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按照学员的需求设定小组培训的内容
教会的发展(包括小组的发展)是否应当按照信徒的需求制定呢?是否应当从信徒的光景及其需求出发呢?
这是我在多年服侍中一直有的困惑。因为在我的观念里,教会的事工既然是以上帝的真理为准则、以属灵的异象为导向,那就不该以信徒的需求为出发点。可是,当我不以信徒的需求出发,而以自己所认为的宏大异象作为出发点的时候,又会觉得自己所作与所分享的距离信徒的生活好远好远。
最近我们在做门徒训练,每周一次。培训的对象是小组的组长及渴慕真道的组员,培训的内容是基要真理、主祷文以及小组聚会的流程等。在讲课的时候,笔者尽量多用一点生活与侍奉中的例子来讲解。这样,学员们还是非常认可的。只是每一次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分享心得体会时,我发现只有少数人能真正基于培训的内容积极回应,其余的人讲不了几句就没了。
有一位初信姊妹的回应最具代表性。她说,我信了没多久,有关如何参与文化使命之类的信息对我来说似乎很遥远,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多祷告,多与主亲近。有的学员对诸如国度胸怀、甚至如何关心教会的发展之类的信息感到十分陌生。主要是因为他们平时并未接触教会核心的事工,对教会整体的状况了解得甚少,只知道所在小组与每个组员的情况。所以,这些反馈让我感觉虽讲了很多信息,但多数内容让学员们感到陌生且没有多大的兴趣。这样的培训究竟有多大的果效呢?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一、尝试从学员目前的信仰状况入手
无论是知识、经验或意向都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积累过程。既是如此,在设定培训目标的时候,不当脱离学员实际的状况。就如,我们不该期待透过某个课程让小学生立刻变成大学生一样,那是不切实际,也会拔苗助长。回到门徒训练上来,笔者觉得自己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使培训务必符合学员的接受程度及他们目前对信仰的了解程度。
在培训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学员连祷告都不会做,对于基要的真理也是一知半解,另外有关基督徒的基本伦理也是知之甚少。根据这些状况,笔者接下去将改进相关课程,务必从圣经出发,且充分进入基督徒的日常生活场景,好让他们在这些具体的场景中看到真正的基督徒是什么样的,在遇到各样事情时是如何回应的。具体来说,笔者将设计以下的课程。
首先是祷告的课程,将圣经人物的祷告、历世历代圣徒中的祷告典范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祷告案例予以具体展现。不再只是一些关于祷告的理论或说教,而是举出各方面的实例予以说明。另外,笔者还会将这些祷文进行相应的改变,以适用于我们生活的场景。改进后进行练习,手把手地带领学员们祷告,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祷告,并经历到借由祷告为他们带来的生命中改变。
其次是伦理方面的培训,包括从圣经出发如何看待两性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婚姻,如何看待婚姻中夫妻之不同的角色;从圣经出发的金钱观,怎样看待挣钱与花钱,怎样看待开支的分配问题以及十一奉献等;如何看待交友的问题,如何回应世俗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等。
最后是小组带领的方式、技巧、聚会流程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牧养个别组员等问题。这些课程都是非常实际的,如果能深入且具体地展开,一定会让学员有所收获。
二、培训也不单单是讲课,更是经营师徒之道
门徒训练并非只是讲几个相关的课程,而是手把手地带领学员,使他们能看到你的生活、侍奉,也能充分地体会到你对他们的关心,你对他们生活与侍奉的参与。总之,门徒训练是一种立体式的培训,是老师对门徒全方位的影响。这种老师与门徒之间的关系显然要比传道人与普通信徒之间的关系紧密得多了。
这种训练是长期的、无时不刻的,也是极其生活化的。这种训练不单要求学员付上较多时间与精力,对于老师来说,更是巨大的挑战。因为老师若要在生活中向学员展示基督信仰,那么他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行道之人,他必须是一个在生活中真正回应圣道及圣灵引导之人。
诚然,我们的生活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信仰载体!诚然,在我们狭隘的生活经验之外,仍存在着基督教信仰的广泛影响。但同样真实的是,一个人若不能在他的生活中经历上帝的大能,其信仰确会流于某种天马行空、纸上谈兵之形式主义。在经验到真实的上帝之前,一个人很难真正为神所用。上帝的恩典必须融于我们的生活,融于我们的血液,基督教信仰必须是真正的“道成肉身”。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