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迹奇事不是福音的中心
圣经记载了很多神迹奇事,我认为神创造天地万物就是一个神迹,今天哪一个人能改变这自然规律呢?耶稣来到世界,从生到死到复活,这件事情的本身就是一个大神迹。耶稣在世也行过不少神迹,包括医病赶鬼的许多事例,这些神迹都证明了神的大能,同时也说明神对世人的怜悯、爱惜。
圣经虽然记载了好许多神迹奇事,但神迹奇事,特别是医病赶鬼并不是圣经的中心。如果我们全面地来看待圣经,便能知道医病赶鬼不是圣经的主要内容。四福音是集中记载耶稣一生工作和言行的书,四福音中记载主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加在一起也只有三十七件。《马可福音》是一般圣经学者认为成书最早的福音,称为“仆人的福音”,它记载耶稣的具体工作最多。有人统计在《马可福音》的661节圣经中,只有209节直接或间接地谈到神迹奇事,仅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而《约翰福音》在四本福音书中成书最晚,全书仅记八个神迹,而且着重于灵性教训。四福音共同记载的神迹只有一个,即五饼二鱼给五千人吃饱的神迹,《约翰福音》在记载这个神迹以后,便着重于耶稣是生命的粮的教训(参约6:1-59)。四福音的大量篇幅是记载主耶稣的教训。如《马太福音》系统地记载了五篇主的教训,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登山宝训。而四福音中都用大量的篇幅记载耶稣在世最后一周受难、被钉十字架以及复活升天的事情,这都说明福音书的中心乃是十字架的救恩。
福音,就是报告基督、弥赛亚、或称救世主来到世间,把我们从罪恶里解救出来的好消息要。整本圣经的中心是基督,是神在基督里为人类预备的救法。《约翰福音》20章30、31节说:“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但记这些事,都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因此,医病赶鬼的事不是福音的中心,也不是圣经的中心。圣经不是在追求神迹或医病赶鬼。保罗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追求智慧,我们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林前1:22-23)耶稣时代的犹太人认为弥赛亚的降临必须具有物质上的凭证,因此,犹太人屡次向耶稣要显神迹,而犹太人中的法利赛人、撒都该人更是如此。耶稣虽然是神的儿子,是大能者,但耶稣并不随便行神迹,耶稣自己拒绝给他们行神迹(太12:38,39,可8:11-12)。希律王审问耶稣时,“指望他行一件神迹”,但耶稣却“一言不答”(路23:8)。即使耶稣行了一些神迹,他也是常常叫人不要传说这些事。如“不可叫人知道”(太8:4、9:30、12:16),“切切吩咐他们不要叫人知道这些事”(可5:43、7:36、路5:14)。因为神迹的最深意义是在于证明耶稣的神性,他有超人的能力,耶稣给人类带来了神的爱。
今日我们要重建教会,办好教会,是否要传“医病赶鬼”的信息呢?我们看一下《使徒行传》,便了解初期教会的情况。彼得在五旬节讲道的题目是:“这耶稣,上帝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徒2:32、4:2)。基督复活的道理不但是初期教会的主要信息,而且也是今日教会所应该有的经历。
在使徒行传中虽然还记载一些神迹,但比福音书中所记的就要少得多,而且行神迹的主要是使徒。“使徒”是个特定的称号,主要是指由耶稣选定,亲身跟从过耶稣的人,又亲眼见过复活后的主并为他作见证的人。保罗虽然不是十二使徒之一,但是他却见过我们的主(林前9:1)。今天我们能和彼得、保罗相比吗?在保罗书信和其他书信中有关神迹奇事的记载更少了,这些书信主要是论述教义,同时也为了解决教会中所发生的具体问题。诸如圣灵的恩赐问题,如何看待“医病的恩赐”、“说方言的恩赐”等。保罗说:“你们要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赐”,“要切慕属灵的恩赐,其中更要羡慕的,是作先知讲道。”“作先知讲道的乃是造就教会。”如果一味追求“医病赶鬼”、“说方言”而不造就信徒,甚至离开了“耶稣是道路、真理、生命”的中心,那么一切的恩赐既不能造就教会,也不能荣耀神。当然,一般的信徒遇到患难,遇到病痛,要来祷告主,减少他的忧患,医治他的疾病,那是正常的。无论是信徒自己祷告,或者请牧师代祷都是应该的,也是符合圣经教训的。诗篇46篇第1节:“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保罗说:“作先知讲道的……要造就、安慰、劝勉人”(林前14:3)。基督徒在疾病中更需要有人安慰、劝勉,我们的灵性经验往往和肉体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基督徒生病的时候应该用药,因为药物也是神造的;也应该祷告,因为我们应该将万事交托给主。今天在教会中,有人却以传福音为名,搞医病赶鬼的事。你付多少钱,我就为你祷告治病。付了钱,病还没有好,便说:你要多付钱,病就好得快。甚至有人用圣经去打人(名曰捉鬼),用桃树枝打人,不给人吃药;给人“捉鬼”,甚至侮辱妇女。这些事怎么能符合基督的教训?他们是为利混乱主的道,在羞辱主的名。他们是利用基督教的名义在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教会的基础应该是“你是基督、永生神的儿子”(太16:18)的信仰。因为这个信仰才是福音的中心。
(注:本文原载于《天风》,福音时报蒙作者允许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