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三角形这个词汇是怎么出现的?这源于中西交流史上一场著名翻译

很多小时候上学的时候,都会接触到点、线、面、三角形、四边形等等耳熟能详的几何词汇。而这些词汇在中国的出现,得益于一段中西交流史上的翻译史话。

明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播天主教,他为了让国人接受福音,采取了适应中国环境、文化的方式,从而得到了不少文人的认同。利玛窦所带来的科技器物以及西方科学知识,更是在中国文化圈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些重视科学知识的文人,经常与利玛窦打交道,学习各种先进科技。

这其中就包括中国近代科学奠基人徐光启,他是耶稣会士的好朋友,并在他们的影响下成为基督徒,取了教名“保禄”。徐光启一生非常爱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大明王朝,他想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来促进国家的发展,因而他成了中国最早提出“科教兴国”的人之一。

徐光启积极从利玛窦等人那里学习先进科技,对当时中国的农业、国防、历法等方面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的接触中,了解到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这本书在吸收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数学研究成果,在一系列公理、定义、公设的基础上,创立了欧几里得几何学体系,成为用公理化方法建立起来的数学演绎体系的最早典范,是学习几何的重要的入门读物。

利玛窦当时正在翻译天文学著作,以更好地进入朝廷,从而为传福音营造有力环境。可徐光启敏锐地看到数学基础学科的意义,于是建议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并指出“窃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

徐光启的这个“预言”果然成真,如今,几何已经成为中国学生必修的科目。

利玛窦采纳了徐光启的建议,于是两人开始翻译《几何原本》的工作,他们两位通力合作,将书中一些中文没有的词汇用中文进行了精准表达,点、线、面、三角形等等今日大家熟悉的数学名词,就此出现了,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数学的发展。

1606年,《几何原本》前六卷终于出版,立刻在当时的士大夫圈子引起轰动。可是后九卷却因各种情况而终止了,利玛窦和徐光启只完成了部分翻译。一般认为,是徐光启的父亲过世,按照朝廷规定他必须回家丁忧三年,而利玛窦因为教务以及服务宫廷的原因,无法离开北京。

而当徐光启守孝完成后,1610年,利玛窦在北京安息。两人因此没有机会再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本来是有时间继续翻译的,可是却被利玛窦拒绝了,最终只留下了节译本。根据一些学者研究,究其原因可能是,虽然利玛窦可谓学富五车,但每个人的知识都难免有盲点,他并不熟悉后九卷的内容,难以完成这项工作。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利玛窦和徐光启未能完成《几何原本》的全译工作,无疑是件遗憾的事。但其开创性的翻译工作,足以在中西交流史以及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尽管利玛窦之后,仍有一些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但熊三拔、庞迪我等的数学能力达不到利玛窦的水平,因而也无法与徐光启翻译。而康熙年间的张诚、白晋等耶稣会士的数学造诣颇高,可那时中国也没有徐光启这样的人才,更何况康熙出于统治需要,也不允许传教士与汉人学者一起研究科技。

直到近代时期,《几何原本》才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与中国学者李善兰完成了全译,并于1856年出版刊行。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