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眠于苏州太仓历史中的教会学校
鸦片战争后,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基督教各派随之以合法的身份开始在上海地区传教、兴办慈善公益事业。太仓由于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的“同城效应”,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外国传教事工的溢出之地。
可见的历史中,在上海的基督教外国传教机构,先后有三个机构教派进入太仓地区传教,建立教堂、兴办各种慈善公益事业。按照先后次序,分别是1882年圣公会牧师吴虹钰受派进入太仓传教,1888年卫理公会传教士宋耀如受派进入太仓、七宝、昆山一带传教和1888年美籍牧师台佛斯受安息日浸礼会差派如太仓浏河传教。
这三个教派的传教士们不仅在太仓传教,领人信主,建立教堂;也会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根据当时实际需要,兴办各种慈善公益事业,造福当地,如兴办当时紧缺的西医院、戒烟所、西药所、报社、学校等。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传教士们所兴办的各种慈善公益事业,多数已经长眠于历史中,不在为人知晓,也不在发挥效用,就如这次要介绍的教会学校。
总体上而言,三个基督教教派在太仓创办的教会学校,规模相对较小,以小学为主,只有个别设有初中班,校长一般由牧师兼任,办校的目的也以传授基督教教义、引导青年人归主为目标,教学上除了常规的国文、英语、算术、美术等外,也会伴有宗教教育,在周日举行礼拜。
按照教会学校创办的先后顺序,首先要介绍安息日浸礼会于1902年在太仓浏河创办的学校。此学校具体名称无从查考,由1880年进入上海传教的美籍牧师台佛斯创办,建于浏河镇南市梢,到1920年时,学生人数发展到37人,除基本的教学内容外,于1923年增设读讲圣经课。
1912年,太仓陆渡耶稣堂牧师王顺元创办私立慧恩小学。学校位于陆渡镇北街,招收了30名学生,教师为顾息兮,办学费用来自于学费、募捐,办学两年,因为办学经费不足,被迫停止办学。
1910年,卫理公会美籍牧师薛伯赉在太仓城内王宅前购买房屋改建为礼拜堂,而后陆续设立了沙溪、双凤、璜泾、岳王、陆渡等分堂。在此期间,教会在城内开办了培本小学一所,设于礼拜堂内,免费招收贫困的小孩入学读书。
培本小学有2间教室,附设了幼儿班,课程设国语、算术、英语、常识、体育、音乐等课程。1932年,学校有一年级至五年级学生约50人,由史友兰牧师负责,汪子展、史久良任教师,1932年底停止办学。
1915年上海中华圣公会郭斐蔚主教差派圣约翰大学毕业生石晋荣教士来太仓传教。来太后,石晋荣教士将由前任沈嗣信会长筹钱购买,位于城内皋桥南朱姓房屋大加修理,改建为礼堂及牧师住宅,系圣马太堂的前身。1917年石晋荣由会吏升任圣马太堂会长后,又创立了培德小学。
培德小学位于圣马太教堂内,单班制,由石晋荣会长任校长,教友唐镇玉、吴美珠、叶锦清先后在校任教,学生周间学习知识,周日则要参加礼拜活动。办校约二十年后,1937年,淞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牵连太仓,石晋荣牧师在圣马太堂坚守至1937年8月13日开始撤离,培德小学也随之被迫停办。
卫理公会在1910年后把福音传进太仓璜泾地区后,于1922年创办了教会学校,学校由璜泾基督教堂牧师翟复出创办,校名不详,学生毕业后可保送升学,甚至可推荐到外国留学。由于传教在当地属于初始阶段,当地人不够信任,入学学生不多,后来因为办学经费不足,约于1926年停止办学。
与此同时,璜泾基督教堂还在太仓时思地区创办了东吴二十四校。学校借时思街南市梢张烔才加的私宅上课,设有2-3各班级,学生50-60人,聘请张烔才、包学飞、陆宝之任教。课程设有古文、英文、美术、唱歌等。1926年前后,学校也因为经费不足而停办。
现在看来,那个时期,幼小的太仓教会学校,是在曲曲折折的道路中发展前进的,伴随着国运,有平安安定时期,但不少的时间是停留在灾难中。教会学校虽从清朝末年开始,但逐渐开始发展壮大、多点开花的时期却是在民国期间。而民国时期灾难连连,是有目共睹的,如1924年的齐卢战争,特别是从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使教会学校受到重击,被迫停办,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虽然幼小,灾难连连,但抹杀不了,太仓教会学校对太仓福音拓展、社会人才培养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从福音拓展的角度而言,正如教会学校等慈善公益事业的助力,太仓教会的信徒在1950年就达到了1738人。从社会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教会学校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三个宗派前后创办了多个教会学校,即在普及教育上做了贡献,也培养了不计其数的人才,想必从中也走出了不少栋梁之才,这其中可能就包括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俞庆恩、张竹平、乐于泓等太仓籍名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