩牧师等老一辈对圣经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何等深厚的功夫,我们今天的教牧人员要好好像老一辈牧长学习,热爱并且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向我们的同胞展示美好的信息与见证。(以上仅是个人所思所感,不妥处请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