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历史学术分享:《20世纪二三十年代范子美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
9月25日,由上海市历史学会和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共同举办的“跨越中西的个人、组织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8位学者讲员依次围绕主题进行分享。
其中,来自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乔洋敏博士分享了题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范子美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的报告,在此与大家简要分享:
一、范子美生平
报告开始,乔博士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清末时期的基督徒范子美的简要情况。
范子美(1866-1939),被称为“儒者基督徒”,他1893年中举人,在世纪末时思想发生转变。1900年,其与林乐知相识,通过长期交流,对西方政治文化感兴趣,并1902年受洗,1902-1907期间与林二人合作翻译著《万国公报》,其间还兼任过多个报纸的记者。
随后他加入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书报部,任《进步》《青年》(后二者合刊为《青年进步》)的主编,直至1935年70岁时退休,前后共25年。逝世后青年会还隆重纪念其贡献。
范一生致力于文字事工,留下不少观点,他在回应基督教如何适应中国社会、中国教会本色化以及基督教信仰中国化尝试方面有颇多见解。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基督教处境
随后,乔博士结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代局势向大家做了简要分析。
一战后,中国基督教权势转移,二十世纪初,中国基督教处于黄金时期,接着就进入发展挑战阶段。
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因为一战,让原本对西方先进制度文化的国人热情消退,而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元素的基督教则首当其冲成为人们怀疑的对象,不少中国文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以及基督教,这其中就包括范子美。
范子美受林乐知影响,一时间曾经对儒家文化持否定态度,但一战后,他思想发生转变,发现中国文化的好处,认为基督教要在中国发展,应该把东方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有机融合。
(2)非基运动(1922-1927)对基督教冲击较大,当时的基督徒知识分子为回应外界批判,开始寻求基督教本色化,这一时期范子美作为《青年进步》主编,也开始研究如何从中国文化中阐述基督教。
此外,他还研究国学,1924年,起建立国学研究社,明确提倡国学与国粹保存,协调中和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企图打造“东方基督教”。
三、范子美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
在第三方面,乔博士围绕“范子美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主题分三部分进行了阐述。
1.“中国化的耶稣”
他宣扬要以中国基督徒的身份阐释耶稣,要认识基督教本真,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认识耶稣,而其描述的中国化耶稣有以下几个特点:
中国化的耶稣懂得珍惜保留中国固有的优良文化习俗,道德与制度,明白改革之方面,体恤近代中国人的苦难,拥有中国人的人格,是国人模范。其类似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圣人”“君子”,以现实需要来诠释耶稣,具有完美人格与优秀品质,可做普通人之榜样。
2.儒家之道与基督教之道的会通:“仁爱”“人”
3.东方基督教。范认为,最纯正的基督教与最优秀之儒学合成为全新的东方基督教,而其体现出的性质则为和平、公平、东方的世界及和平主义等等。
由于时间原因,乔博士对于后两部分内容并未做过多解读,在此不再赘述。
四、范子美对祭祖、基督教礼仪与中国古礼之探讨
在第四方面,乔博士针对范就祭祖、基督教礼仪与中国古礼之探讨也做了简单解读。
1.范认为应当遵循清洁高尚的纪念祖先仪式,中国基督徒可以作敬祖的子孙。
2.改造基督教礼仪使其更适合中国教徒的心理习俗
报告最后,乔洋敏博士总结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范面对基督教之处境,就如何发扬基督教本真及中国文化精髓,提出了“融合汇通中国基督教文化,以及建设中国基督教”主张,其认为上帝之国和儒家大同世界本质为相同的。
然而,乔博士认为,其思想主要还是强调道德与社会层面,较少强调宗教意味,但由于二者实际上还是有所不同,所以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如何发展还是漫长曲折,建设道路任重道远,还有待后来人的继承。
报告结束后,主持人围绕上述分享做了简要补充,晚清时期基督新教界中的礼仪之争也有新的讨论,此外,台湾地区在近现代礼仪中也有相当多的中国化变革,因此范子美的个案可以放在更大范围与题目中开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