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黄昏,太阳变得非常柔和,照拂在人身上很是惬意,晚风徐徐吹来,阵阵凉爽。人们都在空旷的广场里游玩,或放风筝、或散步、或嬉戏,好不热闹。忽然,乌云密布,狂风袭来,下起了倾盆大雨。风筝被狂风刮到了高高的电缆线上,放风筝的小男孩躲进了农人的小屋里。
雨过天晴,人们纷纷出来看雨后散落的桃花。那一只风筝早已散了骨架,落魄地挂在电缆线上。
一位哲学家走出家门,遥望着高高的风筝。一只蜻蜓的风中残影,勾起他的无限感慨。蜻蜓是死亡或是死亡的边缘,犹如哲学家眼中的世界——腐朽或是挣扎之中。这只蜻蜓,没有人愿意再去拯救它;可是,哲学家却用自己的一支笔对这个世界进行有效的救赎,这支笔,就是他手中的武器。或是对黑暗的控诉,或是对昏庸的嘲讽,或是对爱情的深度追思。只是没有颂赞,哲学家的笔下没有热烈的颂赞,有的只是沉痛与苍凉的泪痕。他为什么没有笑容,只有泪水呢?因为,因为这个世界还有剥削,侵略与苦难。哲学家,站在思想的高端,有着太多的忧患意识。他决定要把这一只蜻蜓写进他的小说里。在他的故事里,这是一只说话的蜻蜓,隐喻的蜻蜓,亦是一只朦胧的蜻蜓。只是作家心里还没有定准,究竟是要让这只蜻蜓在狂风中消亡,还是要让它在阳光中复活呢?是的,哲学家的笔能写死亡之幽暗,但是他也能写复活之神奇。只是,这只蜻蜓没有根,没有绿叶,就是在泥土里也无法焕发生机。或许,这只蜻蜓的残影是永远的,就像哲学家额头上的皱纹,也是永久的定格。因为,这是一位年老的哲学家,他已71岁了。
一位画家走出家门,遥望着高高的风筝。风筝的落魄并没有使画家很沮丧,她依然在很平静地欣赏着它的动态美。画家也准备把这一只蜻蜓画进她的画中。在画家眼中,这只蜻蜓并没有死去。因为,她的每一次着墨,每一处落笔,既是对自己心灵的完善,又是对这只蜻蜓的修复。当然,画家笔下的蜻蜓,不再是傲然飞翔,是折翼之后的颓废与漠然。但是,画家所用的颜料依然是五彩的。因为黑白并不能诠释所有的哀伤,缤纷之中也隐含淡淡忧伤。只是画家在心中默默思忖:当要表现蜻蜓那一双翅膀折翼之时,一定要用白色的。因为蜻蜓头上还有阳光。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就是五彩斑斓。蜻蜓虽然死去,可是他依然可以得到阳光的庇佑与呵护。这是画家对蜻蜓最完美的救赎,因为她是一个年轻的画家,且是一个女子。女子柔弱,她的世界里不能有太多的冷酷与寒意。即使是在画纸上,她也要让阳光普照。
在这个寓道散文里,残破的风筝喻表人性与人性中的幽暗与杂质,即人性中的罪性。若想要脱离这罪的辖制,必须有全新的改变与更新。因为圣经中告诉我们:“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太9:17)而耶稣来到世间,他并不是对旧秩序与旧律法的一种改革与再创,而是重新建立一个新秩序、新律法、新规则。而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就是一种旧律法、旧秩序全然撇弃,在属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灵新规则。站在信仰的角度,我们就会看到人性中隐藏的罪性与幽暗,而罪性是每个人的生命中与生俱来的,且永远逃脱不掉。唯有依靠主耶稣的十字架才可以得到救赎。站在圣经的角度,我们就会看到罪性是人性发展的桎梏,同时也是对人生命的压迫,充满了对人性尊严的漠视与亵渎。痛中思痛;我们应该在圣经的属灵启示里,对十字架的救赎意义、对罪性的认知程度、对生命的尊严价值应有着不一样的认知与诠释。这就是圣经所告诉我们的:“我来到世上,乃是光,但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约12:4)、“他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现在仍要救我们,并且我们指望他将来还要救我们。”(林后1:10)
这篇寓言散文中的哲学家与画家就喻表世人,他们的思考与思想即代表世人对罪性和福音的态度。人们对于罪性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人沉迷罪中之乐,无法自拔;有人通过苦修、修行来获得脱离罪恶的方法,但这些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使徒保罗就曾发出一声千古哀叹:“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因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罗7章)而唯一可以拯救世人罪恶的就是耶稣基督及他的十字架,保罗也曾说过:“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罗7:25)、“ 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2:2)
人们对于福音的态度,有人持激烈反对的态度,有人冷淡漠视,有人潜心研究,但这些都不如专心信靠、一心向主。圣经中有一个关于撒种的比喻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与警示:“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太13:3-8)
有的人在福音面前,仅仅停留在欣赏、依从与认同的基础上,却不知欣赏不代表信靠,依从不代表皈依,认同不代表认信。如果你欣赏、认同、依从了一辈子,那么到最后你还只是天国永生的门外汉,不能与耶稣共享天国宴席。唯有真正地认信、皈依与信靠,才能成为上帝的女儿,这样就可以成为天国产业的承继者,具有律法与属灵的双重效应。
让我们在残破风筝中思考罪性的真相与福音的真谛,让我们都做一个属灵事件上的聪明人,不做只认世俗与血气的糊涂人。让我们早日在罪上悔改、在信上皈依,只有这样才能脱离罪的辖制,得享属天的盼望。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