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条耶稣堂弄,你可知这背后的传奇故事?
在美丽的杭州下城区,有一条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北段的300米小路,她的名字叫“耶稣堂弄”。为何一条中国的街道会以基督信仰创始者的名字命名,其中又有哪些传奇故事呢?
耶稣堂弄在宋代时,原为一家药店。1147年(宋绍兴十七年),左丞相薛昂以花药圃施与僧慧观筑庵,名“四择胜”,改建为佛刹,因此也称兴福寺巷。到了近代时期,不少传教士来华传播福音。1860年,美国传教士胡思登、郝理美来杭传教。杭州卢藩台拨给巷内荒地十余亩,建成礼拜堂和男女书房及宿舍五六幢,命名“天水堂”,俗称“耶稣堂”。而位于教堂附近的小巷,因而被更名为“耶稣堂弄”。除了教堂外,美南长老会还在此开设了仁慈堂,医局、女子学校和育婴堂等服务机构。
当然让天水堂与耶稣堂弄闻名于世的,乃是跟一个美国宣教士的中国情缘息息相关。1868年,有位叫司徒约翰(司徒尔)的美国人,被美南长老会派到杭州宣教。1873年,他搬入耶稣堂弄,并在天水堂牧养教会。司徒约翰在杭州生活了45年,把后半生奉献在这块古老的土地。
1876年6月24日,司徒约翰的长子在耶稣堂弄出生,而这个人将对中国教会史、中国教育史乃至中国近代史产生巨大影响。他就是著名教育家、外交家司徒雷登。小司徒的童年都是在耶稣堂弄度过的,他穿中式服装,与住在附近的中国孩子一起玩耍,并在中国保姆的带领下畅游于杭州的湖光山色,品尝着各种风味小吃。在杭州文化的熏陶下,司徒雷登几乎被同化了,他掌握的第一门语言居然不是英语,而是杭州话,甚至他成为中国顶尖学府的校长时,其国语保留着浓郁的杭州口音。而当司徒雷登11岁回美国读书时,居然感到难以适应,被同学们视为“异类”。
在来华传教士群体中,也许没有人拥有司徒雷登那样的“高人气”。因为当年一篇《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以及近几年各大媒体对其事业的肯定,让司徒雷登成了家喻户晓人物。司徒雷登在华最重要的事业莫过于燕京大学的创建,这所大学是中国教会学校的翘楚,代表了基督教教育的最高水平。燕大也为中国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司徒雷登除了办学,对中国还怀着一颗热爱之心,他在动荡的年代里与中国人同舟共济,将其一生献给了中国。正如历史学家林孟熹所言:“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
尽管司徒雷登后来卷入了政治漩涡,导致了在特殊年代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而且他回美国后,也因其某些立场与美国政客不合,遭到了冷遇,最终孤独地走完一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国人对于这位出生在中国、奉献在中国的宣教士评价日益增高。虽然耶稣堂弄在1966年被改名为青春巷,但在1981年恢复了原有名字,表达了对司徒家族的纪念。
现在我们如果有机会到杭州,不妨到这条小巷的司徒雷登故居走走,抚今追昔,感悟司徒家族与中国的传奇见证。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