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彼得来到主耶稣的面前,问祂如何去饶恕别人的问题。按照彼得的话来看,当时应该是有人得罪了他,而彼得也选择了原谅,但是在一而再再而三被得罪之后,彼得有些心里面不平衡了,忍受不住了,所以就来到主的面前,问祂:“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 (太18:21)
从彼得的问话中我们清楚地知道,是有人得罪了彼得在先,而且彼得也选择了原谅,但可能在原谅到了一定地步或次数之后,彼得就有些忍不住了,所以前来请教主耶稣,应该在哪一次给予颜色甚或是予以报复?其实,彼得有这种心理是“人之常情”,因为人的忍耐总是有限度的,而且有时候一再饶恕很可能就是一种纵容,会使人误以为可以变本加厉地得罪,这个道理彼得不是不清楚。
主耶稣对于彼得的这个问题是如何回答的呢?主耶稣回答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18:22)主耶稣的回答明显是超出了彼得预想,彼得可能以为做到了七次就符合了律法的要求,自己也已经仁至义尽了。但是,主耶稣却让他饶恕人七十个七次,这明显是在次数上拉长了很多。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主耶稣可能要他一直饶恕下去,因为“七十个七”有时表示是没有限度,不计其数的意思。
从主耶稣对彼得的教导中我们知道,当一个人得罪我们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对待?是怨恨在心呢?还是立刻给予报复呢?都不是,乃是要学会饶恕,甚至是完全、不计其数的饶恕。这个办法虽然是人内心之中比较抗拒的一种方法,因为谁也不想吃亏,更不想在屡次吃亏的情况下,自己还不能有任何的反制措施,这让人极其不舒服的事情。但,这有何妨呢?因为主耶稣就是这样要求的,而且祂也是这样去做的。
我们都知道主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人世间,为的是拯救罪人,但是到头来如何呢?简直就是好心落个驴肝肺,根本没有人能够理解祂的一番苦心,反倒是把一些怨恨、苦毒的事情,统统都栽赃嫁祸于祂,最后甚至把祂钉在十字架上。人世间还有谁比祂受到的罪更多呢?没有一个人能够与祂比拟。对此,主耶稣不仅没有半点的怨恨和报复之心,反而还在十字架上为他们求情:“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
试想,主耶稣若是有报复的心理,那还有谁能够在祂面前站立得住呢?没有一个人能够在祂面前站立的,因为不仅以色列人得罪了祂,我们也得罪了祂。祂若计较,我们都将无任何的机会逃避。因此正是因为主耶稣的不计较、不报复,才有了我们现今安稳的生活。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说,自然也要学习主耶稣那种愿意赦免人、原谅人的美好品质;若是如此,人世间将会避免发生很多不必要的灾祸。
我们会看见,人世之间有很多灾祸及不幸事件的发生都是由怨恨所导致的结果。比如人世间第一个杀人案件的主谋该隐,就是因为怨恨而杀了自己的兄弟亚伯。其实,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两个人一同献祭给耶和华上帝,上帝喜悦了亚伯的祭物,不喜悦该隐的祭物,从而使该隐起了怨恨,并把怨恨转嫁到兄弟亚伯的身上,以至于找到了机会,把自己的亲兄弟杀了。
我们对这个事件再熟悉不过了,知道亚伯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无辜受害者,该隐的怨气根本不该发在亚伯的身上,但被怒气冲昏了头脑的人怎会跟你讲这些道理?根本不会,他所关心的只会是自己的报复计划能否实施,根本不在乎谁会死在他的刀下。比如前段时间,在贵州安顺发生的公交坠湖事件,司机本身就是出于报复的心里做这件事情,所以他根本不会考虑那些无辜者的安危。
我们当求神怜悯我们,不当存着怨恨的心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怨恨就如同鬼胎一样,早晚会生出伤害甚至于凶杀。我们当学习遵从主耶稣的教导,有一颗愿意原谅的心,愿意打从心眼里面去原谅别人,不管别人有没有原谅我们或反应如何,我们都当首先学会原谅别人。我们也当以主耶稣为榜样,当遇到别人伤害的时候,首先想的不应该是以牙还牙式报复,而应当是求神赦免他们的罪,也要求神保守我们不犯同样的罪。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