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不见的客人》之二:人性善恶与人物心理之间的探索
影片《看不见的客人》中的男主艾德在一开始也是相信人性美善,他认为在阴暗的角落里还有阳光,在人性的冷漠里还有感动,在人与人的距离之间还有温暖与和谐。
但是,现实与生活,没有温情,没有感动,只有赤裸的钱权交易,正如寒夜一样冷漠。作为一名成功企业家,他必须接受社会的潜规则与幽暗法则,而他的心也变得僵硬而冷酷,他不相信人性美善的流露,她不相信人性正义的光芒。但是,艾德也是脆弱的,只是他不说,用坚硬的外壳包裹着自己的心灵。
过了这么多年自我的、自私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生活,艾德的心灵已经麻木不堪。他在一步一步地堕入罪恶的黑暗深渊。但是当影片最后的时候,艾德的良知在一点一点苏醒,他的心也在一步一步迈向忏悔的境界,这是生命的褪变与更新,是重生,是复活——一种内在精神的复活。
面对嘈杂,腐朽的世界;面对贪欲,阴暗的人性深处,影片的女主劳拉却有另外一种态度。她没有随波逐流,他的灵魂在觉醒的高端。因为出车祸时是她提出要报警,也是她提出向死者的父亲赔偿十万欧元。“知世故而不世故,这是最成熟的善良。”这是劳拉一直深信的真理。但是劳拉所有的善良都被艾德掩盖了、扼杀了,最后彻底毁灭了。劳拉一切的真善美都被艾德毁之一炬,不留一丝痕迹。似乎在那一刻,观众感到了真善美的力量是那么不堪一击,邪恶的力量好像已经笼罩着整个世界。当劳拉死去的那一瞬间,也是观众心中对美善的希望毁灭的那一刻。但是,毁灭真善美不是这部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因为导演要让观众们知道一个道理:假恶丑是那么真实地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当我们自己被贪婪、欲望所占据时,那么我们就会开启心灵内的这一道黑暗之门。而这道罪恶之门能够泯灭我们所有的善良,甚至是毁灭我们一切的真实与美好,让我们看不见自我,也找不到皈依。
影片中的男主艾德为何会一步一步步入罪恶的深渊而无法自拔呢?究其原因就是他身在高位,不想名誉被毁,不想地位不保,不想身败名裂。他想保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荣华,以至于他不惜残害他人生命为代价,已达到自己的欲望目的。男主艾德的故事就是为了欲望熏心,而让良知轰然倒塌的经典案例。
艾德为何要拼命要保住现有的地位与身份呢?我想根本原因就是他需要一个认同感,即得到社会和身边人的认可与肯定。而他急需从他人那里得到许可的心理,正体现了他自身心灵的空虚与不自信。而他虽然是成功企业家,但是他所处的生存环境却是身边所有人的偏见、猜忌与不信任,这也彻底毁掉了他向上向善的进取心。有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调研与思考,发现犯罪者的一个共同的心理需求,就是认同感。而他们陷入罪恶泥沼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来自同伴与他人的认同。
前几年,大学生马加爵杀人的案件震惊世人。人们都在纷纷诉说这位青年的凶残与恶毒。但是有一位法学专家对马加爵这个人进行了深度地研究与挖掘,包括他的童年经历、情感经历、朋友圈子等。结果发现,马加爵的童年是在被漠视、被歧视、被嘲讽的环境中度过的。而他在大学里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直被同伴所排挤、所忽视。一个长期被冷漠对待的生命,他的心灵该是多么地无奈与孤独啊。正是因为有了无限孤寂、无限无奈的灵魂,所以才有了无限扭曲、无限畸形的行为。回到剧情中来,虽然是艾德杀了别人,但是艾德在所谓的成功圈子里的每个人又何其不是将其他推向罪恶深渊的刽子手呢?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是否还能相信人与人之间还有真情在、我们是否还能对他人有那么一丝地信任与理解呢?就像一位哲学家所说:“就算伤痕累累,我还是愿意选择相信。因为相信是人类灵魂保持真善美的重要基石。”是啊,只要我们都能在适当的时机给予他人信任,那么我们收获的将不再是敌意与争斗,而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善意、美好与和谐。
作为基督徒,我们要从信仰、属灵的层面来思考、并反思这部影片:信心不灭、救赎不息,就像在影片中的艾德来到一片开阔的旷野之地,那里有蝴蝶在飞舞。就算是在泥沼与深渊,哪怕是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堆,蝴蝶总是一身绚烂;就算是面对那些十恶不赦的人,蝴蝶也总是展现绚丽的一面。似乎,蝴蝶是永远也没有邋遢与颓废的时候。这大概就是蝴蝶的语言吧!即使穷困,也绝不潦倒;就算跌倒,也绝不丧失美丽。但是,蝴蝶绝不会在垃圾堆和泥沼久留,能够让它永远驻足的只有花丛,且是美丽的花丛。影片中的蝴蝶就是代表着一种正义与光明,从属灵层次,可以喻表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救赎,这种正义是与罪恶决裂,且是永不相交,这种光明也是与黑暗隔离,且是永远不在同一起跑线。正如圣经上告诉我们的:“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约8:12)”、“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约12:46)”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