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大三巴牌坊的故事

大三巴牌坊是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街区的核心景观,是澳门的象征,也是广大游客到澳门的必游之地。

其实大三巴牌坊原来是一座雄伟的大教堂,为耶稣会在远东修建的最大教堂。1562年,葡萄牙传教士来到澳门,在此修建了圣保禄教堂(葡语“圣保禄”发音接近粤语中的“三巴”,所以也称“大三巴教堂”。)但几十年后,教堂发生火灾,因此教会决定重建教堂。1602年,圣保禄教堂再次重建,历经35年于1637年完工。可在1835年的一场大火又把教堂烧毁,不过奇妙的是,教堂的前壁居然完好保存下来,由于其酷似中国的牌坊,因而有了大三巴牌坊的称呼。但教会之后并未在原址修建教堂,因此成了澳门的景观,以特殊的方式见证福音在华传播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根据记载,大三巴的前壁由意大利神父斯皮诺拉设计,日本工匠建造。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杂糅中国传统建筑的教堂。“牌坊高约27米,宽23.5米,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畸形珍珠barroco)式建筑物,共分五层,底下两层为同等的长方矩形,由三至五层构成三角金字塔形。顶端竖有“十”字架,其下嵌有象征圣灵的铜鸽;铜鸽像的旁边围着太阳、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征圣母童贞怀孕一刹那时光;铜鸽之下为一圣婴雕像,其左上是“永恒之火”的雕像,右侧则是“生命之树”的石刻;第三层的正中刻着一个童贞圣母像,旁边以牡丹和菊花环绕,前者代表中国,后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还刻有“永恒之众”。一艘“葡式帆船”及一个“面目狰狞的魔鬼”;第四层分别供奉耶稣四名圣徒的雕像;第三层与第四层的左右两侧,雕刻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象征动物-狮子;底层为三面门户,正门的楣额上用葡文刻着“MATERDEL”意即“天主圣母”,两侧的门上刻有耶稣的记号“IHS”。”

大三巴牌坊上各种雕像栩栩如生,既保留传统,更有创新;既展现了欧陆建筑风格,又继承了东方文化传统,体现着中西文化结合的特色,堪称“立体的圣经”,是远东著名的石雕教堂。

圣保禄教堂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附属于圣保禄学院。这所学院是远东地区第一所西式大学,从1594年成立至1762年结束期间,不少来华的传教士来修读中文,令学院成为这些传教士进入中国的重要传教基地。而中国著名学者徐光启,大画家吴历等均曾先后在此修读。圣保禄学院对推动欧洲和中国的文化交流起到无可比拟的卓越作用。

圣保禄教堂承载了一段段中西文化交流的佳话。利玛窦、汤若望等等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内地前,都是在圣保禄教堂学习汉语、中华文化的。而且利玛窦的《坤舆全览图》也是在这座教堂里绘制的,这幅世界地图,让国人第一次看到世界地理的模样。此外,1569年,圣保禄教堂附近建起了圣加扎西医院,西医、西药在这里开始流入华夏大地。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