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承载文学大师林语堂童年回忆的平和坂仔教堂

福建省漳州平和县坂仔镇的礼拜堂是座拥有140多年历史的教堂,她也是文学大师林语堂之父林至诚牧师牧会之地,承载了林语堂快乐的童年时光。

1872年,美国归正会卢玖伯牧师到平和宣教,坂仔人林阮仙、赖盛仔等人,在文峰柴头埔成为基督徒,之后回到家乡传福音,并成立坂仔基督教会,由林文曲担任传道。林至诚牧师来到坂仔后,当地人立刻被他风趣的讲道所吸引,他善于将《圣经》的真理和他所编的笑话结合起来,使人在轻松的气氛下,聆听讲道,懂得做人的道理。林语堂幽默的妙笔恐怕是受其父亲讲道风格的影响吧。此外,林牧师还有一副如美国布道家怀特菲尔德的大嗓门,据说很远都能听到他洪亮的讲道声。

在圣灵的工作和林至诚牧师的牧养下,福音在当地传播很快,信徒逐渐增多,原有的小教堂已容不下。林牧师带动信徒集资捐款,购买土地,扩建教堂。1886年新教堂落成。这时,美国教友范礼文博士捐款,用生铁铸成400斤大钟,声音可传5公里以上,这钟在林语堂的著作中多次提及。    

林至诚重视教育事业,希望乡亲们都能接受教育,以改变平和的落后的面貌。于是他创办了铭新小学,招收当地的孩子入学。学校是平和最早的西式学堂,让封闭的平和人得以睁眼看世界,接受当时较为先进的文化熏陶。

林语堂于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平和坂仔镇,并在坂仔礼拜堂渡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林语堂故居就是在坂仔礼拜堂的原址上建造的。林语堂从小就在铭新小学里上课,接受启蒙教育。

父亲林至诚并未用传统的“父为子纲”的教条压迫孩子,而是平等地与自己的子女一起交流、生活,甚至和孩子开玩笑。林语堂回忆到:“他那悠闲的笑声。他对我们孩子,倒是和蔼亲切,但是若以一般年老的父母而论,他也有几分严厉。纵然如此,他还不至于不肯和我们开玩笑,他还会把一个特别的菜放在母亲面前,有时也给母亲布菜。” 林牧师“笑的教育”很成功,笑成了是林家快乐的音符,笑使得这个多子女的大家庭一团和气。欢乐的家庭氛围自然塑造了林语堂日后乐观、幽默的性格。

 林至诚觉得必须让儿子接受西式教育,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让儿子上学,他省吃俭用,甚至变卖家产,以筹得昂贵的学杂费。林至诚对新式教育的重视,对林语堂日后的成长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正是在坂仔的快乐童年时光,以及父亲的循循教诲,为林语堂日后成为中西方闻名的文豪打下了基础。坂仔礼拜堂、铭新小学都留下了林语堂成长的足迹。

可惜上世纪七十年代,承载林语堂童年回忆的坂仔礼拜堂历经了两次拆除,当时被拆掉的墙土及断砖破瓦片被全部倾倒在花溪里,大料木材及长石板被运到别处建造校舍,而大礼拜堂的进口钢材则运到了坂仔农械厂进行切割用以制作农机械。不过改革开放后,坂仔礼拜堂又择地重建,目前成为闽南地区著名教堂之一。由于林语堂的关系,教堂及其附近的林语堂故居成为游客到平和的必经之地。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