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试分析罗马式建筑风格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对比

罗马式与哥特式是中世纪的两种建筑风格。这些造型和建筑艺术,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特殊现象,具有他们独有的审美含义。他们在中世纪人们实践信仰时体现出不同的生活风格。通过对两种相邻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比较,从那一时代的背景、地域人文、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去了解产生这种设计风格的内在原因和发展方向,从中寻找一种规律,从一种设计风格过渡到另一种设计风格的规律。

一、两种风格的概述 

1、罗马式建筑风格

罗马式这个名称是19世纪发明的,意为“类罗马的”。这个术语最初用来谈论建筑,指的是在11世纪晚期到12世纪之间,典型的欧洲建筑采用了类似古罗马时期的厚石墙和有拱顶的建筑风格。后来在建筑方面提到罗马式时,艺术家们都侧重于建筑的结构。“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 “因模仿古罗马流行的建筑样式而被称为‘罗马式’建筑”。 

2、哥特式建筑风格

12世纪,一种新的建筑风格与罗马式同时发展。这种风格首先在法国巴黎周边出现,所以被称为“法国式”。只是在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提倡复兴古罗马文化,试图从种族和历史的角度贬低中世纪“蛮族”统治时代的艺术成就,就把这时期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当然,今天这个词已经不带有任何贬义了,特别是法国、英国、德国这些由日耳曼民族后裔建立的国家更是将哥特风格视为他们真正的民族风格。 

二、两种风格的分析 

1、罗马建筑风格分析

(1)内在因素分析 

罗马式建筑萌发于加洛林王朝、成熟并流行于11—12世纪西欧、北欧及部分东欧地区,被称为中世纪“第一次国际性时代”的建筑风格。实际上,罗马式建筑艺术反映了从古代地中海世界(罗马帝国)到西欧中世纪社会(加洛林王朝)的过渡,代表着中世纪早期西欧基督教世界的确立和巩固。其实,在罗马式前期还存在着“前罗马式”时期,是从8世纪末到10世纪的酝酿时期。由于10世纪经来的克吕尼修会(从本笃会发展而来)运动、赴西班牙圣地亚哥的圣雅各朝圣浪潮及十字军东征等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名的“前罗马式”建筑风格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宏大的国际化流行风格。 

10世纪初,克吕尼修会发起改革运动,强调信仰的神圣性与虔诚性。克吕尼修会提倡创建宏伟壮观的修道院教堂,追求内部陈设富丽堂皇,将隆重繁缛的礼仪作为重要的传教手段。所以,罗马式的教堂便模仿了古罗马的凯旋门、城堡及城墙等建筑式样,采用了古罗马的拱劵结构,所以称为“罗马式”。在艺术风格上,罗马式教堂表现型为堂内占有较大的空间,横厅宽阔、中殿纵深,在外观上构成十字架形。 

为了对付中世纪的强盗横行,乡村隐修院常常和堡垒结合在一起,所以筑有高大的围墙、坚固厚实的大门和碉堡式的钟塔。钟塔的建立在现实意义上是为了召唤信徒礼拜,但是在战争频繁时期也常兼作瞭望塔用;从象征意义上来说,塔象征着神灵,象征着基督救世的本怀,狭小而少的窗户总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及神秘感,总是有一种诱惑力在吸引着人们。 

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 

我们可以看到罗马式建筑深受基督教宇宙观的影响,那就是半圆形的劵结构,罗马式教堂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这种结构,甚至屋顶也是低矮的圆屋顶。这样,整个建筑让我们感觉到圆拱形的天空一方面与大地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同时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现出它与现实大地分享,于是我们看到,古来的基督教地窟内部的在二维平面上展开的基督教宇宙观,在罗马式建筑中被展开为立体的三度空间。在教堂的平面设计上它仍然保留了面向祭坛长平面的巴西利卡式,它使整天个教堂在结构上获得了双重的象征效果。 

罗马式教堂的建造,是寻基督信仰的表现,但是虔诚并不是人们的唯一动机,另一个动机是为他们的严重的恶劣行为进行忏悔。

(2)罗马式教堂特点

1、筒形拱顶 

拱顶中最简单的一种类型是筒形拱顶,单一的、拱起的表面从一面墙延伸另一面墙,直到所要覆盖的空间的长度,例如一个教堂的中厅。这是一种具有良好声学特性的建筑式样,有利于教堂圣咏的效果。筒形拱顶通常需要坚固的墙体支撑,或者是墙体上所开设的窗洞极小 。

2、肋架拱顶 

在肋架拱顶中,不仅有横跨拱顶范围内的肋架,而且每个拱顶区域内的对角线上也有肋架,肋架即为结构组成,它们之间的空间可填以轻质的非结构材料,后来在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法国卡昂的圣艾蒂安教堂、修道院和修女院出现了六分拱顶。 

3、柱子 

柱子是罗马式建筑结构上一个重要的特色,细长柱和附柱也会应用在结构和装饰上。

4、装饰 

在罗马式建筑中,连拱饰是唯一的意义最为重要的装饰特色。它呈现有不同的形式。

5、雕刻 

由于前几个世紀雕刻艺术的贫乏,罗马式时期的雕刻家只好从古罗马的雕刻和金器作品中找灵感,同时也从手卷绘画的人物受到不少启示,于是发展出一種独有的罗马式雕刻风格來。这种风格有二个重要特点: 第一、非写实性:将寓意、象征、夸张、变形形等多种艺术手法随心所欲地兼取并用,常违反正常比例,打破真实空间序列,将各种物象任意地进行组合。第二、框架法则:雕刻为了和建筑物的各部位取得调和,任意将形象拉长、缩短、扭弯、变形。使得雕刻具有生动活泼、幼稚天真的特点。 

6、绘画 

在罗马式时期,大块的墙面和简单的曲线形拱顶适合于壁画装饰。罗马式的绘画并无特别革命性的发展,大致在延续中世纪初期卡洛林王朝或奥图王朝的艺术风格。罗马式绘画的风格特色在于注重效果甚于美感,因此十分强调画面的象征性与装饰性。其表现手法是用明显的线条轮阔,鲜明的色彩,采用平涂的作画方式,而不注意光线、远近和质感的问题。

2、哥特式建筑风格分析 

(1)内在因素分析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诞生于法国巴黎北郊圣丹尼期隐修院教堂。1140—1144年,隐修院院长苏哲在其主持重建的教堂歌坛部位,为体现新柏拉图主义的光、高、数三个理想,系统运用了尖肋拱技术,并以明亮的彩色玻璃取代了罗马式的特重墙。此后,这一建筑体系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在13世纪中叶达到成熟,并推向西、中欧各地。 

12世纪以后,以法兰西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随着人口的大量聚集以及手工业、商业和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各类手工业者协会也纷纷建立起来,城市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城市的发展意味着流通,与东方阿拉伯人的通商不仅带来了财富,还让人们见识了7世纪以来阿拉伯建筑里的尖顶券。在城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类工匠又把雕刻、绘画等工艺美术技艺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能够把建筑师的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财富在城市积累的同时,也在影响和动摇着教会的固有美学观点。城市管理者把半数以上的财政开支用于建造值得骄傲的大教堂,还给予参加协会的石匠等手工业者免除其它劳役和赋税等优惠政策。在这种有利于发挥工匠智慧的环境中,当时的建筑师和工艺美术大师们将罗马教堂的十字交叉拱和骨架券,以及阿拉伯的尖顶券等技艺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教堂造型和支撑结构体系。 

哥特式教堂建筑是从罗马式教堂基础上以展起来,它摆脱了罗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轻巧、雅致甚至矫饰的方向发展。它遵循中世纪经院哲学高度理性化的规范,旨在制造出一咱灵魂腾越的升华感应而引发出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哥德式建築在結構上有三項特点:尖拱、拱肋和飞扶壁。

(2)外在建筑分析 

教堂的建筑平面一般都是拉丁十字形,象征着教会的权力。 改变了过去罗马式的半圆形的拱券,产生了骨架的曲肋拱,尖拱的跨度可以自由延伸。并使屋顶重量会聚于立柱上,减轻墙体所承之力,造型轻盈,充满动感。所有大大小小的矢状尖塔与券肋,象一个个飞向天空的箭头,直线上升。大门就是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 

1、飞扶壁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越来越高,虽然采取各种减轻自重的办法,但重量还是太大,由此产生的外推力需要被抵消。而飞扶壁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建造的。既分散了重量,又十分有跃动感。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2、尖塔 

教堂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它把人的视线引向空中,是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 

3、玫瑰花窗 

在教堂的正面,高大的中央大门上方总有一个直径十几米的大圆窗,叫玫瑰窗。玫瑰窗之上有一排雕像龛,横贯整个立面,龛里一般放置圣徒像。它的作用主要是填补拱柱之间的装饰空缺,减轻墙体重量,增加建筑的美感,同时解决了教堂内部的采光。一般用较深的红、黄、蓝、绿等七彩玻璃镶嵌。这玻璃可避免室外强光射入,使室内光线终年保持着柔和,形成慈祥、肃穆的宗教气氛。 

由于哥特教堂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这么高大的建筑必须借助独特的力学结构才能支撑庞大的重量,同时为了使教堂的中厅高耸大量使用了尖拱柱结合的结构,除了解决承重的力学问题外,还能形成一个竖高的空间,内部的扶壁与矢拱,给人以轻盈、灵巧和宽敞的感觉,只要走进教堂,举目仰望,就会产生与建筑本身一起向上的腾空感,非常适合渲染上帝的崇高和人的渺小,这正符合天主教所要求造成的,人们进入教堂似入天国一般的神秘性。它与过去罗马式那种教堂建筑绝然不同,后者给人以一种阴暗与沉重感,人的精神力量易受到压抑。 

当阳光透过左右两侧那些用红、紫、蓝、黄等彩色玻璃镶嵌而成的图案窗子时,室内光影交错,环境更显得变幻莫测,缥缈虚无,俨然身临超尘脱世的太虚幻境。玻璃彩色镶嵌窗上的图案都是宗教内容,其形象比一般祭坛画更富于幻想性。对于不识字的教徒来说,玻璃窗画成了“不识字人的圣经”,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光就是上帝的隐喻和象征,上帝作为真光驱散黑暗,照亮光明,所以表现光就是表现上帝。 

当所有的事物被视为神性的昭显,造形艺术便朝向自然主义发展,尤其是雕刻艺术。这些刻在门柱上的雕像除了几乎摆脱浮雕的面貌,尤其显着的是衣袍褶皱,不再像罗马式雕刻那样只是以线条形式刻画出来。在这里,每一条褶皱都拥有自己的空间,而且很自然地垂了下来,可见当时的雕刻家已经不再以人像画为临摹对象,而改以真人来当模特。因为这个缘故,哥德式雕像的容貌更像真人,不像罗马式的雕像,脸上似乎带了面具。 

哥特式平面艺术不但具有抽象意义的装饰作用,更因为它能散发出缤纷的光线,使教堂更加显得壮丽与神秘。平面艺术除了彩色玻璃外,在个人用的圣经、诗篇集、和教会使用的圣经里也能看到彩绘的手抄本插画。  

三、罗马式建筑风格和哥特式建筑风格之比较 

(1)内在因素的比较 

罗马式建筑产生时,政治局势裂,战事不断,而且城市生活迅速的发展,工商业日趋繁荣;加上当时西欧缺乏一个有力中央政权,于是发展出一套封建式的城邦制度, 而哥特式建筑则是在政治局势稳定,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罗马式建筑并没有太多的创新,只是出现了十字交叉拱,后来发展成为軣肋分拱。它更多的是继承古罗马建筑。而哥特式建筑则做出了很多的科技创新,如尖拱、拱肋和飞扶壁,这些技术创新才让哥特式建筑形式得以实现。 

罗马式建筑产生时,人们是因为对地狱的恐惧,信仰耶稣。对自己的恶行进行忏悔,为自己的亲人祈祷。而哥特式建筑产生时期,人们不再对地狱恐惧,转而向往天堂,开始信仰上主,所以哥特式建筑为塑造天堂的感觉而设计。 

一种设计风格的产生跟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虽然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都是宗教建筑,但是这些内在因素使得建筑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 

(2)发展过程的比较 

从产生的时间来看,罗马式与哥特式不是简单的时间前后关系 。

罗马式艺术于十一世纪第二个二十五年诞生于法国,罗马式艺术已经脱离出试验性阶段,创造出许多伟大的建筑,在十二世纪,它经历了惊人的发展,这一发展反映在许多地方性的变化之中。十二世纪末叶,罗马式受到哥特式的排挤逐渐消亡。哥特式艺术与十三世纪进入成熟阶段;很快地传至英国,十三和十四世纪中传遍全欧洲。意大利仅受到一些表面的影响,十五世纪初叶佛罗伦萨在发展文艺复兴美学起带头作用时,意大利第一个放弃哥特式。在其过时的火焰式阶段中哥特式牢牢地控制着十五世纪的北欧。在法国,哥特式在宗教建筑中一直持续到1530年左右;在英国和德国处于减色中的哥特式持续到十七世纪。罗马式受到哥特式的排挤逐渐消亡,哥特式是在与罗马式的竞争中建立起来的,因而罗马式与哥特式在时间的发展轨道上是交叉的。 

(3)建筑空间的比较

罗马式比哥特式的地方性变化更丰富。罗马式建筑流派很多:朴素简洁的诺曼底派、比例十分和谐并且爱好小型建筑的普罗旺斯派。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哥特式在地方性变化的“贫乏”可能是出于反作用,地方性的观点同时创造出一种单一的大面积中殿教堂类型。 

从一种设计风格过渡到另一种建筑风格并不是一种风格突然消失另一种风格突然产生,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们有一个共存的时期,它们会互相影响。 

罗马式建筑体现壮美;哥特式建筑体现了柔美。罗马式建筑厚而沉重的拱顶和粗壮的石柱以及厚厚的石墙无不散发着男人的力量和和粗暴的激情,它俨然是一个强壮的罗马统帅。柔美在哥特式建筑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轻而薄的交叉尖拱顶和细细的石柱或石柱束还有薄薄的墙壁以及宽大的彩色玻璃窗户都体现了轻柔和纤细。此外哥特式教堂体现了韧性,这韧性是力学在哥特式建筑中的运用。交叉穹隆战胜了半圆肋拱,战胜了把殿堂压垮的纵向重力。一切都从尖形拱肋中辐射而出,腾空而起的石柱上面是呈对角线对称下垂的肋条,石柱把教堂分成三个长殿。整个穹隆就内接在它们之间。拱扶垛把穹顶压在它上面的力沿斜线方向传到地面。这就是骨骼的原理:一切压力都得到平衡和转移。绝对图象被导入终将消失的排列中。在这种布局里散发着生活的各个因子。在拱扶垛和穹隆之间,建筑物像具鲸的骨架,被铁制巨钩悬挂在空中。 

在罗马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的比较中,罗马式的继承性和哥特式的创造性是主要的,但同时罗马式建筑也有它的创造性,哥特式建筑也有它的继承性。 

四、总结 

从以上的比较中得知,从罗马式建筑风格到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过渡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从古希腊开始,到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一直到中古时代晚期,西方建筑一直经历着变革。这种文化的变革最清晰地显现于建筑之中。建筑史不仅是建筑史,更是一部文化史、社会史、宗教史。 

————————————————————

参考书目

1、《基督教与美学》,孙津(著),重庆出版社。
2、《基督教与美学》,闫国忠(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本文作者系90后基督徒,喜欢文字、音乐、做饭与思考人生。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